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星 王長歡

摘要:日本東洋托殖株式會社于1908年成立,本部初設于朝鮮漢城,其目的是為了開發朝鮮。隨著日本殖民的深入,1917年東拓法被修訂,業務范圍由朝鮮半島向我國內地輻射,其在我國東北主要經營實業,其中包括的項目有畜牧業、礦業、農產品業、不動產及發放貸款等。本文旨在梳理東拓發展脈絡,在可查史料的基礎上,分析整理“東拓”的放貸經營狀況,以求了解當時日本通過“東拓”對于東北金融侵略、經濟掠奪。
關鍵詞:東洋拓殖株式會社;東北;貸款
一、東洋拓殖株式會社東北各支店簡述
日本東洋拓殖株式會社成立于1908年,最初日本政府通過考察認為“朝鮮地區地勢平坦且土地較多,氣候適合農業生產”,在第24次帝國會議上通過了《東洋拓殖株式會社法》,為拓寬在朝鮮的殖民業務設立了“東拓”這個國策公司,總部初設于漢城,后移到東京,陸軍中將宇佐川一正出任首任總裁。成立之時資本為一千萬元,隨后有所增加。公司初設之時“專營實業投資,以拓殖其農林、礦山、畜牧、水產、蠶絲、制造種種實業”,在開展實業的同時還經常直接“投資于各種公司,特設銀行部,辦理長期實業貸款,專收不動產抵押品”。“東拓”在朝鮮的殖產事業得到了日本政府的認可,決定把營業范圍拓展,1917年日本修訂了“東拓法”,殖產事業由朝鮮半島擴展到臺灣、南洋及我國東北部等地區,當時日本政府決定“繼承正金銀行前所辦殖產金融事務,先成立大連,沈陽兩支店,繼設哈爾濱支店”,由此拉開了“東拓”在東北地區進行殖民事業經營的序幕。隨著日本殖民侵略的擴張,“東拓”也相繼在東北成立支店,協助日本政府操控對東北的侵略殖民事務。1917年“東拓大連支店”建成,是時當日本在大連的政府型企業金融機構,與橫濱正金銀行形成了控制操縱東北金融的中樞金融機構。“東拓沈陽支店”成立于1917年10月,位于沈陽市和平區中山路101號。1919年6月“東拓”哈爾濱支店設立,店址設余道里街,借此幫扶日本商人在哈爾濱大力發展不動產業,從事實業投資。
二、東洋拓殖株式會社在東北貸款設置及業務概況
日本1908年在朝鮮設立了“東拓”以來,一直在朝鮮發展殖產業務以供給本國的各類農產品等需要。1914年至1918年歐戰期間,“東拓”在朝鮮的殖產事業受到一定的影響,日本方面認為“大正三年以來朝鮮的股價與地價持續下跌和歐戰爆發,東拓要謹慎投資固定資產,需要擺脫投資的蕭條領域”。到了1917年,“因為大米等糧食價格上漲及俄國的競爭、地價上漲,使得商業、經濟活躍起來”,因此日本認為在滿蒙的投資有很大的機會,于1917年開始在東北地區效仿橫濱正金銀行設立了“東拓”各支店,將“東拓”和橫濱正金銀行的職能和權力做了劃分,把鈔票的發行權歸屬于橫濱正金銀行,“東拓”則主要負責在東北地區的不動產收購以及發放貸款的業務。同時日本政府“特許其發行債券,金額以較資本金大過十倍為限,由政府擔保一部分還本付息的責任”,最初只適用于朝鮮半島,后來推廣至臺灣、南洋、中國北部各省。“東拓”起初針對貸款項目和殖產業務并沒有把東北和朝鮮做一個明確的區分,規定了業務種類包括“給予必要的拓殖資金供給;農業、水利、土地開墾;移民的招募和分配、移民必須建筑物的建造、買賣和貸款;移民從事農業工作必須的物品供給和資料分配;接收委托土地的經營與管理;其他拓殖必要經營以及定期預存款項的管理”,這些皆是可以貸款的項目。在對朝鮮和其他國家(包括東北地區)貸款資金的供給上“東拓”規定了以下幾點:
1.根據移住民的貸款數額,在25年期限內一年一還或5年內定期償還;
2.針對于移民生產者以產品作為抵押,提供一年以內的短期貸款;
3.以鐵路、礦業權等不動產所有權作為擔保提供貸款,一年一還款30年還清或5年內定期償還;
4.公共團體或者是依據特殊法令成立的特別組織貸款不需要擔保抵押,貸款在30年以內一年一還或5年內定期還清;
5.20人以上從事農業生產的團體由承擔實行連帶債務的人5年內定期償還,無需擔保抵押;
6.應征和承銷經營移民業和其他拓殖事業公司的股票以及債券;
7.經營移民實業或其他拓殖實業的公司以自己股票或者債權作為抵押,貸款5年之內定期償還;
8.根據法令成立的財團或以其他實物作為擔保的貸款在30年以內還清或5年定期償還。貸款還可以進行票據貼現,主要基于貸款的擔保抵押物品。
以上規定了“東拓”在外國的貸款業務范圍和貸款期限以及貸款的擔保抵押物多以不動產、實物及金融權益為主,其投資實業和貸款業務主要目的是“接濟日本工商業者,拓殖滿蒙。”我們看1917年的這些貸款的主要用途。單位:日元(款項包括了東北支店款項)
通過表中數據我們可以看出貸款的主要用途, 1917年的貸款額中最多的是土地的改良開墾比重占到了大約30.5%,其次是建造業占了大約8.7%,土地買賣比重約6.9%,教育業和金融業的比重都約為2.28%。可見,“東拓”在滿的貸款業務中涉及各方面,最多的還是不動產業務,這些不動產是東北的土地房屋等,者對于東北來說完全是資產掠奪的同時附加上經濟利益的盤剝。
三、東洋拓殖株式會貸款業務的繼續滲透
日本對于中國的覬覦不是一兩天的事,侵華戰爭前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進行了縝密的各種調查,以扶植“東拓”在東北的擴張。日本“東拓”在東北貸款額到1926年已經遠超之前,到1926年“東拓”大連、沈陽、哈爾濱三支店的貸款額度大增,大連達到了24157620元,沈陽為15798349元,哈爾濱為9018409元。看貸款的類別,大連無金融業資金、電氣事業資金及衛生資金;沈陽資金用途主要在建筑、土地以及其他植產業,很多項目的投入都沒有;哈爾濱最多的建筑和電氣事業以及一些工廠較多,而這三座城市最大的貸款支出都用于購買居住房,這些貸款發生不在農村都在城市,大連最多,沈陽和哈爾濱位于其后。日本人也認為“沈陽和哈爾濱與大連相比有很大差距,按貸款種類和客戶的百分比來看,大連的教育資金、交通資金是沈陽沒有的;而哈爾濱有的大連和沈陽也電氣業,是因為東洋拓殖在其掌控范圍內忽視了各地的需求,這是關乎產業幸存的事情”。大連是海港城市,日本借助“東拓”對大連的侵略滲透是方方面面的。哈爾濱的地理位置相對靠內陸,且俄國勢力干擾較多,日本的移民拓殖實業發展相對較慢,貸款在電氣的投入是其他城市沒有的。“東拓”在哈爾濱還設立了“北滿電氣株式會社”,主要負責供電氣等業務。日本用我國的資源扶植日本人在我國的土地上發展,想來真的是細思極恐的事情。
四、總論
通過抽年分析1937年之前“東拓”在東北的移民貸款情況,我們可以發現日本對于東北的覬覦和蠶食是各方面的,不僅僅是掠奪土地資源,還以移民的方式向東北注入“人”的因素,在東北用“東拓”提供的靈活低息貸款扶植移民生計,吸引更多移民到東北墾殖和投資,并將產出和經濟利益輸入日本境內。從東洋拓殖株式會社在東北設立到1937年全面侵華,其貸款業務的各項數據基本都呈上漲趨勢,再看其財務報表的各項數據,股東基本都處于盈利狀態,資產連年增加,雖然也有負債日本是一個島國,自然地理因素導致了日本物資匱乏,不同程度上限制了日本的發展。日本用“東拓”這樣的設立于海外的國策公司可謂是費盡心思,要把一切可以占用的資源都剝奪干凈。這對于我國東北來說是致命的殘害,嚴重干擾了本地經濟的正常發展,在引進移民的同時,必然搶占原住民的資源,本土民眾由于得不到強有力的在政府支撐,必然受到排擠,生活困苦。
注釋:
[1]“東洋拓殖株式會社”文中多簡稱為“東拓”,研究時間自1917年“東拓”相繼在滿設立支店開始至1937年侵華戰爭爆發之前。
[2]移民貸款:“東拓”成立后總是一些與拓殖相關的貸款業務,但是這些貸款只是針對于在日本殖民地區的日本移民,目的是幫扶日本移民的生計,以多種方式對殖民地區進行變相的掠奪。
[3]立憲民政黨政務調查館編:《昭和九年業務要覽·東洋拓殖株式會社》第1頁,0026004-000。
[4]侯樹彤:《東三省金融概論》,第253頁。
[5]《東洋拓殖株式會社·大正六年事業概況》第2頁。
[6]《東洋拓殖株式會社·大正六年事業概況》第2頁
[7]侯樹彤:《東三省金融概論》,第253頁。
[8]《東洋拓殖株式會社·大正六年事業概況》第1頁。
[9]侯樹彤:《東三省金融概論》,第253頁。
[10]文中的所有貨幣單位日元,指的是文獻中的日元單位,在此不考慮兌換率的問題。
[11]數據來自于《東洋拓殖株式會社·大正六年事業概況》第4頁。
[12]《時事統計圖集·第二卷第輯:滿蒙及支那事情》第7頁。
(作者單位:長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