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在各大高職院校中的推廣,全國各地的高職院校掀起了一片教育體制改革浪潮。創新型人才以及創新就業路徑是目前高職院校教育建設框架中的重要一環,如何在創新視角下探索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建設之路也成為院校領導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在分析目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實踐現狀的基礎上,從教育理念、教學方案、課程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富有創新價值的建設實踐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創新
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需要一支高素質高能力的大學生隊伍,自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要用新時代社會主義價值觀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因此高職院校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模式來迎合國家賦予高等院校的重要教育使命。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自開展以來,得到了院校領導以及任課教師的鼎力配合,然而如何在常規的融合道路中開辟出一條富有創意建設價值的實踐模式一直是困擾學校的難題。所以,本文結合自身在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育中的經驗,以創新思維作為課程教學的引導理念,積極探索課程思政在實踐教育建設中的創新路徑。
一、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育的現狀
課程思政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高職院校現有的專業課程結合,重新構建教學思路、教學內容模式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該方法在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體現,但是由于實施時間短、經驗不足、教學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以下的教學現狀:第一,雖然高職院校的專業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了思政教育內容,但是由于高職院校在績效考核、教學內容要求等方面的限制,導致很多教師在“課程思政”的實施中出現“兩張皮”的現象,忽視了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第二,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很多高職院校教師常年處于成績育人的思想觀念中,因此他們非常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對于“育人”方面存在認知偏差,因此沒有將“課程思政”教育落實到實處;第三,大多數高職院校認識到“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實踐教學內容的安排和設計中缺乏創新意識,只是將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通過理論化的方式體現出來,不利于高職院校學生在思政認知實踐應用方面能力的提升。
二、創新視角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實踐路徑探索的基本策略
1.轉變觀念,鼓勵創新
古語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師是學校開展教育改革創新的引路人,在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實踐的道路上,每一位在職的高職專業教師都是重要的思想引領者。如果教師隊伍自身的價值觀念認知錯誤,或者思想創新意識淡薄,就會嚴重影響到學校“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因此,高職院校想要走出一條非比尋常的“課程思政”建設之路,首當其沖地就是引導全體教職工轉變陳舊的教育理念,在整合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教學的基礎上,能大膽創新挖掘出更多具有創新價值的教育思路。
比如,高職院校可以組織在職教師定期到其他同類院校觀摩學習,通過深入了解他人的創新成功教育方式,改變自己本身固有的陳舊觀念。同時從各類觀摩教學課程的演示中學到各種富有創新性的“課程思政”教學方式,豐富和創新本專業的課程教育內容,調整已有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為學生搭建一個與眾不同的教育學習平臺。同時,教師還應該積極自學提升,學會根據班級中學生的興趣和思想認知現狀,創新一些迎合他們學習口味的實踐活動,隨時隨地給學生植入正確的思想政治內容。
2.制定方案,優化課程
創新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不斷融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為了更全面兼顧高職院校中每一個專業學生的思政教育效果,學校應該根據各專業課程的具體教學內容,組織專業教師隊伍制定層次遞進的教育方案,利用集體智慧的力量,優化創新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學框架。
比如高職院校可以將創新“課程思政”教育內容納入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結合目前市場經濟環境下對學校現有各專業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要求,以學好基礎知識為主,以價值引領為輔,組織設計各種對接不同專業人才的“課程思政”教育方案。以旅游專業為例,在“課程思政”教育方案的創新中,學校可以優化現有的旅游專業各類課程理論化內容,將一些與之后工作崗位中常見的個人思政需求融入其中,打造“旅游+服務+態度”的全新教學課程模式。
3.理念融合,打造精課
系統教育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創新,不僅僅是兩者之間的簡單融合,更需要能從普通的專業內容中綻放出符合專業素養的思政教育內容。因此,在創新視角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實踐的探索中可以在理念融合中打造精品課程。
比如將某一個專業下的兩門或者幾門課程中與個人綜合思政素養有關的內容,采用系統化模塊的設計方式,從創新型人格培養、創新型心理品質培養、創新型職業道德與法律規范培養、團隊精神以及國家情懷等各個方面入手,重新組織所有的專業課本內容,同時收集與專業思政教育有關的創業故事、崗位事跡等素材,借助各種多媒體課件的教學形式,打造一堂堂出彩的“課程思政”精品教學課程。
4.校企合作,開拓創新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向主要是為社會上的各行各業提供技能型的專業人才,同時黨的十九大會議中也明確提出,高職院校應積極參與產業合作教育模式,不斷深化產教融合理念。因此,要想在“課程思政”建設探索中別出一格,學校可以在校企合作中做文章。
比如高職院校可以依托所在地產業發展的優勢,以及本土化企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同時結合自身專業教學的特點,在當地開設“學徒制試點”的教學模式。將學校的專業教學內容與企業發展需求的崗位特點融合在一起,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拓展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企業用人方面的基本技能和專業理論知識,而且還可以在實踐性的崗位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與企業之間的互通交流,引導他們在崗位操作中不斷參悟其中蘊含的開拓創新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吃苦耐勞精神等。
5.搭建平臺,創新活動
俗語說: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任何理論化的課程教學內容,最終也是為了社會實踐服務,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建設實踐路徑的探索中,可以在平臺活動創新上進行嘗試,通過各種創新化教育平臺的搭建,豐富學生自身的創新價值觀體驗。
比如高職院校可以根據自身經濟條件來進行校內創客平臺搭建,內部開拓多樣化的“課程思政”創新教育活動,比如創客小鎮、創業競賽活動,創新項目等。學校為學生提供盡可能豐富的教育時間基地,學生們在自我創意發展的探索過程中體會思政教育中體現的拼搏、創新等精神。同時創業測試中,一旦學生發生財務風險、營銷策劃等各方面的實踐失誤,學校可以安排專業老師及時給出針對性的思想上、實踐改進上的各種建議,不斷培養學生為了夢想努力拼搏的思想境界。
三、結語
高職院校在“課程思政”的教育中還處于摸索創新的階段,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唯有時刻堅守“立德樹人”和“創新開拓”的指導理念,才能準確把握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教學的融合點,才能圓滿完成新時代賦予高職院校的教育重任。因此,高職院校應該本著“穩扎穩打、強化特色”的教育原則,從本土職業教育需求、專業人才素養培養等多方面入手,不斷創新出更多具有實踐教學成效的“課程思政”融合模式。
參考文獻
[1]徐千惠.高校創業教育課程思政化教學模式創新構建與實施路徑研究[J].大理大學學報,2019,4(09):85-90.
[2]唐偉元.依托“互聯網+課程思政”模式創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施路徑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09):21-22.
[3]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趙輝.將思政教育貫穿高職學生職業規劃培養全過程的探索[N].淮北日報,2019-09-21(004).
[4]常媛.“管理會計學”課程思政教學實施路徑的探討[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09):102-103.
作者簡介
賀冰心(1983.02—),女,研究生,職稱: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用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