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娜
摘? 要:在科學學習中要樂于與他人合作、交流。課堂上,教師要合理安排合作對象,小組內要進行合理分工。對學生合作學習過程和方法的強化指導,引導學生參與探究。
關鍵詞:指導;合作;探究
在科學教學中,活動形式多樣。活動前如不強化學法指導,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課程標準中也強調:“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在實踐中體驗和積累經驗,提高能力,培養科學學習態度,學習與同伴的交流、交往與合作。”所以,課堂上,教師要強化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參與探究。
一、合理安排合作對象
合作學習是以合作小組為基本形式,利用教學中各種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還小,在安排小組合作時,開始可以是同桌的兩個人,讓他們去做同一件事,學會互相尊重、互相討論,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習一起去解決問題,讓他們基本懂得合作。然后再控制在4~6人。否則,合作小組成員過多,在合作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吵鬧、玩耍等,結果合作的目的達不到,反而產生了負面影響。
課堂上,以自愿為基礎進行的分組,往往會出現成績好的學生集中在一個組,成績稍差的學生集中在一個組,男生集中在一個組,女生集中在一個組等。這樣,很難到達合作學習的目的,教師就要進行調整。
二、合作小組內合理分工
合作小組內的分工也是合作學習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但分工之前要讓學生明白,這些角色只是本課堂中要承擔的主要角色,也就是說合作往往需要分工,只有合作小組內分工明確,才會使課堂“活而有序”。
小組合作可做如下分工:組長:在小組中負責制定活動計劃,組織、分配、協調小組活動,組織、歸納實驗操作的結論,還要讓組內每位學生思考后都說出各自的想法,最后形成集體意見;材料員:負責整理實驗材料;記錄員:在活動中,負責把探究到的信息記錄下來;發言人:負責在全班交流時發布合作學習小組的成果;衛生員:實驗結束時進行相應的整理等等。
究竟合作學習小組內需要哪些角色呢?要根據活動主題來定。如《熱水變冷》一課中“連續測量一杯熱水的溫度”這個實驗,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小組內安排一名小組長,負責擬定簡單的探究計劃并組織小組活動;安排一名測量員,負責測量熱水在不同時間的溫度;安排一名記錄員,負責記錄每次測量的數據;安排一名統計員,負責劃出熱水降溫的曲線圖;安排一名發言人,負責在全班交流時發布合作小組的成果;并安排一名衛生員,確保實驗桌及實驗室的整潔。教師還要盡量引導學生嘗試擔當不同的角色,以得到不同感受的快樂探究。
三、有效引導,保證小組合作活動的正常開展
(一)對學生合作學習過程和方法的強化指導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啟蒙階段,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教師需要不斷深入到合作小組中去,及時指導學生用正確的途徑和方法開展合作學習。具體表現在:對學生進行活動材料和工具準備的指導;對學生制定合作學習計劃的指導;對學生實驗、觀察、制作要領的指導;對學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指導等。如某老師上《校園里的小動物》時,其中有一個活動是觀察蝸牛,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可那位教師無從著手。其實,這一活動很簡單:先讓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然后再分小組通過觀察去了解:
(1)蝸牛的身體結構是什么樣的?
(2)蝸牛為什么膽小?
(3)為什么蝸牛爬過的地方會留下痕跡?
(4)蝸牛喜歡住在哪里?
(5)蝸牛喜歡吃什么?
(6)蝸牛對什么刺激有反應?
(二)及時調控合作探究方向,解決合作探究中出現的問題
課堂中,學生的探究活動往往會發生偏離或出現障礙。這就需要教師在巡視中注意發現帶有共性的問題,及時地進行指導。某老師上的《觀察樹枝》時,讓學生利用放大鏡、直尺、小刀、記錄表等觀察各種樹枝,然后用圖畫、文字、表格等方式記錄下觀察的結果。當教師巡視時,發現有的小組在玩小刀、有的在玩放大鏡,有的說這是我們學校的樹枝等。很多小組都無從小手,學生顯得很茫然。這時,老師不慌不忙走向講臺,說:“剛才你們觀察時,是不是注意到了這些問題?”然后用課件出示了幾個問題:1.樹枝有多長?多粗?前后一樣粗嗎?2.樹干有花紋嗎?3.樹葉大小一樣嗎?4.樹葉是什么形狀的?5.樹葉的兩邊是光滑的嗎?6.葉子是怎樣長的?7.樹葉上有紋路嗎?如果有,是什么樣的?8.每一節上的葉子一樣多嗎?9.樹皮是什么顏色的?樹皮下面是什么?10.樹皮有氣味嗎?接著高老師又說:“如果老師再給你們一次觀察的機會,你們會怎么樣?”學生說:“認真觀察”。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非常認真地研究起來。由于老師的及時調控,避免了學生在合作中多走彎路,減少了干擾,從而保證了合作探究活動的正常進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在交流匯報時,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力求全面,質疑問難,抓住要點
在開始交流時,同學之間是不容易接納別人的意見,為此,教師要要求學生學會三聽:一是認真聽每個小組的發言,不插嘴;二是要聽每個小組發言的要點,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聽后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做出評價。
例某老師在上《沉和浮》時,學生把老師提供的材料全部倒進水里,當老師才問完“結合實驗現象,你們能猜出物體沉浮的與原因嗎?”學生一股腦地說出“重的沉,輕的浮”。一聽,學生的回答是沒有經過分析的,還只是停留在表層的現象。這時,老師這樣的引導,問:“輪船有好幾頓重,它們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在學生的一番討論之后,老師又讓他們做了一個實驗——將三個大小不同、重量一樣的瓶子放進水中。做完后,老師問:“結合前面兩個實驗現象,你們在來猜猜物體沉浮的原因?”學生胸有成竹地說:“在重量相等的情況下,大的沉,小的浮。”到底是不是這樣呢?老師再讓他們做了一個實驗——將三個重量不同,大小相同的瓶子放進水里。“剛才你們的解釋需要修改嗎?”老師問。然后學生進一步得出——在大小相同的情況下,重的沉,輕的浮。
參考文獻
[1]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