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喜
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健康水平優化的護理對策。方法:納入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冠心病患者134例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登記薄單雙號將患者依次分入研究組(n=67)和常規組(n=67)。兩組均接受心內科常規護理,研究組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對兩組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焦慮和抑郁評分的變化進行統計和對比。結果:相較于護理前,兩組焦慮、抑郁評分均有所下降,生活質量評分均有所提升,且兩組護理后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針對性護理干預有利于負性情緒的緩解,生活質量的改善,是提升冠心病患者臨床護理效果切實有效的舉措,建議大規模普及。
關鍵詞:針對性護理干預;冠心病;心理健康;生活質量;護理效果
作為心內科發病率較高的一組疾病,冠心病對人體的危害已被大眾所熟知。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促使冠心病患者群體基數不斷增大,使得冠心病防治和護理干預再次被推上研究熱點。事實上,對于內科藥物治療的冠心病患者而言,如何通過護理干預手段降低遷延病程對患者身心健康水平和預后生活質量的影響極為關鍵。故本院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為目的開展了針對性護理干預對照研究,現作如下報道: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冠心病患者134例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登記薄單雙號將患者依次分入研究組(n=67)和常規組(n=67)。入選者男性77例,女性57例,年齡低至55歲,高至74歲,均齡為(65.05±3.15)歲,以獨立樣本分析法對兩組上述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均衡性較強(P>0.05),可實施對照研究。
1.2方法
1.2.1常規組予以常規護理
以內科常規護理模式進行給藥、口頭宣教、咨詢解答、病情觀察和記錄等日常護理工作。
1.2.2研究組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
采用與常規組相同的方式進行常規護理,與此同時圍繞心理、用藥、健康管理等方面開展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如下:①心理護理。對于患者而言,因常年受疾病所累普遍存在心理障礙,加之身體機能的退行性變化進一步減弱了其自我效能感,往往令其陷入自我否定的困局中[1]。另一方面,大部分患者文化水平不高且冠心病知識的獲取來源有限,導致知識匱乏,不僅會影響其對自我病情的科學認知,還會拉低其自我照護能力。護理人員首先應對患者心理感受表示重視、尊重和理解,引導患者主動傾訴,在釋放其壓力的同時加深對患者的了解程度;有計劃地宣教冠心病相關知識,客觀講述當前冠心病的醫學治療、護理現狀以及患者病情,糾正其錯誤認知;教予患者分散對疾病的注意力,通過豐富社交活動或練習深呼吸、打坐冥想等獲得內心的平靜;為患者引薦康復效果較佳的病友,以正能量事件增強患者康復信心。②用藥指導。規范服藥是控制并改善冠心病的主要途徑,首先應講解藥物作用機制、毒副作用使患者加深對藥物的認識,從而自發轉變思維觀念,對用藥醫囑予以依從;其次,需要就常見藥物不良反應作詳細說明,協調患者開展預見性護理,將不良反應扼殺在搖籃里或減輕損害,改善患者用藥的生理性、心理性感受;最后,需要強調按時、按量用藥的意義,鼓勵家屬作患者的監督和指導者,幫助患者逐步形成規范用藥的意識和習慣。③健康管理。患者日常生活習慣、行為等與疾病的轉歸息息相關,需要引導患者建立健康的管理模式,重點告知患者冠心病患者的日常飲食禁忌,作息規律、充足睡眠、適當運動、戒煙戒酒的必要性,同時在患者出院后定期隨訪對病情變化予以追蹤并提供健康管理建議。
1.3對比參數
對兩組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焦慮和抑郁評分的變化進行統計和對比,其中生活質量評價以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為準,滿分為24分,得分愈高提示生活質量愈佳,焦慮測評以焦慮自評量表為準,50分為界限值,超過50分證實存在焦慮情緒且得分與焦慮程度呈正比,抑郁測評以抑郁自評量表為準,53分為界限值,得分愈高提示抑郁愈嚴重。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心理健康指標對比,見表1。
2.2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護理后,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由(12.85±2.15)分增至(20.27±2.10)分,常規組由(12.91±2.20)分增至(16.92±2.24)分,兩組生活質量均較護理前有所改善,且研究組改善程度更佳(P<0.05)。
3小結
冠心病是社會公知度極高的慢性病,亦是較為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因其防治不當可進展為心梗、心衰等臟器器質性和功能性病變,加重社會及家庭負擔,故引起了廣泛關注。臨床公認,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與情緒、飲食、習慣、體力活動等關系密切,而患者群體疾病認知度普遍較低,缺乏自我管理的知識和能力,這便影響了其預后,導致病情反復發作及再入院風險高。有鑒于此,本院從心理、用藥、健康管理等方面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成效喜人。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護理前,兩組焦慮、抑郁評分均有所下降,生活質量評分均有所提升,且兩組護理后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與前人研究結論基本相符[2]。由此表明,針對性護理干預有利于負性情緒的緩解,生活質量的改善,是提升冠心病患者臨床護理效果切實有效的舉措,建議大規模普及。
參考文獻:
[1]巴哈爾·木提拉.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負性情緒的改善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84):229.
[2]王秋晨.針對性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4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