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民間手工藝術是民族活態的靈魂,涉及到普通百姓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有著濃郁的地域歷史文化特色,其題材廣泛,形式多樣,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取向和對藝術精神的追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北滿族民間手工藝術品涉及服飾、首飾、剪紙、雕刻等多種藝術形式,其多是以宗教信仰、生產生活、民俗藝術等題材為原型,亦即源于生產生活中的勞動之中,是為追求美的需要而制作的,具有情感質樸、工藝細致、裝飾色彩濃郁的特點。
關鍵詞:東北;滿族;民間手工藝;藝術特點
為了全面了解東北滿族民間手工藝術,筆者行程3000余公里,考察了遼寧、吉林兩省具有代表性的滿族民間手工藝藝術,在十多天的時間中,穿梭于白山黑水之中,深切感受到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蒙、漢、回等其他民族而逐步成熟的滿族民間手工藝藝術的魅力。通過田野調研考察,可以看出東北滿族民間手工藝藝術包含著平民化、融合化、多樣化、精致化的藝術特點。
一、滿族民間手工藝的平民化特點
滿族民間手工藝術無處不在??疾爝^程中,所觀者無論是日常的家居用品上,諸如床飾用品上的圖形花紋,還是服飾上的華美繡品,如云肩等,以及民間剪紙、皮影等,這些手工藝術品涵蓋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所體現的平民化特征是最為明顯的。
東北滿族民間手工藝術的“平民化”特征,與東北滿族人民居環境寒冷且時間長達半年之久有很大的關系。在東北,一直以來都具有“貓冬”的說法。長時間的“貓冬”過程,為民間手工藝藝術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客觀的條件。在長時間的“貓冬”過程中,由于剪紙、刺繡等常見的手工藝術對技術要求與材料要求相對較低,因此,這些手工藝術便成為了較為普遍的、能夠調劑身心健康的、世代傳承的重要民間手工藝術形式。人們通過剪刀和紙、白布與絲線等這些常見的工具與材料,糅合了民族圖騰文化與生產生活諸元素,并結合自身審美情趣,將世代傳承的工藝技法加以運用,當一件件鮮活的作品呈現出來時,使得原來“貓冬”過程中單調的生活變得生動而富有趣味。自覺或不自覺地,大家在一起就都能夠做出一些喜聞樂見的民間手工藝術作品,這也為滿族民間手工藝的平民化提供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如滿族剪紙文化典型代表的“醫巫閭山”地區的各個村莊,年齡稍大的婦女,幾乎沒有不會剪“嬤嬤人”“媳婦人”的。這是因為在傳統的滿族社會,“嬤嬤人”“媳婦人”是母親傳習給晚輩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滿族女孩最早學會的民間手工藝術之一。同樣,薩滿題材的剪紙也很常見,如滿族剪紙藝人關云德的剪紙作品之一(如圖1),就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薩滿活動時的情境。
當然,到了今天,這種“平民化”的民間手工藝術傳承,很大程度上由學校來進行推廣與承擔變得更為可行,如北鎮市新區小學就將剪紙、滿書、滿族刺繡等傳統的民間手工藝術以特色課程的形式引入課堂(如圖2),為下一代對優秀的傳統手工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為滿族手工藝術的“平民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滿族民間手工藝的融合化特點
滿族是中國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歷史悠久。滿族先民自公元前22世紀的肅慎開始,直到1635年,皇太極廢除“女真”的族號,改稱“滿洲”,滿族自此形成。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滿族文化是融合了蒙、漢、回等其他民族文化而逐步發展成熟的,這也造就了滿族民間手工藝術“融合化”的特點。
滿族歷史上的幾次興衰都不斷吸收周邊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并與自身的文化加以融合,在多樣的民間藝術的表現形式中得以展現。特別是到了近現代,隨著各民族的混居與通婚,這種文化的融合更是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文化融合后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民俗風情也給民間藝術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在此次的考察過程中,我們看到這種融合體現得非常明顯。如錦州義縣民俗博物館中的“案幾”上“獸”的圖形,就是融合了麒麟、龍、馬等形象,區別于其他地區與民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瑞獸”(如圖3),但其代表祥瑞的吉祥寓意則與其他地區與民族沒有太大的差別,這正是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表現。在中國北方薩滿剪紙藝術館,我們所看到的“木質神偶”“通天樹”等薩滿題材剪紙中,與蒙古族、赫哲族、滿族等薩滿題材的剪紙都具有極高的相似性,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滿族民間手工藝術融合化的特點。此外,我們在考察錦州民俗館時,其市級“非遺”項目——手工布藝就是融合了剪紙、色彩、造型、縫制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也進一步印證了滿族民間手工藝的融合化特點(如圖4)。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我們不難看出,未來滿族民間手工藝的“融合化”特點將會更加突出。
三、滿族民間手工藝的多樣化特點
滿族民間手工藝的“多樣化”特點體現在其題材的多樣化、材料的多樣化以及工藝的多樣化等方面。
題材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經過選擇乃至虛構而進入作品的生活內容,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指藝術作品中所表現、描繪的生活、情感的范圍或性質,也稱取材范圍;另一種指的是構成已被規定了的作品內容的基本材料,即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具體的生活形態和情感形態。滿族民間手工藝術的題材特別廣泛,包含有宗教信仰、神話傳說、民俗、生產生活等方面。如“醫巫閭山”剪紙題材就十分廣泛,有祭祀、歲時、禮儀、日用、薩滿、游藝等,這充分說明了其題材“多樣化”的特點。這種題材的多樣化都是通過記錄人們的生產生活、宗教信仰、圖騰演化等的結果。題材的多樣化也使得滿族民間手工藝術百花齊放,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
信仰是民間文化傳承的核心。如果沒有信仰,文化的傳承就只能是技藝上的延續,民間文化的遺產,就會不可避免地被異化以至消亡。滿族,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具有堅毅、勤勞、淳樸、樂觀等民族性格。他們世代都虔誠地信仰由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而形成的薩滿教,他們相信有看不見的神的世界,萬物都有其神靈。世代虔誠的信仰,遵循并維系著民族的生存秩序,有著各種約定俗成的法規與禁忌。在數千年根深蒂固的薩滿信仰的傳承下,熱愛自然、崇尚自然便成為滿族手工藝中題材、材料、工藝多樣化的基礎。我們看到的滿族民間手工藝中的剪紙、皮影、刺繡、首飾、雕刻等,都留下了宗教信仰、神話傳說、民俗、生產生活等的影子。這些民間藝術是伴隨著日常勞作與生活而進行的,生活在社會下層的民間藝術家往往在材料的選擇上比較隨意,木質、石質、金屬、紙質、布質、皮質等這些民間常見的材質,便成為了他們表達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傳承質樸技藝的載體。而材料、工藝的多樣化是天然形成的(如圖5、圖6、圖7)。
四、滿族民間手工藝的精致化特點
滿族民間手工藝的精致化主要指的是其制作工藝與技術的精致化。我國春秋末年的《考工記》就提出了“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這一樸實的工藝觀。滿族的諸多民間手工藝術就是既遵循天時地利,又注重材美工巧。在考察的過程中,服飾藝術是我們考察的重點,除了服裝的款式以外,其裝飾性花紋圖案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能夠充分體現出其精致化的特點。這些精致的圖案與花紋一般是以織或繡的工藝來完成的。如錦州滿族民間刺繡,他通常要以家織布為底襯,用象征滿族八旗的紅、黃、藍、白為主調的各種彩色絲線,通過細小的鋼針,參照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圖形,織繡出造型夸張、色彩艷麗、技法細膩的各種精致的紋樣圖案,充分表達了滿族人民對精致生活的美好追求(如圖8)。
圖8紅緞平金雙喜活計
滿族民間手工藝的精致化特點與滿清政權的建立與興衰有著很大的關聯。清王朝建立后,為滿足王公貴族的物質與精神需求,集全國之能工巧匠為之服務,吸蓄了最好的工藝技術之精華,這為滿族手工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絕佳的工藝與技術支持,但這些工藝技術往往是為上層建筑所服務的。清王朝政權覆滅后,已經形成自己獨特奢華宮廷文化的滿族工藝技術便散落民間,這也為東北滿族“民間”手工藝術的精致化提供了技術支持。滿族女子平時梳“旗頭”,吉慶盛典需要穿禮服,與禮服相配的要有專門的首飾,名曰“鈿子”。福格《聽雨叢談》中就有“八旗婦人彩服,有鈿子之制,制同鳳冠”的描述。且不說“鈿子”選材一般為貴金屬或珠寶玉石等貴重材質,單就其工藝而言,就有“花絲”“點翠”“鑲嵌”“鍍金”等繁復的工藝。通過這些,我們不難看出滿族民間手工藝的精致化特點(如圖9)。
五、結語
植根于民間的“滿族手工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瑰寶。當這些融合了滿族世代先民勞動與智慧結晶、客觀反映了其思想與情感、生產與生活情境的一件件藝術作品展現在我們眼前時,我們不由自主地要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來進行思考:滿族先民在教育水平低下、生產勞動繁重的歷史條件下,仍能借助身邊的“俗物”,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賦予其文化與信仰,以對后輩進行祈福與教化,這是藝術的一種原發性的覺醒,也是一種古老的智慧結晶,是理性意識經過人文思想、倫理觀念繁復勾勒出的民族世界觀的反映。在滿族民間手工藝術特點中探尋先人的智慧與精神,是我們傳承與發揚先人精神內涵與工藝技術的重要方法。
參考文獻:
[1]李軍苗.談遼寧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覺傳媒研究與實踐 [J].美術大觀,2013(6):84.
[2]蘇明哲,潘馳宇.東北滿族剪紙的民俗性與藝術性[J].大舞臺,2013(11):243-244.
[3]代沙日娜.滿族傳統色彩元素在紡織品領域的應用研究[J].染整技術,2017(8):78-80.
作者簡介:潘楊,深圳技術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工藝美術、珠寶首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