杜維菊
摘 要:在初中英語學習在學生初中學習階段十分關鍵,但是目前的初中英語學習情況并不十分理想,在傳統教學中,老師都是一個人在講課,學生聽老師講課,學生很少有機會進行英語互動,而單獨學習學習效率低下,大部分學生只認識單詞,但是不知道讀法,不具有簡單的英語溝通能力。通過分析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組織中的意義,闡述了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組織策略,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初中的英語學習水平,同時也給初中英語老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初中英語、合作學習、意義分析、研究策略
引文
目前初中英語學習情況并不樂觀,教學水平較低,學生學習效率不高,通過發揮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的作用,改善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提高英語學生英語學習水平
一、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的意義分析
1、合作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熱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日常的學習中,學生都是個人學習英語,遇到問題時,很難得到及時的解決,因此容易產生厭學情緒。通過合作學習,小組成員間相互幫助,可以發揮團體的作用,共同解決問題。通過小組學習,學習英語不再是一個人單獨枯燥的進行,而是和幾個人一起用英文對話或者相互抽背單詞,英語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學生的學習熱情將會有極大的提升,讓學生發自內心的愛上這門課程,積極主動的學習。
2、合作學習有利于加強英語日常鍛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訓練的時間十分有限,課堂上時間老師都用來進行課程的推進,學生練習和鍛煉的機會也很少,所以大部分都是學生課后訓練,而訓練的形式則課后做題鞏固,很少涉及英語的互動,所以導致很多啞巴英語的現象。合作學習可以讓學生有很多實踐練習的機會,小組成員可以相互用口語溝通,在課后抽查其他成員的英語學習情況,遇到問題時,可以尋求他人幫助,彼此可以討論解題思路和解題技巧,讓學生聽到他人不同的思考方式,讓學生對于他人有更加深層的了解,這不僅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也可以的處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提高班級凝聚力
通過合作學習,學生間有了一個相互聯系的紐帶,促進同學間的溝通和交流,學生們遇到問題時,不再是一個人轉牛角尖,而是發揮集體的智慧解決困難,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讓學生在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擁有團隊意識,發揮團隊作用,榮辱與共,從而提高班級團體的凝聚力。
二、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組織策略分析
1、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合理進行分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的目的就是提高初中學生英語水平,很多老師也嘗試過分組學習,但是很多時候效果并不理想,而原因大部分在于沒有科學分組,讓學生自行組隊,或者按成績分組,而最終的結果也沒有達到老師進行分組學習的目的。老師應該科學分組,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主動性以及學生日常相處情況。不可將英語成績較好的和英語不好的分開組隊,最終結果只會讓成績不好的距離成績好的越來越遠。最好是每一組都有英語水平稍好的,可以幫助指導成績較差的,同時也可以激勵英語水平較差的朝著優秀者靠近。同時,小組人員數量也十分重要,一般四人小組較佳,同學間可以相互合租和監督,提升全班整體的英語水平。
2、科學的制定學習計劃,合理分配合作學習內容
初中英語老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自身情況制定合作學習的內容。如果制定內容較難,超過班上大部分學生的英語水平,學生難以理解,積極就不高,就會產生厭學情緒,不愿意和小組成員進行此內容學習。相反的,如果學習內容過于簡單,學生就會決定內容枯燥乏味,積極性也不會提高。只有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在學生大部分能夠理解的基礎上稍微增加難度,讓學生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學生才會覺得英語有趣,愿意和小組成員分享和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才能在合作反復練習老師分配的學習內容,從而達到英語老師最初的教學目的
3、老師要充分發揮合作學習指導作用,調動學生的競爭意識
在科學的分組之后,老師要對小組進行充分引導,給每一個小組設立小組長,監督組員學習英語,進行日常單詞抽查和英文短文抽背的調查。同學在合租學習時遇到困難時,英語老師要給與充分的幫助與引導,在小組成員學習效率低下以及小組內部產生矛盾時,老師要積極解決問題,調和矛盾,最大程度發揮教師在英語合作學習的作用。同時,老師也要制定一個小組英語學習情況的競爭機制,評出英語學習進步最大的小組和英語課堂表現最優小組,讓合作學習形成良性循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向上斗志,讓學生的英語水平在良性有序的英語學習競爭中得到最大的提升。
總結
英語學習對中學生十分重要,科學的合作學習,能夠極大的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互幫互助式的學習模式也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英語的魅力,從而讓學生發自內心的愛上這門學科,積極主動的學習英語。
參考文獻
[1]魏天智.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展開合作學習[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0):243
[2]單大全.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