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
案例背景
在教學活動中,老師們普遍認為現在使用的《幼兒園多元能力實踐課程》教材中,里面有部分音樂不是很貼近幼兒的生活,音樂旋律不動聽,有些歌曲的音域較廣,歌詞拗口、難記憶,孩子們似乎對這些音樂活動沒有較高的學習熱情。
案例描述
在一次音樂活動中,我正在引導孩子們欣賞《花之舞》,龍熙雯小朋友悄悄地走到老師前,貼著我的耳朵說:“老師,我們有點不喜歡這些歌曲,這些歌曲有點不好聽。”“老師這些音樂我們不喜歡”。正好從我們身旁經過的喬喬還有劍劍也附和道。我本想繼續引導大家欣賞,但這時,其他的孩子也議論開了。于是,我停下活動問孩子們:“那你們喜歡什么樣的音樂呢?”愛發言的龍熙雯小朋友迅速舉起小手說:“老師,我們喜歡動畫片里面的歌曲。很多歌曲我們都會唱一點。”我帶著好奇的眼神望著她:“比如呢?”“比如《大頭兒子小頭爸爸》。”聽到龍熙雯小朋友一說,孩子們又開始議論起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都走到我跟前說:“老師我會唱《葫蘆娃》,老師我會唱《大頭兒子小頭爸爸》,老師我還會唱《熊出沒》……”聽到這,我想與其讓孩子聽著自己不喜歡的音樂學習,還不如和孩子們一起討論還有哪些音樂是他們自己喜歡的,便于以后更好地為孩子們開展活動,激發對音樂活動的興趣。這時,我在黑板上畫出一份計劃表,親切地說:“除了這些動畫片里的歌曲,還有哪些是你們喜歡的呢?”如果你們想到了,就大膽地舉手發言,我來記錄在這份表格里。以后的音樂課你們做主。”聽到這里,大家的手舉得特別的高,討論氣氛更加熱烈:有的說《小火車---托馬斯》、有的說《智慧小虎》、有的說《快樂的一只小青蛙》、還有的說《智慧樹》系列歌曲……每一個孩子說我就邊記錄,不一會兒一份新的音樂教學計劃就誕生了。最后,機靈的龍熙雯歡跳起來:“老師,以后我們就可以唱自己喜歡的歌曲了。”其他的小伙伴們也跟著開心地笑了!從此,只要一彈起孩子們喜歡的音樂,教室里會立即傳出他們整齊、有力的歌聲,唱的是多么快樂,多么歡喜!
案例分析
首先,根據我的教育經驗,我覺得能讓幼兒快樂的音樂就是好音樂。因為這些音樂是幼兒喜聞樂見、貼近幼兒生活的音樂。為什么有些音樂孩子們不喜歡呢?因為教師忽略了幼兒才是活動的主體。于是我想到,在選擇教材時為什么不能讓孩子與教師共同收集喜愛的音樂,從孩子生活中尋找素材,尋找他們快樂的源泉呢?從幼兒生活中尋找和挖掘興趣、快樂,是《綱要》和《指南》倡導的一種教育觀念。通過與幼兒的交流,我發現孩子們對動畫片的主題曲或片尾曲,特別是一些熟悉的片頭曲更是人人會唱,甚至有一人唱眾人合的效應。于是當我每每播放類似于像《大頭兒子小頭爸爸》、《熊出沒》主題曲給幼兒聽時,立即引起了自發地合唱和歡呼,而且百唱不膩。因此,音樂的選擇來源于幼兒,這是讓幼兒享受音樂快樂的前提!
其次,根據《綱要》和《指南》要求,我感到以前的音樂活動往往是教師設計活動形式,幼兒被動參與。為什么不能讓孩子參與到活動設計的過程中來呢?于是我大膽嘗試著讓幼兒自己選擇活動方式。交流中有幼兒提出:“老師我想唱《小虎》的歌!”“我想用《熊出沒》的歌來跳舞!”“我想扮演葫蘆娃來表演!”......” 幼兒有許多的想法,讓我感到單一的教學形式已不能滿足眾多孩子的愿望,于是我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活動中嘗試一個主題,多種表現空間,根據幼兒需要設置了“小舞臺”、“歌劇院”“音樂創意室”等供幼兒選擇的機會和條件,讓孩子得到滿足。活動過程中我發現幼兒喜歡這些音樂表現形式,我還為幼兒提供了圖譜、操作卡、舞蹈道具,讓幼兒在生動有趣,材料豐富、自主表現的活動中獲得有益的經驗,嘗試創造表現帶來的快樂。這樣,教師始終以一個觀察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參與活動,幼兒積極學習,熱情高漲,真正成為了活動的主體,在快樂自主的活動中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