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爭艷 李鐵莊 李軍安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為適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的形勢,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支撐,本文以夏邑縣為例,研究適合在河南省推廣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方法。
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問題
(一)認識不到位
一是地方政府認識不到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配合,多數地方政府對此很重視,并給予大力支持,但個別政府還存在應付差事、組織管理渙散的現象,導致部分干部思想認識不到位、執行力不夠強,影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正常開展。二是農民認識不到位。大多數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同時還要照顧農事、家務等日常瑣事,農民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及參加農業科技培訓與發家致富的關系普遍認識不到位,從而對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沒有強烈的愿望。
(二)機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農業部門、扶貧、社會機構等都在搞培訓,但各部門的培訓均局限于各自的行業,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指導,多數部門在培訓過程中缺乏健全的培訓機制,出現管理不到位、浪費培訓資源、增加培訓成本等困難和問題,使培訓無法形成一項系統的工程。
(三)效果不理想
從調查情況來看,由于培育機構硬件設施條件有限,師資力量薄弱,培育對象不精準,培育機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資源整合不力,缺乏配套扶持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效果不佳,不能真正培育出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發揮不了新型職業農民帶頭致富的作用。
二、夏邑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方法
(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脫貧攻堅相結合
2016年,夏邑縣圍繞脫貧攻堅的實際需要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建立了由縣農廣校牽頭,鄉鎮、貧困村、幫扶單位、駐村工作隊等多方參與的多元化培育機制。夏邑縣重點對貧困村產業發展狀況、趨勢進行研究,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中的農村勞動力結構及農業從業人員受訓意愿等信息進行調查摸底,初步確定培訓專業、區域分布、目標人群,建立培訓需求檔案。然后選擇確定辦班的重點貧困村,遴選有學習意愿、符合培訓條件的貧困從業農民作為學員,按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規程和要求開展精準培訓工作。
(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業產業發展相結合
堅持發展什么產業就開設什么專業,把培訓與高效產業發展相結合。一是根據市場行情,選擇市場前景看好的高效新興產業作為培訓內容,使產業從無到有。二是選擇原有基礎且技術性較強的產業作為培訓內容,使產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三是在優勢產業上增加新技術、新成果、新知識、新信息作為培訓內容,使產業變優變強。
(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
夏邑縣農廣校在縣委的支持下實施了“四步培養法”。一是通過培訓,把農民培養成新型職業農民。二是引導新型職業農民向黨組織靠攏,把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成黨員。三是選準載體,重點培養,把新型職業農民黨員培養成村干部。四是選優配強,把優秀的新型職業農民黨員干部培養成村支部書記。
(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教育基地建設相結合
本著因陋就簡的原則,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學班所在地,依托教學班創辦農民田間學校,依托優秀學員的生產基地,創辦生產示范點和科技示范基地,為職業農民學員學習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集中教學和實訓實習的場地。在田間學校大力開展特色教學活動,采用了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經驗交流、案例分析等參與式教學方法向學員傳授培訓內容。在生產示范點上,開展經常化的實習實訓和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跟蹤服務。
三、相關建議
(一)提高思想認識
首先,各級政府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各相關職能部門要形成合力,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開展。其次,政府要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宣傳力度,廣泛宣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惠民政策,講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目的、意義、內容等,讓老百姓真正了解它、接受它,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懂得科技興農的道理,才能調動農民群體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主動性。
(二)創新培育機制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需要遵循農業特點和農民教育培訓規律,不斷創新培育機制。首先,要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調查摸底,為精準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奠定基礎。其次,要完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模式,創新適合當地特點的教育培訓模式。最后,要優化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扶持機制,各級政府可以制定包括土地流轉、金融、保險、補貼、農村實用人才獎勵激勵等政策,充分調動新型職業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讓培育工作的開展由“上級要”變成“農民需”。
(三)強化政策落實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項跨行業、跨部門、涉及眾多影響因素的重大系統工程,各方參與者均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緊迫感,既要出臺切實可行的激勵政策,又要穩妥落實扶持政策。在推動政策落實時,要建立工作協調機制,形成上下聯動、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制定工作方案,明確責任人,層層抓好落實,避免出現政策停留在紙上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