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明
河南省堅持把糧食生產作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放在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扎實有效的措施,取得顯著成效。全省糧食產量屢創新高,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影響河南省糧食產量提高的一系列因素依然存在,筆者經過多年實踐經驗,將影響小麥產量提高的因素總結如下:
一、綜合因素
(一)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
水利骨干工程完好率不足50%,還有近40%的耕地望天收。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每年旱澇成災面積占全部自然災害成災面積的80%左右。
(二)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滯后
河南省農業科技發展總體水平偏低。鄉鎮機構改革后,縣、鄉兩級農技推廣渠道不暢,現有人員中非技術人員比例過大,技術人員流失嚴重。
(三)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組織化水平低
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覆蓋面不到農戶總數的1/3,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占45%左右。龍頭企業少,帶動能力不強,加工技術與設備落后,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不強等,都成為制約河南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的重要瓶頸。
(四)農村土地流轉水平低
從全國來看,河南省農村流轉水平仍然較低,低于全國水平,同山東、浙江等省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一是戶均土地經營規模小,二是土地流轉不規范,在農村土地流轉方面還未出臺具體的政策和操作辦法。
(五)農村高素質人才缺失
科技種田水平低下。農民技能結構比較單一,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的需求。
二、技術因素
全省人多地少、資源有限,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重點是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同時合理調整農業結構。不斷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核心是要增加農民收入,關鍵是要增加投入、加快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民素質。
(一)整地質量差
近年來,很多地方為了播期會采取旋耕方式,造成了旋耕后耙地不實,對提高小麥播種質量十分不利。由于表土疏松,播種深度過深,造成出苗困難,勉強出來的苗也很弱,不利于形成壯苗,冷凍年還容易造成凍害的發生。
(二)播種量逐年加大
近年來,河南省小麥播種量偏大的情況在不少地方出現,雖然科技入戶工程的實施有明顯的好轉,但是由于老百姓多年的習慣造成了每年都有不少群眾播種量偏大,給春季麥田管理造成了被動的局面,有的還造成旺長,分蘗少,次生根不好,葉片不少群體不小,導致早春易受凍等,直接影響了河南省小麥產量的進一步提高。
(三)測土配方施肥力度不大
目前,河南省小麥生產中土壤養分質量分數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土壤養分質量分數總體偏低;二是氮磷鉀質量分數不均衡,有的地區有效磷質量分數偏低。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多年來有機肥施用量少。二是使用復合肥的問
題。群眾認為只要用了復合肥,土壤養分就平衡了。實際上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復合肥,各種營養成分差別很大,不一定就是最佳選擇。因此,需要加大測土配方施肥的力度,合理施肥,從而提高產量。
(四)病蟲害防治時間、方法不正確
近幾年來,群眾都知道了防治病蟲害的重要性,但是對防治的時機和方法還不太了解,導致噴藥防治了但效果不理想。比如紋枯病的防治,一般要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開始順莖基部噴灑農藥,但農民總是到了死穗的時候才想起要施藥。不了解病蟲害的防治時間及方法也會影響小麥產量的提高。
三、建議
(一)綜合建議
針對以上因素,要想在小麥糧食產量上有新的突破,必須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大科技服務力度,增強土地流轉水平,抓好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格局,積極促進龍頭企業與農戶簽訂生產和供銷合同,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確保農民增收、企業增效。
(二)管理建議
一是優化布局,實行標準化生產;二是深耕精細整地,科學配方施肥;三是適時精量勻播,保證麥播質量;四是采取綜合措施,預防病蟲草害。搞好麥播期間的病蟲害防治,是保證麥苗健壯生長的重要措施。選用抗、耐病品種,平整田地,深翻土壤,施用腐熟糞肥,科學配方施肥等措施,優化農田環境,培育健壯麥苗,抑制病蟲草發生危害。推廣優質高效安全的包衣種子技術。通過土壤處理和藥劑拌種,防治地下害蟲。選用3%甲基異柳磷或辛硫磷顆粒2~3 kg/667m2進行土壤處理,可有效壓低蠐螬、螻蛄、金針蟲等地下害蟲蟲口密度。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殺蟲劑甲基異柳磷、辛硫磷進行拌種,對蠐螬、螻蛄、金針蟲均有較好的防效。用10%適樂時懸浮種衣劑拌種,對小麥全蝕病、紋枯病、黑穗病、根腐病、葉枯病及苗期白粉病都有很好的預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