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芬
摘 要:處在小學六年級這個時期的學生處于剛剛對語文有一個系統性的了解,對于語法的運用的寫作的技巧還沒有完全的掌握。但在小學六年級這個學習階段,考試大綱卻又要求學生有基本的寫作能力,這也是老師的教學的任務。如何培養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的寫作能力成為了學校、老師與家長為之重視關注的事情。本文以人教版教學為例,將閱讀融入到小學寫作中,討論當今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在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中架設閱讀與寫作的橋梁的策略[1]。
當今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小學生知識面的局限性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多為12-14歲的青少年,處在該階段的學生的人生閱歷少之又少,對世界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與渴望。學生本就貪玩調皮,向往外界的事物,再又因為覺得學習枯燥無味。對學習的興趣少,學生便會在除了課堂之外的時間玩耍而不是學習與積累,所以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知識面是具有局限性且遠遠不夠的。因此,老師若想傳授寫作技巧,通過課堂專業知識的傳授并不能真正的讓學生愛上閱讀,理解寫作。
老師可以利用學生處于小學六年級階段的特性,通過多開展寫作實驗課,即多帶學生去學校外面的世界參觀,欣賞然后寫下自己的所見所聞。例如,可以帶學生參加本市的圖書館,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書本的魅力,拉近學生與書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覺得閱讀并不遙遠。學生樂于參與此類活動,也弄夠通過此類活動學到很多書本之外的東西,擴寬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知識面。
小學生對語文詞匯運用的不熟練
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子信息技術的普及,這個時代的學生都喜愛于與科技打交道。手機、電腦、平板電腦的大量使用雖方便了學生們的生活,但是這些電子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學生對語文詞匯的運用能力。手機、電腦、平板電腦上的輸入法和語音讓學生們只需要記住語言的拼音便可打字、對話。這類問題經常影響學生在考場寫作的發揮,學生們往往知道如何去描述,去寫作,但是總會忘記自己所寫的那個字,忘記了如何拼寫。這類問題不是因老師的教學不到位,而是由學生自身所引起往往是老師們所頭疼的問題[2]。
在語文教學中架設閱讀與寫作的橋梁的策略
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幫助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
小學老師要想真正的成功構建將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中架設閱讀與寫作的橋梁,首要任務便是改變學生對閱讀與寫作的態度,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從而幫助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閱讀是一種積累,也是一種沉淀。閱讀不能夠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拓寬詞匯的運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喜愛閱讀,經常閱讀的學生必能寫出一篇具有風采的好文章。
所以,老師應該在課堂與課后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從更本解決學生對閱讀無感這一問題。老師可以采用獎勵制度,對經常閱讀的同學進行鼓勵,還可以是獎勵筆記本、鋼筆等學習用品和閱讀書籍。這樣便可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班級內形成一個閱讀的良好的風氣。
保證學生寫作篇數,由量變到質變
對于學生寫作而言,作文數目是保證作文質量的基本,只有先達到一定的數量才能有量變。當然這里所指的作文數目并不是一天幾篇這樣夸張的數目,而是保證作文手感的基本數目,如一星期一篇。當學生在這個星期有所學到的寫作技巧,便可將寫作技巧運用到本星期的作文中。這樣既保證的作文的數目,也幫助學生在不斷地寫作中有所進步。小小技巧的運用產生微小進步的,從而在某一時間段達到質變。學生在寫作方面通過努力而進步,這是語文老師與家長共同所期望看到的。語文老師也可以通過另一種形式來讓學生進步,那就是讀書筆記。每周要求學生將在閱讀中覺得寫的很巧妙的句子摘抄下來,并寫下簡短字數的閱讀所感。學生在讀書筆記的過程中,也是在像寫作文一般鍛煉自己,也在不斷的提高自身的寫作技巧。
將閱讀融入生活,并與寫作相結合
學生在寫作中最需要的便是感情,這種感情往往來源于生活。所以,學生在寫作中就必然會將生活中的感情投入作文中。若一篇作文毫無感情,寫的再優美也沒缺少色彩。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了解并體會作者的感情,并與生活相結合,便能夠在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上有所幫助。寫作的格式、技巧或許是千篇一律的,但學生寫作所包含的感情是獨一無二的。要想作文出彩,光有優美的辭藻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學生飽含感情的寫作,才能夠寫出一篇令人稱贊,語言優美,感情濃厚的好文章。
總結
綜上所述,語文老師要想掌握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中架設閱讀與寫作的橋梁的策略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老師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愛上閱讀,同時保證學生寫作篇數,讓學生保持寫作的手感,由量變到質變。并將閱讀融入生活,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感情,并與寫作相結合。從而,才能夠寫出一篇屬于學生自己的好文章[3]。
參考文獻
[1]王盼.中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策略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5.
[2]李蕓.小學語文寫字、閱讀、朗誦的教學策略[J].江西教育,2019,12:26-27.
[3]宋靜.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課堂教學中“實踐乏力”現象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