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泌陽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升級,是現階段泌陽縣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按照中央、河南省委、駐馬店市委的決策部署,泌陽縣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改革的現狀
(一)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
2018年,泌陽縣優質小麥種植面積2.33萬hm2,占夏糧面積的40.3%。
(二)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
2018年,泌陽縣花生種植面積3.33萬hm2,食用菌種植戶達到10萬戶,花木種植面積0.2萬hm2,中藥材種植面積0.2萬hm2。
(三)調減籽粒玉米種植面積
泌陽縣大力發展青貯玉米,2018年籽粒玉米種植面積調減到3.67萬hm2,青貯玉米等飼料作物種植面積發展到0.67萬hm2。
(四)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融合發展
泌陽縣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68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36家,年實現產值23億元,輻射帶動農戶8.6萬戶。
(五)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目前,泌陽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1595個,依法注冊農民合作社1124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3家、省級示范社3家、家庭農場435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數量均居全市首位。
(六)有序推進土地流轉
2017年,全縣土地流轉面積2.63萬hm2,占家庭承包面積的33.5%;適度規模經營面積2.45萬hm2,占耕地面積的26.8%。
二、主要措施
泌陽縣委、縣政府始終把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提高產品供給效率擺在突出位置,著力抓實抓好。在改革推進中始終堅持“尊重農民意愿,遵循市場導向,發揮比較優勢,促進融合發展”的原則,立足泌陽縣實際,調整農業結構首先要調優種養業結構。要抓住關鍵,發展“四優”,發展優質小麥,重點以發展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為引領,實行專種、專收、專儲、專用;發展優質花生、青貯玉米,將其作為調減玉米過剩產能后的替代作物,尤其注意開拓花生油脂產品市場、青貯飼料市場,打造泌陽縣特色和品牌;發展優質草畜,著重抓好產業鏈長、附加值高、帶動力強的肉牛產業,做大做強“牛”文章;發展優質瓜果,將葡萄、桃、梨、核桃、大棗等泌陽縣地方特產變成名、特、優產品,推動產業向高效益、高產能、高科技轉型升級。要統籌實施,落實“四化”,全縣各部門牢固樹立“大農業,全鏈條”的發展理念,在發展“四優”中推進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不斷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產業競爭力。
三、建議
雖然近年來泌陽縣委、縣政府大力推進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農業土地利用率不夠高,低端供給的種植業在農業中占比偏重,農業勞動生產率不夠高,農業資源轉化率偏低等問題。因此,筆者特提出幾點建議。
(一)持續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品質量
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壓糧擴經、壓劣擴優,重點推動產業內部結構調整,聚焦農產品市場需要,以綠色、有機、無公害農業為目標,打造泌陽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品牌。持續推進全縣七大特色產業互動融合發展,示范推廣“畜—沼—果”等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生產源頭上保證綠色有機,進一步提升產業效益。
(二)持續加快推進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每年繼續安排一定的資金進行以獎代補,重點用于土地流轉后實行規模化經營、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優勢主導產業規模經營主體獎補和縣鄉土地流轉服務、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機構建設,為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創造良好條件。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向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縱深發展,構建農林牧結合,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生產經營模式。扎實開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規范管理提升,擴大省級、市級示范社和示范場的創建規模。
(三)持續提升勞動力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進一步加大政策、資金、技術等支持力度,整合培訓項目、培訓平臺、人才資源、培訓資源,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培訓體系,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大規模的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勞動力整體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增強勞務輸出的競爭力。培育一批種養專業戶和職業農民,讓有思想、愿經營、懂技術的農民壯大起來、聯合起來,加快形成群眾自主發展主導產業的良好格局。
(四)持續加快推進新技術應用和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
堅持把科技進步貫穿于產業發展的全過程,緊緊圍繞產業化發展,采取聘請專家、開辦培訓班等多種形式,積極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技術培訓和信息咨詢服務。加快葡萄苗木繁育、舍飼圈養、高效栽培等實用技術的引進和推廣,不斷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注重農產品開發創新,因地制宜,培育發展一批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特優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