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彬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是一項技術性、時間性、系統性較強的工作,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要有一支技術性強、業務精干的專業防治隊伍,采取統一防治,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病蟲害防治中的誤區
(一)對病蟲害防治的認識不到位
病蟲害防治要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重視病蟲害的預測預報,要以綜合防治為主,藥劑防治為輔。而現在農民普遍采取遇病治病、見蟲殺蟲的方法,沒有充分認識到病蟲害發生的原因,主觀意識較強,缺乏系統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沒有病蟲害防治經濟閾值的概念,錯過了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
(二)病蟲害的防治技術落后
由于農民對病蟲害的認識不夠,導致防治技術落后,普遍采取以治為主,以防為輔;側重藥劑治療,缺乏綜合防治措施,病蟲害的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術沒有實施。生產中施藥無規可循,用藥單一,方法不當,盲目打藥的現象普遍存在,有的農民甚至打所謂的“預防藥”,致使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害蟲的抗藥性不斷增強,對環境的污染日趨嚴重,天敵被大量殺傷,生態平衡不斷遭到破壞。
(三)農藥知識少,購買及使用中存在誤區
目前,市場上農藥品種多、濫、雜,令人眼花繚亂,而多數農民文化素質較低,對農藥的真假、有效期、應用范圍等方面的知識缺乏了解,常常遇到假農藥、過期農藥及買錯農藥的情況,農民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部分農民缺乏必要的農藥使用知識,沒有閱讀使用說明書的習慣,配出的農藥濃度很不準確;不熟悉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往往在病蟲害大面積發生后才開始防治,錯過了最佳防治期,在使用中也常出現錯誤。
二、產生防治誤區的原因
(一)農民文化素質低,對病蟲害防治知識不了解
現在農村普遍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留守,文化素質普遍較低,甚至還有部分農民不識字,識別能力差,分不清病蟲害的種類及農藥的類別和使用方法,對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基本沒有概念,防治技術單一,只是機械、被動、盲目地打藥防治。
(二)主觀性強,片面追求防治的速效性
忽視病蟲害的預防工作,以自我認識為中心,不相信預防的重要性,等發現病蟲害再進行防治。防治時過分追求速效性,大量應用速效農藥,如菊酯類農藥,重復打藥,使害蟲產生了抗藥性,污染了環境。
(三)技術員對病蟲害防治的監督指導不到位
縣級技術人員下不去,鄉級斷檔,村級空白,對病蟲害防治的監督和指導嚴重缺位,致使廣大農民朋友對病蟲害防治的系統理論知識欠缺,對病蟲害的防治限于感官上的認識,也只是處于知治不知防的水平,多數是憑經驗防治,有的甚至不防治。
(四)缺乏系統的病蟲害防治體系作為指導
缺乏一個系統的防治體系作為指導,沒有一個健全的病蟲害預測預報及綜合防治網絡作為防治的技術支持;缺乏全局性的病蟲害防治措施,技術員僅憑經驗指導,農民也僅憑經驗防治,大家各自為戰,對待同一種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及措施都不盡相同,甚至相鄰的地塊都不一樣,沒有做到統防統治。
三、解決防治誤區的對策
(一)加強培訓,提高認識
1.每年定期對技術員進行病蟲害綜合防治的系統培訓,從病蟲害指導層面上解決防治的盲目性,使技術人員基本了解當年病蟲害的發生趨勢和防治對策。
2.技術人員接受培訓后,利用冬春農閑時間對農戶進行全面培訓,直接服務到農戶。在病蟲害高發期,技術員要根據各地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有針對性地將病蟲害防治技術傳授給農民。
3.利用宣傳材料及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做到農民隨時隨地都可以學到病蟲害防治技術。通過培訓讓技術員及農民充分認識到綜合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徹底掃除病蟲害防治誤區。
(二)加強引導,規范用藥
1.購買“放心”農藥。購買農藥時做到“四不買”:一是無農藥標簽或標簽殘缺不全的不買;二是標簽上“三證”(農藥登記證、產品標準號、生產許可證)標識不全的不買;三是外觀質量不合格的不買;四是超過產品質量保證期的不買。根據農藥外包裝,認清農藥種類:綠色為除草劑,紅色為殺蟲劑,黑色為殺菌劑,藍色為殺鼠劑,黃色為植物生長調節劑。
2.對癥購藥。農藥品種很多,在購買之前,首先要確定病蟲害癥狀,根據防治對象進行選購。在購買時,還一定要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根據藥劑的性能特點選擇安全、有效、經濟的農藥,做到有的放矢。
3.科學使用農藥。一是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在進行化學防治時,要把握最佳用藥時期及時防治。二是注重輪換用藥,對同一種防治對象,要注重輪換、交替用藥。三是根據病蟲害的發生規律、為害特點、發生環境等情況確定適宜的防治方法。四是科學復配藥方。可到當地農業部門咨詢專家,有條件的還可以查閱有關農業技術資料。五是嚴格掌握用藥量。在施藥前一定要認真閱讀產品使用說明書,按照推薦用藥量使用,不得隨意增減藥量,以免造成藥害的發生或影響防治效果。
(三)加強管理,夯實責任
1.在搞好病蟲害應急防治建設的基礎上,著力扶持、引導、壯大植保專業化防治隊伍。縣里成立植保專業化防治隊,鄉鎮成立專業化防的分隊,各隊因具體情況而定,可大可小。一般配置3~5臺機動噴霧器,業務操作可分可合,制度健全,收費合理,熟悉掌握植保知識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在服務區域靈活機動開展病蟲害有償防治工作,特別是要對轄區內老幼家庭無防治人員的戶進行建檔立卡,互通聯系方式以便及時有效搞好防治工作。
2.強化植保技術示范戶建設。示范戶建設目標最終要達到每個村民小組至少1名,示范戶要從有文化、正直、有奉獻精神且具有良好農作物種植經驗并今后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中選取,在農閑時節以鄉鎮為單位組織他們培訓,全面掌握病蟲監測、病蟲害防治、農藥使用、防治藥械維護管理等知識,能結合農業生產實際會干、會說、會宣傳。植保技術部門做好他們的管理指導,及時傳遞病蟲害預測信息和新藥械、新技術,對他們反饋的農業生產實際問題要迅速做出答復并予以解決。
3.加強對農藥經營戶的管理和培訓。農藥經營戶已發展成為量大面廣布局合理的網絡體系,農藥流通服務窗口服務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著農民群眾獲得植保科技知識的正誤、多少,直接關系著農民群眾從事植保技術的應用水平。而各地農藥經營戶的素質是參差不齊,有的缺乏植保知識,有的沒有植保知識,在服務過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他們給農戶造成用藥不當防效差、宣傳說明不到位等問題。
4.加強農藥市場管理力度,促進效果好、殘留低的新型農藥推廣應用。某些農藥經營門店為了追求利潤或惡性競爭銷售一些質量差的假冒農藥,個別甚至銷售高殘留的劇毒農藥,這些不是沒有防治效果就是嚴重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要杜絕以上情況發生,就必須從生產企業源頭進行強化監管,縣級農業執法大隊要抓好農藥批發商戶的管理,對農藥流通中的違法行為依照有關法規予以嚴懲。
(四)加強測報
建立一支責任心強、能夠吃苦耐勞的測報隊伍。加強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及綜合防治的研究,建立一套適合本地的病蟲害綜合防治體系,使病蟲害防治有一個科學系統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