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青
三門峽市湖濱區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南岸,河南省、陜西省、山西省三省交界處,素有“黃河金三角”之稱,周邊有運城市、洛陽市、鄭州市、西安市等大中型城市,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縣級行政區,隸屬三門峽市管轄,是三門峽市唯一的市轄區,也是三門峽市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湖濱區北隔黃河,與山西省平陸縣相望,西、北、南三面為黃河和青龍澗河環抱,狀若半島,又因瀕臨三門峽水庫,故名湖濱。湖濱區總面積164 km2,轄3個鄉、48個行政村、7個街道,全區總人口33.22萬人,其中,農村人口7.5萬人。
一、特色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湖濱區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的原則,調優結構,擴大規模,拉長鏈條,打造品牌,提升效益,以特色促增效,以特色促增收。但由于耕地面積少、成規模地塊不多、水資源缺乏,制約了湖濱區農業發展。多樣化的地形地貌、人多地少的客觀條件決定了湖濱區堅持將“圍繞城市搞服務,服務城市搞發展”作為農業發展目標,打造以滿足三門峽市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現代化特色農業。
(一)實施結構調整,實現近郊型農業
積極推廣優良品種,引進先進管理技術,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由傳統特色農業向現代特色農業調整,通過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具有湖濱特色的果、牧、菌、菜、漁等產業,實現近郊型農業的發展思路。
(二)發展小雜果生產基地
形成會興鎮馬家坡村、建房村,崖底鄉的葡萄,交口鄉野鹿村、崖底鄉陳宋坡村、高廟鄉小安村草莓等具有湖濱特色的小雜果生產基地。
(三)發展蘋果、花椒生產基地
積極發展以蘋果為主的交口鄉南梁村、北梁村、富村、晁家莊,磁鐘的磁鐘鎮、賈莊村、寺莊村等蘋果生產基地以及高廟花椒基地。
(四)形成農產品品牌
形成黃龍蔬菜、盛源農牧、恒碩農產品、關山花椒、宏翔果蔬等一批較有知名度的農產品品牌。
二、存在問題
(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缺乏統籌規劃
由于湖濱區的休閑農業剛剛起步,大多數還停留在采摘農產品等低層次休閑旅游階段,資金不充足,還沒有現代休閑觀光農業總體發展規劃。更多的企業本身根據其所生產的特色農產品發展休閑農業,起點低,基礎差,導致休閑旅游農業缺乏合理規劃,甚至沒有形成一個完整、詳細的總體規劃來指導其發展,最終導致休閑旅游農業發展的總體形象、發展戰略以及發展布局、發展目標不明確,這樣很容易導致休閑旅游農業發展與初衷出現偏差。
(二)休閑旅游農業產品獨特性缺乏
隨著休閑旅游農業的不斷發展,相關企業忽視了特色這一點,進行無序競爭,忽略了休閑旅游農業游客的參與性項目,而只是單純的滿足游客旅游的最基本要素。對于全區的文化、民俗的深度挖掘不到位,長期下去這些休閑旅游農業產品項目根本無法支撐其長久有效的發展 。
(三)資金回收期較長經營效益不理想
休閑旅游農業快速發展,讓社會資本不斷進入,導致其盲目開發,同時,休閑旅游農業需要資金量較大,相關企業缺乏對休閑旅游農業項目的投資回收期的合理預算,即便進行合理預算,在具體經營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偏離規劃目標,導致實際的投資回收期遙遙無期,加上很多休閑旅游農業宣傳意識薄弱,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這也是休閑旅游農業發展致命的弱點,結果是休閑旅游農業地經營效益不理想,導致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
(四)“硬”服務與“軟”服務均有待提高
“硬”服務是休閑旅游農業發展所依托的基礎配套設施,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休閑旅游農業剛剛起步,企業資金有限, 基礎設施相對比較落后,臟亂差現象比較突出,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很大程度上依賴的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樣,休閑旅游農業旅游規范化服務等“軟”服務還需要進一步的提升。
三、發展建議
(一)制定優惠政策、強化資金投入
一是政府要增加特色農業發展資金的投入,對各項農業資金統一管理,打捆使用,建立特色農業發展基金。二是積極申報項目,項目資金要向農業結構調整進行傾斜,把精準扶貧資金和發展特色農業有機的結合起來,解決發展特色農業資金瓶頸問題。三是對現有經營困難特色農業企業(合作社),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一企(合作社)一策,有針對性提出解決方案。四是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投資特色農業,引導廣大農民調整結構,發展壯大特色農業。
(二)利用資源優勢,加大漁業養殖力度
河濱區有近0.13萬hm2的黃河灘區以及東方紅水庫、趙家后水庫、王官水庫等,充分利用現有水面和黃河灘區,發展黃河鯉魚、鯰魚、黃顙、鱸魚、大閘蟹等具有湖濱特色的漁業養殖,豐富市民的“漁簍子”。
(三)大力發展休閑旅游觀光特色農業
湖濱區地處城市近郊區,境內溝壑縱橫,由東北向西南依次為山地一丘陵一澗河谷地一黃河階地,發展特色農業得天獨厚,要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特色農業的多樣性,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利用全區目前草莓、葡萄、蘋果、蔬菜以及小雜果等基地,成立湖濱休閑農業協會,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統一規劃,形成具有湖濱特色的休閑旅游觀光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