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斌 顏鵬飛 尹光志
摘 ?要:近代社會以來,人類社會只存在樹結構與果結構兩類權力結構,我們證明了,在樹結構之下,國家必然存在政治意識形態,“它要求公民無條件信仰”,在果結構體制下,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果結構體制下,可以建成“去政治意識形態化”國家。
關鍵詞:權力結構;樹結構;果結構;靜態穩定性;動態穩定性;去政治意識形態化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郭明飛教授指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網絡社會的日新月異,人類社會已進入了以微博、微信、微視頻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微博,微信、微視頻已成為新煤體的中堅力量。”①?但它也給“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②這文沒說透徹,其實,只要樹結構存在,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都應付不了對“意識形態(的嚴峻)挑戰?”。
著名政治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俞可平也認為:“政治意識形態是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灌輸給公民的,它要求公民無條件信仰”③,其實,這一條件并不適用于所有的國家。例如,凡建立在果結構體制上的國家制度,如發達國家,就用不著這樣的一條必要條件。這種條件只有在以樹結構為權力結構的國家中才顯得必要。在發達國家中,既使有一類“意識形態”存在,它也只不過是“為政治生活提供指導方向和價值目標”④,而不“要求公民無條件信仰”。其根本原因是這些國家建立在果結構體制上,而這種體制下人民的“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等決定了這一點的。事實上,由于“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是由實際社會具體“體現”出來的事實,決定了這類國家中不可能存在一條由統治階級決定的“政治意識形態”,要求整個國家的“公民無條件信仰”。因“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把這種?“政治意識形態”(既使有人要求它存在也)沖淡了,絕大多時候,淡得只存在一種說法了。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發表意見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為它是一切的基礎。”⑤“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也就成了取消國家統一“政治意識形態”的基礎,把人們從這類“政治意識形態”中徹底解放出來,成了“自由之民”。當然,要實現這一點,必須首先建立起果結構體制,在社會主義國家中也必須首先建立起社會主義果結構體制來,而人們的思想自由、行為自由必須在統一法律沒有明文規定不允許的范圍為其底線。這一點非常重要,它是可以決定一個國家能否成為“法治”國家的關鍵,也是這個國家能否“去政治意識形態化”的關鍵。但這一點只有在我們提出的“權力結構論”中才可以清楚地看出來。它便于人們在構建體制或改革“體制”時采用。
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在樹結構體制之下的國家,其“政治意識形態”之所以需要“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灌輸給公民”,并“要求公民無條件信仰”呢?這是從國家的穩定性來考慮的。我們知道:樹結構體制的國家,其統治階級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它的穩定性是一類所謂的“靜態穩定性”,即主要依靠“唯上”、“聽上級領導的話”?來獲得的社會穩定性。聽話的人越多,聽話的程度越深,這個國家的穩定性就越好。反之,這個國家的穩定性也就較差。所以,凡是以樹結構體制的國家,必然有一套以維護國家穩定性的“政治意識形態”,?它“要求公民無條件信仰”⑦
對于果結構體制上的國家,其穩定性是一類所謂的“動態穩定性”,它不要求人們“唯上”、“聽上級領導的話”,而是依靠人們在統一于法律沒有明文規定不允許的范圍之內,展開相互之間的“自由競爭”來獲得的。這種“自由競爭”越強烈,則國家的穩定性也就越強。但喜歡“自由競爭”,是人的一種本性(如毛澤東:《泌園春*長沙》就認為,“萬類霜天競自由”),這樣,果結構體制下的國家制度,就把“人的本性”同充分展現“人的自由的本性”的國家制度,恰好結合起來了。這樣一來,國家的穩定性的強弱,就取決于人們之間“自由競爭”的激烈程度了。這也是法治國家,能夠“由法而治”的實質。
西方國家果結構體制的建立,不僅使西方國家成為“去政治意識形態化”的國家,而且使它們成為直正具有“出阪自由”,“言論自由”的國家,也使它們成為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它已經成功地“獲得和維護世界領導( 的)地位”①,北京大學教授王立新如是說。
這里可以看出:只有果結構體制的建立,即是一個“去政治意識形態化”國家的建立,才是迎接“意識形態挑戰”的根本。而在樹結構體制下,因任何方法,都保持了樹結構的存在,都必然有“要求公民無條件信仰”的“政治意識形態”存在。社會主義果結構的建立,不但迎擊了這種挑戰,還會帶來一個比現有西方國家更強大的國家,一個出現世界第一流的大學,出現世界第一流科學技術及經濟強大的國家。
有人認為:果結構雖然很好,但它是資產階級使用過的權力結構,我們無產階級還能用?其實,果結構的優點是中性的,沒有“階級性”的(果結構的存在,還會軟化人們的階級的立場,模糊人們的階級的界限,這是近100年以來,資本主義國家沒有爆發社會主義革命的根本原因),而不像列寧所說那樣:“世界各國的社會立主義革命不是一天一天地,而是每時每刻地成孰起來。”②其次,若這個果結構建立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它體現出的一切,便是資本主義的,若這個果結構建立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它體現出來的一切,便是社會主義的。果結構只是一個供人們利用的工具。世界上只有一個果結構(類型),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都可以使用它。第三,因只有在果結構之下,才能完整地“體現”出“文字規定”的內容,而樹結構之下的一切“文字規定”內容,實際是難以“體現”出的,它們甚至形同虛設,如見書③。第四,近代社會以來,人類社會只有兩類權力結構,即樹結構與果結構。而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建立在某類權力結構之上。樹結構是我國封建主階級,國民黨資產階級時期,都用過的權力結構,而我們現實的社會主義制度也建立在樹結構之上。這又做何理解?
例如:“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④,這是對的。然而,我國現實存在的樹結構體制卻沒有把這種“本質和核心”“體現”出來,人們感受到的卻是官員“為民做主”⑤。這說明:以樹結構為權力結構的體制,是不真的“社會主義”體制或最多只能稱為極其“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體制。我們還要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果結構體制的建立,既保證了中國共產黨的長期領導,又保障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長存⑥。
那么,社會主義為什么要建立在樹結構之上呢?其主要責任在于斯大林⑦,傳統習慣也有重大影響(一般說來,一個國家,經過“革命”或“改革”后建來國家制度,其權力結構都與它的前任權力結構同類,如蘇聯與沙皇俄國,中華民國與滿清王朝,美國“獨立戰爭”后取得的政權與前(英)殖民政權等,都是這樣),但在理論上,列寧的重大失誤在于,他對民主的“內容與形式”的看法不對。列寧說: “著眼于形式上的民主,?那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的觀點,他們不承認無產階級的利益和無產階級階級斗爭的利益高于一切。”⑧中央黨校左鳳榮教授指出:“無產階級民主同樣也離不開體現其內容的形式,一概拋棄民主的形式也是不行的。蘇聯的實踐證明,如果沒有相應的形式,民主內容也難以實現。……人民的民主權利沒有相應的民主形式給以保障,蘇聯的政治體制實際上是一個不民主的體制。當國家的方針政策與人民的需要發生矛盾時,民眾毫無辦法。”①在對待國家制度及它的實際模式上,列寧犯了一個同樣的錯誤。列寧這一錯誤,深刻的反映了他在理論上的重大缺憾。正是這一缺憾,才使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從一開始便走向了踐踏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歧途。這里看到:社會主義其實包含了系統論中最精辟的內容,或者說,社會主義是各方面看來都最好的系統理論。看來,連系統論都不懂的人最好不要奢談社會主義,因你所談論的“社會主義”,不過只是一種對社會主義的一知半解罷了。
事實上,列寧所說的“形式”,就是我們所說的“模式”,而他說的無產階級的民主或法治的“質”是從社會主義屬性內容(這種文字規定的內容)中推導出來的,然而,若要使這種“凡文字規定的內容”能在相應社會中實際體現出來,就主要由國家制度中權力結構的類型來決定了,例如,果結構能夠體現出民主來,而樹結構卻缺乏這種社會功能及機制②。
北京大學教授袁剛說:“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將觸及體制根本,下一步的改革尤更需要新思維,需要徹底改變思想觀念,突破意識形態牢籠,痛下決心加大改革力度,……走人類文明共同發展的康莊大道。”③這?“體制(的)根本”就是“權力結構(類型)”,這是中國共產黨早在17大就認識到的:“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④“突破意識形態牢籠”的關鍵就是社會主義果結構體制國家的建立。
有一種觀點認為:“由于中國經濟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因此,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體系有著實質性的不同”,以致“到目前為止,美國、歐洲聯盟、日本拒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⑤。這種說法顯然不全對,其中,“有著實質的不同”是對的。但美國,歐盟及日本的不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因它們是從“形式”上看問題的。如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經濟所所長石良平說:目前歐盟承認市場經濟地位的標準有“企業成立與關閉不受政府干預”等五條,但“按照歐盟的判斷,中國在這五個方面大多都沒有達到歐盟的標準。”⑥其實,只要我們建立起(社會主義)果結構體制來,把主要被斯大林扭曲的樹結構體制,按照列寧的“歷史發展順序”的還原( 當時,列寧因去世太早,沒來得及完成他還原“歷史發展順序”的恕愿),去掉了由樹結構決定的那一套(如單通道性、靜態穩定性,人治狀態等),讓人們生活在由(社會主義)果結構決定的那一套(如多通道性、動態穩定性,法治狀態等)的社會中。這樣,我國同歐盟在“形式”上就顯得一致了,看歐盟還能說什么呢!書⑦已經充分證明:樹結構不但不能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屬性內容,也不能讓市場經濟良性運行。而只有社會主義果結構體制的建立,才會解決這我國現實存在的這些實際問題。
注釋:
①②郭明飛:《文化場景轉變:微博空間意識形態的新挑戰》,《社會科學報》,2018年8月23日。
③④⑦俞可平著《權利政治與公益政治一一當代西方政治哲學評析》,《引論:什么是政治哲學》,第2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94頁。
①王立新:《領導世界意味著什么?美國獲得和維護世界領導地位的歷程》《戰略家書苑》,2018年8月4日。
②《列寧全集》,第33卷279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潘德斌、楚漁、尹光去等著:《秩序與問題》,中國出權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年版。
④《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中國寧波網》,2007年12月18日。
⑤潘德斌、顏鵬飛、吳德禮、王長江、趙凱榮、陳國榮等著:《中國模式:理想形態及改革路徑》,第61頁,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⑥潘德斌、顏鵬飛、吳德禮、王長江、趙凱榮、陳國榮等著:《中國模式:理想形態及改革路徑》,第218~220頁:《社會主義樹-果結構過渡體制的構建》,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⑦陸南泉、黃宗良、鄭異凡、馬龍閃、左鳳榮主編:《蘇聯真相一一對101個重要問題的思考》,第二章,《斯大林時期》新華出版社,2010年版。
⑧《列寧選集》中文第3版,第3卷,第626頁。
①左鳳榮:《法制建設的缺失與蘇聯劇變是什么關系?》載于陸南泉、黃宗良、鄭異凡、馬龍閃、左風榮?主編:《蘇聯真相》,第1289頁,新華出版社,2010年版。
②潘德斌等著:《中國模式?(2):人類社會的最終統治形式》,第四章第2節:《果結構包含有“民主”這種的社會功能,但樹結構卻缺乏這種社會功能》,將出版。
③袁鋼:《革除蘇聯模式與國際接軌?---十月革命百年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反思》,《世界與中國事務》?2017 年6月10日,夏季號·總第12期。
④見《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頁。
⑤喬新生:《總結改革開放40年急需經濟學理創新》,《社會科學報》,2018年9月6日。
⑥石良平:《歐盟為何要對中國市場經濟說“不”》,《社會科學報》,2016年6月2日。
⑦潘德斌、顏鵬飛等著:《中國模式:理想形態及改革路徑》,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簡介:
潘德斌(原國家體改委特聘教授),顏鵬飛(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副會長。現為武漢大學二級教授,博導,?2017年,被評為全國30位老年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之一),尹光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湖北省體改委原副主任、湖北省發展中心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