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從2019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國范圍內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統一使用了統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從“思想品德”到“道德與法治”,從“部審”到“部編”再到“統編”。2019年3月召開了全國思政教師座談會,9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又頒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通知,國家對思政課前所未有的重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又站到了新的發展節點上,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和挑戰。
我們學校,在正常的每周2課時的基礎上,又增加1節課后輔導,使我們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發展充滿信心。
一、工作亮點
1.教學方式和命題方式發生變化。理論聯系實際,與時俱進是道德與法治課的生命力所在。近年來中國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學生們對身邊一些新奇的事物存在極大的好奇心,對思政課有很高的期待。在教學中我們堅持擯棄空洞的說教,而是以初中學生的認知為基礎,將教材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銜接,引導他們思考如何處理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不僅要用他們熟悉的方式講故事,更要將故事里的“道理”講深刻。同時挖掘一些鄉土素材,如學習我國的“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基本國策時,聯系我們盤錦市是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試點市、全國美麗山水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遼寧省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全國首批“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聯系紅海灘、遼河口濕地保護,大洼區、盤山縣美麗鄉村建設、百姓河長等內容,將教材中的“美麗中國”,“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的理念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結合,提升思想政治課的親和度,使之“接地氣”。
遼寧省中考考試改革,盤錦作為全省試點,2020年道德與法治學科將實現從“必考”到“選考”從“閉卷”到“開卷”的深刻變化。我校教師每次期考命題時,都研究試題的開放性,突出實踐性和創新思維培養,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與政教處、班主任,共青團密切配合,以實踐性活動為補充,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經常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民族團結、道德法治、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比如,國旗下講話、設計一些調查報告、圖片展、演講比賽、參觀活動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豐富學生的體驗,組織觀看《厲害了,我的國!》,國慶70周年閱兵式等視頻,嘗試在全球化視野中講中國的道路,在歷史的曲折前進中講共產黨的探索。班團會上,組織學生誦讀新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民法、刑法等有關章節以及新版中學生守則,背誦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到盤錦素質教育基地體驗生活,到湖南劉少奇、毛澤東故鄉開展紅色研學旅行,增強思政課的實踐性與針對性。學生認識的提高,促進了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他們懂敬畏、知感恩、有理想、負責任、有信仰,心中有愛,眼中有光。我們學校也獲得了“遼寧省首批文明校園”、“國家級家長學校先進單位”、“盤錦市文明單位”等殊榮,也取得了中考連年全市名列第一的好成績。
3.精心編寫校本教材,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以中國優秀文化為底色,傳承紅色基因。我校領導和道德與法治教師共同編寫了三部校本教材《中國傳統文化》《文明禮儀教育》《國際禮節教育》,利用“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朗讀者”、“中國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等素材,豐富了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讓我們的學生在多元文化共存中,做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弘揚者和傳播者,堅定文化自信,以此提高思想政治課的力度與溫度。
二、存在問題
1.目前使用的部編版教材,我們需要應對的是“舊課標、新教材”的挑戰。
2.對新教材,上級組織的培訓多數集中于理論層面,對知識結構、具體內容缺乏解讀,導致教師在教學中出現偏差。
3.有的教材內容還存在難度過大的問題,部分內容理論性太強,需要整合。如八下第一課第一節1課時有9頁,九上第一課第一節1課時有8頁,內容多,理論性強,存在“教學內容如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等問題;依法治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知識點有重復的現象,缺乏整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以集體為主題,教材設置了集體的溫暖、集體的力量、在集體中涵養品格、在集體中發展個性、單音與和聲、節奏與旋律、憧憬美好集體、我與集體共成長等內容,都是講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部分內容相似,可以簡化為幾個框題,邏輯性強、脈絡清晰,學生才會容易理解。
4.部分學生、家長甚至老師對明年盤錦市學業水平考試“選考加開卷”錄取方式的理解出現偏差。認為《道德與法治》課可有可無,只要翻開書抄或達到及格標準就行,導致部分學生、家長甚至老師不重視該課的學習與教學。
5.開卷考試,中考題型改變,教師缺乏經驗,對如何教、如何學、如何考,形成焦慮心理。在課堂教學中,大都處在以升學為目的的僵化教學軌道上,缺乏實踐性評價。不少教師已經習慣以背書和刷題為基礎的政治課學習模式;有的教師雖然也知道僅僅靠背書和刷題肯定不行,但對“怎么才行”缺少有效的方法。如何在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上實現更新,跟上時代,成為一個迫切的挑戰性任務。
三、改進措施
1.轉變教育理念與教師角色,教師是合作者而不是指揮者。道德與法治課的目標是形成和發展學生的思想品德,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而不是僅僅理解和掌握道德知識,要實現這一目標,教育學生要真正做到去功利化,不唯成績論,真正做到立德樹人。
2.要提升職業道德、政治品德、政治意識,做好學生的領路人。觸動心靈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3.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加強業務能力、提高教學水平,做思政教育的實踐者。精研教材,把教材語言轉換為教學語言,做到以生為本,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和理解學生的想法和立場,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才能讓學生真學真信、愿學愛學。
4.做好思政課的改革創新。通過各種形式豐富課堂——新穎、精湛、時尚,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引導學生關注當前社會現象,尤其是對熱點問題的正確解讀。如“如何建設創新型國家?”“5G時代我們的生活將會發生哪些變化?”等,進行“破案式”探究、討論式合作,引發學生對身邊問題、社會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思政課有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讓學生喜聞樂見、受益無窮。教師要具備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在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的深入比較中辨析事理,在循循善誘中啟迪學生心智,在潤物無聲中傳播真理。
5.將先進的信息技術積極運用到課堂教學。如今我國已進入全媒體互聯時代,主動搭上信息發展的快車道,以互聯網+,數字化校園背景為契機,音頻、視頻、微課、網站、動畫等讓學生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多樣化地接收學習資源,感受瞬息萬變的世界,傾聽祖國前進的腳步,傳播社會正能量,弘揚時代主旋律。
6.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學生、家長、老師對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視程度。今后我們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始終貫徹“八個相統一”,提升自身“六種素養”: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書寫無愧于時代的華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