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治國
摘 要:黨的十九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新的高度,并有具體部署。但農業生產面臨的資源與環境、數量與質量矛盾越來突出。鑒于此,高效生態農業這一新型農業能否實現農業的綠色轉型發展,促進落實生態文明建設,這是我們需要思考并實踐的一個重大課題,所以本文就“高效生態農業的價值內涵”做一些探討。
關鍵詞:生態農業;高效;生態文明建設;價值
黨的十三屆二中全會中把生態文明建設歸納成“四個一”,更是凸顯了其國家戰略意義。但是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我國農業生產所面臨的資源與環境、數量與質量的矛盾也愈加突出。如何在新形勢下實現農業的綠色轉型發展,確保糧食安全與有效供給、食品安全與滿足需求、生態安全與持續發展,是新常態下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重視與解決的現實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效生態農業這一現代化農業手段便擔負起重任。
一、高效生態農業的概念及特征
何為高效生態農業?就是在生態農業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將集約化經營與生態化生產有機耦合的農業發展模式。它以市場綠色消費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兼有高產高效與優質安全的特征。
高效生態農業既區別于高投入、高產出、高土地生產率的“石油農業”,也區別于純天然、自循環、低勞動生產率的有機農業。與自然生態農業相比,它是既偏重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又注重實現高產出目標的農業發展形態與技術體系。
二、高效生態農業價值內涵
(一)環境的改變:高效生態農業是最大的環保工程
現代農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化學物質,這樣不僅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食品安全也因此收到重大影響,并且還破壞了生態平衡,導致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重金屬含量超標、土壤酸化嚴重、土壤板結、地下水和空氣被污染、地力下降、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生物多樣性喪失等。而高效生態農業可以逐步解決這些環境問題。
據統計,我國約有27億噸畜禽糞便、8億噸秸稈、4億噸可降解城鄉生活垃圾、還有屠宰場廢棄物、酒糟、中藥渣、果樹剪枝、煙草加工廢棄物等等,這些均可以通過生態農業技術,化廢為寶;其所含有的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可大幅度替代化肥,從源頭減少環境污染。同時也可倒逼化肥廠、農藥廠、農膜廠的關閉,而轉為從事其他環境破壞小的產業。在溫室氣體方面,現代農業模式是凈排放的,而生態農業模式是凈吸收的,提高有機質并恢復地力。中國科學院的實驗數據證據,將傳統的農業模式改為有機農業模式,可將溫室氣體凈排放逆轉為凈吸收,其強度可達11.5噸二氧化碳當量/年/公頃。
如此看來,生態農業就是最大的環保工程,減少工業的點源污染和農業的面源污染,還國人青山綠水的生態環境。
(二)優質的需求:高效生態農業是高效的經濟工程
從2006年開始至今,進行了長達12年的高效生態農業研究的山東弘毅生態農場已經證明,高效生態農業既可以提高產量,而且因為生態產品價格有很大優勢,所以還可以帶來很高的經濟效益的。到目前為止,經總結經驗,科學宣傳,加上弘毅生態農場產品質量過硬、口感好,獲得了京、津、滬、深等大城市消費者青睞。所以城里人在花錢保障自己身體健康的同時,也有力支援了生態農業和農村環境保護,帶動了農民致富。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會越來越明顯,因此,可以看到的提升的產量、可以把握的廣闊的市場前景都成為高效生態農業的直接驅動力。
(三)健康的源頭:高效生態農業是挽救生命的工程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消費者用廉價的成本購買食物,那就難以避免健康受損,就要用高價的投入去購買藥物,這在一些發達的國家已經得到驗證。某些發達國家健康程度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最低線,就是用來購買食品的支出遠低于購買藥物,前者約11%,后者17%-20%。當前的許多慢性疾病包括癌癥,還有性早熟、高血壓、糖尿病,是與食物及其工業化、化學化生產過程密不可分的。
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殺蟲劑、殺菌劑以及防莠劑的大量使用,如小麥在結籽時大量使用有機硫及有機磷農藥,玉米及水果成熟期噴酒大量的樂果、對硫磷、滴滴涕等農藥,都是造成食品污染的重要原因。而高效生態農業在農業具體實施過程中是完全不用農藥、化肥、農膜、除草劑、添加劑和轉基因(六不用),或者僅使用少量化肥而其它五項要素的技術(五不用),相當于國家認證的有機和綠色標準,或略高于其標準,從而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從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角度講,高效生態農業自然規避那些農業污染,使入口的食物安全可靠,自然就成為一項偉大的挽救生命的工程。
(四)鄉村的回歸:高效生態農業是激活鄉村的工程
農產品價格低迷,由此引發的農產品滯銷事件連年不斷,造成大量水資源、農資、生態資源浪費。由于種地不掙錢,農業靠老人和婦女大軍慘淡經營,農業后繼無人現象令人堪憂。同時,城市建設抽走了鄉村的勞動力和土地,所以鄉村的衰落是必然的。建設農村、改造農村的目標也是把鄉村建設成城市,這樣畸形的觀念忽略了當前鄉村的客觀現實,忽略了廣大農民的根本訴求,也忽略了民族自身的歷史文化。中央的鄉村振興戰略中用“鄉村”的概念替代了“農村”概念,這就是把鄉村看成獨立的社會、文化單元,在一個更高更長遠的層次上,實現當前鄉村的品質發展、融合發展、全面發展,使鄉村現代化融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高效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可以吸引更多的農民回到鄉村干農業,農民住上寬敞的房子,吃有機食品,在家門口干活,收入提高,也告別了有失人道的“三留守”。再將城市的教育、衛生、醫療等等好的要素搬到鄉村,讓環境美好的鄉村生活更有品質。這樣的鄉村讓城市更向往,自然更多人不會流向擁擠的城市,那么中國城市的居住壓力將大為降低。延續我們的農村命脈,扎實中華民族的根,激發出鄉村應有的活力,這是高效生態農業可以達到的效果。
高效生態農業建設作為一項國家戰略,既能確保糧食生產能力,同時又能保護好生態環境,避免農業生產所導致的生態環境破壞,使農業走上一條“生態、環保、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作者單位:中共巫溪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