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研究民國時期美術教學中旅行寫生的發展歷程,聚焦于當時在美術教育領域占據重要地位的上海美術??茖W校(簡稱上海美專)。通過對上海美專旅行寫生活動的梳理,嘗試闡述并分析其在這一時段的發展歷程,了解旅行寫生作為一種新式美術教學方法在民國時期的具體應用,探討旅行寫生在引進和實施歐洲美術教學方面的作用和意義,肯定民國時期的美術教學并為今天美術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創新型美術人才的培養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旅行寫生;美術教育;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民國上海
一、研究現狀綜述
寫生作為繪畫基礎教學重要的一環,早已成為當下各類高校美術院系教學活動中的必修課程。借鑒西方藝術的訓練方法,旅行寫生激發了創作靈感,也豐富了繪畫語言的多樣性,通過寫生帶動創作,對學生研習專業技能、搜集創作素材、理解美學精神、培養實踐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眾多學者圍繞著美術教育發展問題、中國繪畫改革與走向問題做出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工作,為當下美術教育發展研究提供重要參考。將旅行寫生作為一個專題研究,盡可能還原民國時期美術人才培養的歷史面貌,梳理其在美術教育中的發展進程對于如何更好地發揮這一環節所帶來的正面效應無疑是重要的。
二、上海美專旅行寫生教學
(一)上海美專旅行寫生發展背景
民國時期一般專指1912-1949年,這段時間是中國社會發展歷史上的極為特殊的動蕩期,由于政局更迭,美術教育也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蛻變,政治經濟大背景對中國美術影響巨大的,這是中國新式美術教育發展的一大特點。江南地區商業發達,在當時的政治環境和經濟優勢下,江南地區培養出了大批跨越傳統、突破禁錮、兼收并蓄、融通中西的新型美術人才,他們的共同點是幾乎都有留學西方或日本的經歷。據估算,1900-1937年在日本高等院校注冊學習的中國留學生達13.6萬人,1854-1953年這一百年內赴美留學的中國學生達21000人[1]。這直接為美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人才儲備,他們通過各種組織形式,尤其是創辦美術學校傳播其繪畫技法與美術創作理念,介紹引進西方先進畫學理念、融合中西繪畫教學體系。在美術教學中,首先引進了對物描寫的基本訓練;接著,在新文化運動中,美術亦受科學、民主思想之洗禮。自1911年之后的各地師范學校開始注重技術的教授和研習,紛紛設立圖畫手工科,開設專門的“圖畫手工”課程,有的院校后又改稱“美術、勞作”課程。自此開始,民國時期及其后的我國美術教育最主要的課程——美術課程正式形成[2]。
上海美專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創立的,1912年,由烏始光、劉海粟、汪亞塵、丁悚等于上海興辦,它是一所非官方的私立美術學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上海美專開設課程的大膽創新和它作為私立院校有一定關聯。作為傳統書院教育向現代學校教育的過渡,19世紀后期的學堂教育凸顯了“中體西用”的理念,但學堂美術教育注重技能傳授,美術教學未能脫離臨摹畫稿的方式。上海美專作為我國現代美術教育史上第一所正規的美術專門學校,其辦學模式也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成熟的過程。學校創辦之處還一定程度地沿用了周湘的中西圖畫函授學堂的教學模式,偏重實用技術以及主要靠臨摹歐洲名畫印刷品的方式進行西式繪畫教育。隨著學校的發展,教學逐漸從中外混雜、師徒傳授的非正規方式向西歐美術學院的正規方式轉變。上海美專的教學制度和課程設置也日益完善和專業。
(二)上海美專旅行寫生教學的具體內容
1.旅行寫生課程的開設時間
上海美專的寫生教學最初從室內靜物寫生和近郊的風景寫生開始,隨后是石膏寫生和人體寫生。風景寫生起初的目的地是上海近郊(龍華、斜橋、日暉徐園、西園、邑廟)。1917年,上海美專開始試行野外寫生,每周一、周五由教師帶領學生去往上海近郊寫生。1918年4月30日至5月6日,劉海粟率領上海圖畫美術院學生乘坐火車到杭州西湖旅行寫生,在劉海粟心里十分重視這次正式的旅行寫生,在1918年11月出版的《美術》創刊號記載欄目中親筆著文《西湖旅行寫生記略》記載了這一事件,同時刊載了野外寫生具體內容。他在文章中記錄了這七天內的行程,第四年級及二年乙級生,寫生地點包括雷峰塔、西泠橋、保俶塔、“斷橋殘雪”“平湖秋月”等西湖各景點。在寫生過程中,每日為學生布置作業:“并與各學生約每人每日至少須繪畫三頁,能多繪益佳。諸生各聽命,無怠荒者。歸時已萬家燈火矣?!盵3]195事實上,由于天氣或者路程變化,學生每日所完成的作業從2頁到5頁不等。在他的文中也指出旅行寫生在當時的特殊和新奇:“所至聚而觀者,途為之塞?!盵3]196
這在當時引起極大的反響。也正是這一年,上海美專的旅行寫生教學由春后拓展為每周的近郊寫生與春秋兩季旅行寫生相結合,“旅行寫生”課程已經成為高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正式列入上海美專的教學大綱。大綱規定高年級生(本科二三年級),每學期定期旅行一次或兩次(主要在四月和十一月),實地習作,習作通常是描繪旅行寫生目的地的風俗、勝跡。在寫生后會在目的地或者回校開成績展覽會,以引起社會美感思想。從學生習作審評到公開展覽均做報告記錄,達到評價優良和自省改善的效果[4]。提倡寫生形成一種制度,教學漸趨完備,上海美專師生通常在兩個星期后返滬,在這期間,他們每日根據實際情況完成作品,這些作品將在旅行寫生結束后用于舉辦成績展覽會。到20世紀20年代,寫生逐漸成為各美術學校正規的教學方式。
2.旅行寫生目的地
在上海美專年表中記載,學校師生旅行寫生去得最多的目的地是杭州西湖。上海美專旅行寫生開始的第一站是風景優美的杭州西湖,旅行寫生的終點站也是西湖。杭州成為上海美專旅行寫生的首選之地,主要有三大原因:一則旅行寫生主要描繪自然風光山水,杭州西湖是教師們公認“自然美最優秀的存在”;二則西湖有豐富的人文歷史,是校外具有文化氣息的“課堂”;三則是現實因素,杭州距離上海路途不算遠,且交通相對便利,可搭乘火車到達。在赴杭寫生的過程中,上海美專師生們留下不少珍貴的照片,從這些照片上可以了解到當時學生的意氣風發和自由快樂。隨著上海美專規章制度日益完善、招生規模的擴大,參加旅行寫生的學生也越來越多,從最初的幾十人到后期的幾百人,除了學校教師對于旅行寫生的重視和堅持外,也可以肯定旅行寫生制度在美術教學中的必要性和帶來的正面效果。
在民國美術先鋒的帶領下,旅行寫生的開展沖破了很多阻礙,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在史料中探尋到這一新式教學方法在當時的中國開展所面臨的客觀問題。在上海美專擔任色彩學教師的洪野就曾具體講述過旅行寫生需要應對的現實困難,主要在于目的地選擇、氣候之注意、學生須熟練速寫生、停點選擇、形程之定限、借宿這六個方面[5]。在這樣的情況下,上海美專的教師們熱心經營,師生旅行寫生的足跡還踏過了無錫太湖、常熟虞山、金陵鐘山還有普陀山的山山寺寺。無論哪位當校長,都雷打不動地執行旅行寫生制度。在美術教學方面,上海美專春秋兩季旅行寫生開啟了中國美術教學的先河。
3.參與旅行寫生課程的對象
上海美專創設之初沒有分科,只是根據學生的學歷不同分為正科和選科學習繪畫。1920年,美專定辦六科:中國畫科、西洋畫科、初等師范科、高等師范科、雕塑科、工藝圖案科。旅行寫生的學生主要來自西洋畫科,他們從二年級開始接受旅行寫生教學。教育部立案1924年《上海美術專門學校一覽》(Q250-1-299A)第四章學科,第十五條本校各科學程列表中,對西洋畫科課程設置有說明:“每周亦由主任教員作一度之師范,并與臨時作短期旅行寫生。郊外實習,每周仍由教師領導外出兩次?!薄皬亩昙壠鹈磕甏呵锒居新眯袑懮疲山虅仗幎ǜ魈幟麆贋槟康牡兀t二三百人,居一月余,如臨時學校然,今則已創成風氣矣;頻歸必開展覽會以表白所學者,觀者,動輒萬人?!盵6]
最遲不晚于1932年,學校為中國畫科的學生在第三學年安排了每學期旅行寫生一次(據《上海美術專門學校二十周年紀念一覽》課程編制第二頁)。國畫專業教學方式是東西相結合的,不斷向西方汲取繪畫及理論養分,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的巨大客觀差異也引起了他們對本民族繪畫的重新認識與討論,在創作中嘗試注入西方繪畫的解剖、透視等原理性技巧內容,吸收西方繪畫的技法也給中國畫的題材和表達主題以新的空間。傳統書畫以外的透視、寫生等課程賦予學生新美術觀念和造型能力。摹寫與寫生相結合,關注新時代的藝術思潮,開創繪畫創作的新領域,就是上海美專繪畫科教學的宗旨和終極目標。
(三)展示教學成果:旅行寫生展覽會
自赴杭寫生開啟上海美專每年春秋兩季赴外旅行寫生之史以來,到每次旅行寫生結束,都要舉辦展覽會,展覽會有時就地舉行,有時回校舉行?!八贸煽?,皆由教師每夕詳為批評?!痹诼眯袑懮淖詈?,學生們在期間的習作會被教師挑選出來,將一些優秀作品在寫生成績展覽會上供社會各界人士參觀。倪貽德在《上海美術學校春季旅行寫生記》中提到:“當我們回滬的前一天,將我們在西湖里所繪的成績,假杭州青年會開了一天臨時成績展覽會。陳立繪畫共三百余幅。(油繪、水繪最多,鉛筆、色粉次之)。”[7]這種成果展示的形式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創作的激情,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學校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上海美專旅行寫生從1918年始一直到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才暫停,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的第三年,上海美專才繼續旅行寫生課程,這也是該校最后一次旅行寫生。在民國復雜的情勢之中,上海美專憑借開明的教師隊伍所做的一系列美術教學上的舉措,堅持男女同校、人體寫生等創新課程的實行,給當時的社會媒體帶來先鋒性的藝術話題,樹立了中國現代藝術運動的中心地位。不得不說,旅行寫生課程的開設和后期成果展覽會在其中也起了相當一部分的推動作用。
三、旅行寫生對于當代美術教育的意義
在美術人才的培育上,上海美專是中西文明互動的結果,教師們將在國外習得的知識技巧帶到國內,沖破種種舊式觀念和陳腐制度,迅速建立了一個有影響力、有規章制度的現代新式美術學堂。當年的美術先鋒,放到百年后的今天,他們的思想依然是前衛而充滿光輝的,通過旅行寫生的方式,在實現個人藝術追求的同時,也參與到表現祖國山河、為祖國山河立傳的創作行動中去。在新媒體、新觀念和新視覺等多方位沖擊下,旅行寫生對于畫家個人的意義首先是藝術語言上的錘煉,通過旅行寫生可訓練自己在畫室中被弱化了的眼與手的配合、訓練自己對于對象的敏銳的捕捉與反應能力等藝術本身的問題,以科學的視覺方式研究對象等,這也是以繪畫為業的藝術家需要長期堅持的一個本職工作。將它放到當代藝術的大背景下,已不僅僅是一種風情的獵取,思考如何通過撿拾自己的東西來獲得一種更深層次的中國當代美術文化身份自我辨認和界定[8]。
美術家們應該直面生活、深刻了解風土人情和地域特色,開展豐富多彩的創作,推動新時代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如果將過去的旅行寫生的作品聯系起來看,就不難發現,在不同時代不同現場的藝術家們,除了創作屬于自己的作品外,也為這個社會留下了珍貴的圖像見證,這些活動和創作又深刻影響和塑造了百年中國美術在探索實踐中的生動形象。
參考文獻:
[1]費正清,費維愷.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周刃.論金城在中國近代繪畫史上的地位[J].東方博物,2003(0):59-65.
[3]劉海粟.西湖旅行寫生記略[C]//劉偉冬,黃惇,主編.南京藝術學院早期??笱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朱波.論上海美專課程的特色內容[J].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0(1):103-104.
[5]劉海粟美術館,上海市檔案館,編.張堅,主編.不息的變動[M].上海:中西書局,2012:341.
[6]馬海平.圖說上海美專[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2012.
[7]倪貽德.上海美術學校春季旅行寫生記[C]// 劉偉冬,黃惇,主編.南京藝術學院早期校刊校報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259.
[8]薛永年,趙銀邦,主編.寫生的傳統和當下意義[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王方憬,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