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慶華
摘 要:相較于小學的數學知識,初中數學學習難度陡升。學習的壓力和困難使不少學生學習心理產生了負面因素,積極性低、情緒不佳。這導致他們的學習效率直線下降——本文探討的是,初中數學教師如何抓住數學的教育規律和學生的學習心理,采用科學的策略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
關鍵詞:初中;數學;學生;輕松;樂學
進入初中后,數學知識難度陡然加大,由小學的線性簡單計算到復雜的邏輯解析(比如分式計算、三角幾何、二次函數等)——學生學習的壓力和所遇到的困難較大。再加上,不少教師悶頭教學而不關注學生的心理和需求。這樣,不少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了一些負面變化,比如積極性變低、對數學的興趣逐漸消退、學習情緒低落等——在這種情態下,其思維效率也開始走下坡路。使學習效率和心理進入一個惡性循環:越不樂學,越學不會;越學不會,越不樂學。
所以,初中數學教師應盡早關注對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心理的引導,使他們在初始階段就進入輕松、樂學的良性循環——這個循環需要教師把握兩個關鍵要素,一個是樂學,另一個是輕松。
一、如何讓學生樂學
1. 數學知識的價值呈現
初中學生感覺數學知識枯燥無味,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不知道“為什么要學數學”——在小學階段還好說,因為教師很容易就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有實際的應用價值(比如學習綜合運算,可以使他們在購物的時候完成結算),而初中的數學知識相對深澀,學生不知道學習之后有什么用,那么自然其學習動機就會缺失。所以,教師在教學之前,首先是要讓學生知道所學知識的實踐價值——不是在初一,而是在教每一個知識時,最好都能做這個工作。比如要教“一元二次方程”——教師可以給學生舉個簡單的實踐案例:學校要組織足球邀請賽,只有一個操場,每天最多可安排4場比賽。要求是每兩隊之間都要比賽一場,賽程是7天。學校已經邀請了7支球隊(包括本校)參加,但又有一個學校打電話來要求參加,誰能盡快幫助校長立即決策,能否同意他參加……有了這個價值呈現過程,學生就會產生學習的意愿。
2. 采用活躍的教學形式
小學生進入初中之后,最不適應的可能還不是知識深度的增加,而是學習形態的變化。在小學階段,教師通常會采用非常活躍、有趣的教學形式,而到了初中,教師把學生視為“大人”或者是基于教學進度的考慮,很少采用活躍開放的教學形式,也不樂于在教學方式上追求變化多樣。這樣的教學其實與初中生的學習心理嚴重脫離——就初中學生來說,他們剛剛進入青春期,其實是處于少兒和青年之間,童心未泯,在學習過程中,還是需要一定的快樂體驗和變化的。所以,數學教師除了研究怎樣把知識教給學生之外,應該重視對教學形式的設計。比如比賽法、游戲法、實踐法、分組討論法等等,活躍課堂,調動學生積極情感——實踐證明,這些方法看似消耗時間長,但其學習效率高,反而是提升了教學效率、節約了教育成本。比如在教“整式加減”的時候,我出了一個題,“用火柴拼成連續的三角形,拼一個用三根,拼兩個用5根,一會兒老師會隨機說出一個數,看哪個組最快回答需要多少根火柴”。然后將學生分組,先讓他們討論策略。開始比賽,我先說一些個位數,各小組分工協作,答題速度都很快,當我說到成百上千的時候,只有兩、三個小組能參與比賽了,因為他們列出了代數式——2n+1,而其他小組則用畫圖或推理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游戲,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了樂趣和挑戰。
二、如何讓學習輕松
初中學生的思維能力確實比小學生要強很多,特別是其邏輯思維已經得到了相當的發展,這為其學習數學提供了生理條件。但是,畢竟他們還有一些生活體驗、綜合知識等方面的欠缺,這也制約著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所以,要讓學生輕松學習,教師的主要思路是避免硬性灌輸的教學方法,而采用符合初中學生認知特征、思維能力和數學習得規律的教學方法,巧講善引,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效率,使其體驗到數學學習的輕松。
比如情境法——初中學生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有時也不能完全通過邏輯思考來迅速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是需要注意,如果能把數學知識由抽象轉化為一些更具象、更有情節性的情境,應該盡量采用,這能使學生的思維少繞不少彎路。比如在教“絕對值”的時候,有些同學不能立即領悟“絕對值”中的“零”是個參照值,是個變量。我于是舉了個例子:一位登山運動員,第一次去登珠穆朗瑪峰,等他到山腳下看到珠峰的時候,不禁說,“都說珠峰高達8千8百多米,可看起來只有不到2千米啊”。“同學們,這是為什么呢?”——用這個直觀的情境,使學生快速記住,零值是個參照值這個概念。
以上,分別從樂學和輕松學兩個角度探討了初中數學的高效教學方法,但其實這只是舉了幾個操作思路,拋磚引玉而已。讓學生輕松快樂學好數學的方法還有很多,都是需要教師根據具體需求來靈活應用的。如指向樂學的鼓勵激勵法、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指向輕松學的生活化教學、探究式學習、問題導引法等等——都可以達到目的。
參考文獻:
[1]李曉梅. 創建初中數學“樂學”課堂的策略[J]. 新課程導學, 2015(26).
[2]張蕾萍. 初中數學課堂樂學環境的創設[J]. 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 2014(12):83-84.1B431A6E-3239-4E5A-9FC0-70D2AC306C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