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傳芳 孫艷霞 滿孝文
摘 ?要:路遙的《人生》是農村題材的小說,作者著力塑造了一系列農民形象。主角高加林且不說,單說小說中的配角也塑造得血肉豐滿,如保守膽小、一生謹小慎微的老年農民高玉德,如自私卻較有頭腦的鄉村干部高明樓,再如始終單身、熱愛生活、鄉村哲人式的老漢德順爺爺等。這些人物年齡不同、經歷不同、命運也不同,他們的故事一起構建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陜北農村的生活圖景,表現出作者對生活深刻的觀察和思考。
關鍵詞:路遙;人生;農民形象
小說《人生》自1981年問世以來,就以其對現實生活表現的深度和廣度,引起許多讀者的人生共鳴,并激勵了很多農村進步青年,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小說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特別是城鄉結合地帶的農民形象。其中有不斷奮斗、歷經坎坷的高中畢業生高加林,有保守膽小、一生謹小慎微的老年農民高玉德,有始終單身、熱愛生活、鄉村哲人式的老漢德順爺爺,還有自私卻較有頭腦的鄉村干部高明樓等。這些人物年齡不同、經歷不同、命運也不同,他們的故事一起構建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陜北農村的生活圖景。
一、高玉德:謹小慎微的老年農民
高玉德是小說男主角高加林的父親,他膽小怕事、謹小慎微,一生勤勞、克己,面對不公正的社會現象不敢伸張,他習慣于逆來順受,小說一開頭就是高加林代課教師的職位被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高加林見父母雙親都哭了,痛苦加倍,便要去與高明樓拼命,被父母阻攔,隨后要寫狀紙,高玉德生怕出亂子,他不敢去指責高明樓,只能在家發發牢騷,然后就等著老天爺睜眼,來懲罰高明樓,因為他擔心高明樓打擊報復,他要求高加林“你不光不敢告人家,以后見了明樓還要主動叫人家叔叔哩!臉不要沉,要笑!”①他之所以如此低微、屈辱,主要是因為他認為高加林的前途還要高明樓照顧,他看不到兒子的未來還有別的可能性。他因家底薄而卑微,兒子與當地的富戶女兒劉巧珍戀愛,他覺得兒子配不上人家。后來高加林與城里姑娘黃亞萍戀愛,高玉德更加覺得不般配,他說“我們這個窮家薄業怎能伺候下人家”。在他弟弟從部隊專業回到地市任勞動局局長上任之前回鄉探親,與弟弟聊到高加林不做代課教師的事兒,高玉德機警地掩飾了事實,他說是因為村里孩子少了就回來了,他覺得他得罪不起高明樓,他尋思著弟弟走了自己還要面對高明樓的權威。
高玉德是老一代農民的典型,他從舊社會走來,身上明顯留存舊社會的烙印,他勤勞善良、吃苦耐勞,對社會不公習以為常,默默忍受,他沒有膽量、也沒有能力改變現實,他只能卑微而辛勞地活著,他的安分與幾分奴性相伴,他地位的卑下、家境的貧弱,使得他越發自卑,他沒有高明樓那樣開闊的視野和長遠的眼光,他看不到兒子遠大的發展前景,他只用眼前的經濟實力衡量婚姻雙方是否般配,所以他覺得自己的兒子是個窮小子,配不上娘家有錢的劉巧珍,更配不上城里姑娘黃亞萍,他完全忽略了才華、性情等其他元素。高玉德這樣的老年農民,根據自己的滄桑生活經歷,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哲學,他深知自己無力與高明樓叫板,所以受了委屈還要對人家滿面笑容,他寄希望的只有老天,他相信老天會替他處罰高明樓。高玉厚的形象非常典型,正如論者魏漢武所說他“這種愚昧不覺醒、逆來順受的人在過渡期的農村占有相當大的部分,他們成為改革的相當頑固的阻力。路遙忠實地再現了這類老者的惰性、滯后性”②
二、高明樓:霸道而精明的農村基層干部
高明樓是對小說主人公高加林的命運有重大影響的人物,是路遙塑造的一個典型的農村基層干部形象,與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里的田福堂同屬于農村干部系列。
高明樓的第一個特點是自私霸道,作為大隊書記,他不能做到公正公平,他兒子三星高中一畢業,就頂替了高加林當上了代課教師,后來,高加林由馬占勝走后門安排到縣委大院當宣傳干事,高明樓又讓馬占勝把他兒子安排到縣農機局的機械化施工隊開拖拉機。他還讓他大兒子娶了當地最漂亮的姑娘二能人的大女兒劉巧英??傊?,他總是占有一個大隊里最好的資源,他自己的利益總是第一位的。
當然,高明樓并不是一個無惡不作的壞人,他做事有底線,他腦子活,他開明,他眼光長遠。高玉德當兵的弟弟高玉智轉業回家做地委勞動局局長,高明樓不僅款待高玉智,還邀請高玉德和高加林,這在平時是不能想象的,他擔心高玉德告他的狀,他對高玉德空前的殷勤,高玉德老漢看到他巴結的笑容,生出無限感慨。表現高玉德開明的典型事件有兩件,一件是高加林和劉巧珍從城里買了漂白粉給高家村的水井消毒,結果村里人沒有見識,集體質疑、嘲諷,高明樓力排眾議,告訴村民,這是消了毒的最干凈的水,并且率先當眾喝了半瓢水,用自己的行動支持了高加林。另一件事是他理解支持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戀愛,村民的議論主要集中在他倆的自由戀愛,而劉巧珍父親“二能人”不能接受的是雙方家庭條件的差距,他嫌高加林家里太貧困,高明樓的觀點正相反,他認為劉巧珍不識字是高攀高中畢業生高加林,他批評劉立本目光短淺,他覺得高加林“會寫,會畫,會唱,會拉,性子又硬,心計又靈,一身的大丈夫氣概!”,他相信將來村里真正的能人將是高加林,他看問題能抓住核心,他堅信值錢的東西是人掙來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巧珍要尋的是女婿,而不是公公,他的眼光和境界就明顯高出農村的一般村民來很多。
高明樓這樣的農民形象是農村干部的典型,他政治敏感,緊跟時代,在政策的縫隙里營謀私利,并盡可能最大化,他與普通農民相比,他具有更寬闊的視野和銳利的眼光,可貴的是,他不保守,他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他不是像封建地主那樣壓榨農民,但他也沒有高尚的品德、崇高的精神追求,是既有缺點又有優點的一個真實感極強的農村基層干部形象。
三、德順老漢:滿身補丁的光棍農民哲人
德順老漢在小說中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他比高玉厚、高明樓等人都具有光環,他終身未娶,沒有家庭、沒有子女,小說中從沒有他和別人發生沖突的事情,他善良無私,他對孩子們充滿了感情,有好東西他總是毫不吝惜地分給村里的孩子們。他雖然是高加林爺爺輩的,卻能與高加林等年輕人暢通無阻地交流,他實實在在生活在高家村,但他的存在又是具有理想色彩的一個象征、一個符號,一個生活在高家村上空的哲人、詩人,高加林的精神導師。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村大多數人是有婚姻沒愛情,而德順老漢恰恰相反,他是有愛情沒婚姻,他有一段純粹而沒有結局的愛情,年輕時他在農閑季節為地主到口外馱鹽、馱皮貨,與歇腳店老板的女兒相識相戀,誰知他走后,老板把女兒嫁給了天津的商人,從此這對戀人天各一方,德順再不娶媳婦了,他認為“娶個不稱心的老婆,就像喝涼水一樣,寡淡五味”,對待愛情,他用情專一而且深遠,“我死不了,她就活著,她一輩子都揣在我心里”?這是何等執著的愛情,這樣的追求,是寧缺毋濫,是對平庸現實的不妥協,是對理想的堅守,他把自己活得像個傳奇。
德順老漢是高加林的精神導師,在高加林的每一個人生路口都給他以指引,他的睿智和寬容一次又一次地幫助高加林走過困境。高加林第一次挫折是代課教師名額被頂替,他極不情愿地回到農田勞作,他瘋狂地干活,手上很快磨出泡、磨出血,他要讓村里人看看他高加林具備優秀莊稼人的品質,他不怕吃苦,這時候是德順老漢的體貼安慰、溫暖了高加林。高加林被村里人議論紛紛的是他和劉巧珍的戀愛,連高加林的父親高玉德都不理解、不支持兒子,認為兒子的戀愛是出亂子,是鬼混,而德順老漢卻理解他倆的戀情,還悄悄地幫助他們、成全他們,他在大隊書記那兒提議讓高加林和劉巧珍一起到城里去拉糞,給他們提供進一步接觸的機會。在高加林提出與劉巧珍分手后,德順老漢和高玉德專程到城里勸說高加林,德順老漢批評高加林是把良心賣了,他教育高加林“你是咱土里長出的一根苗,你的根應該扎在咱土里?。∧悻F在是個豆芽菜!根上一點土也沒有了……浮得高,跌得重,不管你到什么時候,咱為人的老根本不能丟啊”?,可惜當時的高加林被成功沖昏了頭腦,他沒有回頭再去找劉巧珍,他繼續與城里姑娘黃亞萍戀愛。當高加林的工作被免除,他無可奈何地回到農村,德順老漢在路上等著高加林,他開導心灰意冷的高加林,他為高加林失去劉巧珍感到惋惜,鼓勵他不要灰心,不能產生輕生的念頭,他以自己光棍漢每天心里熱騰騰的現實現身說法,他說“我愛過,也痛苦過,我用這兩只手勞動過,種過五谷,栽過樹,修過路”?,他覺得這就是活得有意思,就是幸福,這一席充滿生活氣息的話,富有詩意、蘊含耐人尋味的哲理,不僅如此,他還給高明樓打了招呼,不準給高加林穿小鞋。
結語
小說《人生》塑造了多個血肉豐滿的農民形象,不用說主角高加林,但看以上分析的三位老年農民,就各具個性,表現出作者對生活深刻的觀察和思考。高玉德的本分保守和懦弱,主要原因是舊社會和當時農村基層的壓力,高明樓的自私和精明也是在改革開放之前的農村練就的,有其獨特的生長空間,而德順老漢則是超越那個時代、那個空間的理想化的農民形象,他就是接納受傷的孩子的黃土地的化身,可見作者塑造的農民形象是有不同層次的,有貼近現實,也有超越現實的。
注釋:
①路遙.路遙全集 中篇小說 [M].廣州:廣州出版社. 2000.
②魏漢武.黃土地的守望者——試論路遙筆下的老年農民形象.[J]滄桑.2009(4).
(作者單位: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