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 要:隨著我國資本市場化和金融改革的全面提速,金融外包服務業務飛速增長,這與我國金融服務外包市場監管制度的缺失的現狀不相適應。與此同時,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對于我國金融服務外包具有重要意義,又對我國金融服務外包的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主要對我國金融服務離岸外包問題,通過解析概念和我國金融服務外包的現狀,對我國金融服務離岸外包監管制度的構建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金融服務離岸外包;美國;制度建議
一、金融服務離岸外包的概念
目前,金融服務離岸外包未有明確的定義。2005年2月聯合論壇發布的《金融服務外包(Outsourcing in Financial Services)》[1],其將金融服務外包定義為“受監管實體持續地利用外包服務商為集團內的附屬實體或集團以外的實體)來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擔的業務活動”。因為涉及到離岸,那么可以將金融服務離岸外包定義為:金融機構將其承擔的業務持續性的轉交境外的外包服務提供者(其附屬實體或第三方)完成,由境外外包服務提供者通過采取跨境電子支付的方式向最終用戶提供服務的業務活動。
二、我國金融服務外包的現狀
我國金融服務外包的增長速度高于超過全球水平。同時,我國金融服務外包已經覆蓋到金融業的各個領域,業務種類從低端業務向更復雜、更核心、更高端業務發展,除了金融軟件系統的開發、運營、維護等IT業務外包以外,還有投資管理、核保理賠、基金定價等知識流程外包業務,形成了較完整的金融外包服務產業鏈[2]。
2013年8月,我國第一次提出要加入TISA談判,該談判的目的是進一步促進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程度,這就為我國金融服務離岸外包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從2014年開始,證監會、保健會等部門陸續出臺政策快市場化改革。未來,在資本市場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未來隨著在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不斷推動,傳統金融業務將會全面轉型,大量創新業務的開展將拉動新的金融服務外包需求。與此同時,上海自貿區正式運營,在上海自貿區“服務業開放”的相關內容中,涉及航運服務、商貿服務、金融服務、專業服務、文化服務和社會服務等六大領域,一共18個子領域,這其中有多項會影響到金融服務外包。
三、關于我國金融服務離岸外包制度的建議
當前,中國依然處在承接外包業務為主的發展階段,用長遠的眼光來看,隨著中國經濟不斷快速發展,承擔起發包國的角色只是時間問題。2012年,銀監會對商業銀行下發了《銀行業金融機構信息科技外包風險管理指引(征求意見稿)》,第一次提出相對具體的要求。
(一)立法現狀。
我國三大金融監管機構自2004年起陸續公布了《關于加強銀行卡安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銀行業金融機構信息系統風險管理指引》、《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業務信息管理平臺管理規定》,對于金融服務外包的監管有所涉及,但大多僅是表面規定,并無細致的監管標準和具體措施,且三大機構的監督范圍彼此分立,監管方面缺乏具體的指引。
(二)立法建議
立法技術層面上。由于金融服務離岸外包在我國處于萌芽狀態,因此可以選擇制定靈活性較好的部門規章或者指引性的建議的做法,以便應付突發性的法律問題。具體而言,可以交由銀監會、證監會及保監會分別或者聯合出臺相關的規章制度。
1.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方面
(1)加強風險評估,規定金融機構有義務審慎而全面地考慮與外包有關的一些因素,包括戰略目標,被外包服務的重要性,必要的控制和報告手續,應急計劃等。
(2)對服務商做盡職調查,選擇外國服務商時,應考慮到戰略風險,服務提供商的信譽風險,政治風險,確保將要進行的服務離岸外包的過程不會違反中國有關法律的合規風險,以及合同風險,包括履約能力的風險和離岸法律選擇的風險。
(3)謹慎簽訂外包合同,外包合同的核心條款即履約標準,可以參考美國的模板來擬定履約標準條款。
2.對客戶數據信息使用的規定
第一,建議規定金融機構對信息數據的保護義務,監督外包服務提供商的義務,包括在岸服務外包和離岸服務外包,以及對客戶享有“拒絕權”的告知義務??蛻粝碛袑祿鬏數摹熬芙^權”,同時規定行使的例外情況。
第二,銀行在與第三方服務商簽訂外包合同時,應當利用合同條款明確約定第三方服務商的保密義務。
第三,“拒絕權”告知義務的例外。為保證外包業務的效率,銀行可以不征求客戶同意,在滿足一些條件的情況下,將客戶的個人信息提供給以銀行名義對外提供服務的非關聯第三方。
3.對金融服務外包提供商的監管內容
第一,建議規定金融機構的“告知義務”,金融機構在外包關系確立的合理期限內有義務將該外包關系通知其所轄的監管機關,當外包關系發生變更或者發生轉包等影響監管或者容易發生外包風險的情況時,應及時向相應的監管機構報告。以實現持續性風險監管的目的。
第二,規定金融監管機關對必要數據信息進行掌握的權利。尤其金融服務的離岸外包,金融機構應當保證該服務的外包不會阻礙監管機構對運營狀況的檢查。如果在某些國家或地區,我國的監管機構不能獲得必要的數據進行監管時,對于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數據應在我國監管機構進行備案,防范風險。
第三,對未經披漏的分包關系的監管。金融機構應當在簽訂外包合同時約定,如果第三方服務商將服務分包出去,尤其是給外國分包商時,應當及時通知金融機構。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以及中國資本市場化和金融改革的推進,我國的金融服務離岸外包行業發展迅猛,隨之而來的是我國對這個行業監管的制度性缺失。本文主要基于美國金融服務外包制度,對我國做出幾點建議。
參考文獻:
[1]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Outsourcing in Financial Services[EB/OL].:http//www.bis.org/publ/joint12.pdf,2007-2-14
[2]http://chinasourcing.mofcom.gov.cn/news/91/23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