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開創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農作物耕作方式的改變,全世界小麥產區赤霉病的發生越來越流行。小麥赤霉病在我國從長江中下游麥區向黃淮麥區擴展,已成為我國小麥的主要病害。小麥赤霉病流行頻率加大,已成為小麥增產的嚴重障礙。赤霉病不僅造成小麥嚴重減產,而且病菌產生的毒素會污染麥粒,引起人畜中毒。
隨著生態環境、耕作制度、土地流轉、秸稈還田等因素的影響,小麥赤霉病發生為害呈明顯加重趨勢。2018年,由于小麥抽穗揚花期遇到連陰雨天氣等因素的影響,致使小麥赤霉病在本地中度流行發生。本文對孟州市2018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情況進行綜述,以期為全市小麥赤霉病的防控提供參考。
一、發生特點
2018年,孟州市小麥種植面積2.53萬hm2,小麥赤霉病發生面積0.39萬hm2。據5月14—18日調查數據顯示,共調查的600塊田中,見病田塊數92塊,平均病田率達15.3%,發病面積按病穗率分為:病穗率1%~5%的占0.28萬hm2,病穗率5% ~10%的占0.09萬hm2,病穗率10%~20%的占0.02萬hm2。平均病穗率7.5%,高者達 25%,平均病情指數1.2。在品種調查中以鄭麥379、豐德存麥5號、洛麥9號、周麥系列等發病較重。一般造成產量損失2%左右,嚴重地塊達15%,發生為害程度明顯高于2017年的發生水平。
二、發生原因
(一)小麥品種抗病性差
目前,全市推廣的小麥品種多為高感赤霉病品種,如推廣面積較大的周麥22、矮抗58、周麥27、百農207、鄭麥366等。感病品種的大面積種植,給赤霉病的流行發生帶來了潛在風險。
(二)菌源數量多
全市主要耕作模式為小麥—玉米連作。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孟州市玉米秸稈還田面積1.46萬hm2,秸稈還田的大力推廣,為病菌越冬提供了優越的越冬越夏場所,為穗期侵染提供了菌源條件。研究發現,與不還田相比,玉米秸稈還田病穗率提高了11.4%,病情指數提高了8.7%。此外,部分田塊土壤中帶菌,再加上有些帶菌種子未經消毒處理,造成早期侵染。
(三)氣候條件適宜
小麥赤霉病發生與流行的影響因素有氣候因素、病原菌量、寄主生育期以及品種等,其中菌源是基礎,花期是感病的關鍵期。2018年孟州市小麥抽穗揚花期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而在此關鍵時期,分別于4月 20—22 日、4月25—26日和5月1日、5月5—6 日出現8個降雨日。氣溫除4月22日(13.5 ℃)、25日(14.6 ℃)日均氣溫低于15 ℃外,其他時間日均氣溫在16.5~27 ℃,適宜的溫濕度條件正和全市大面積的小麥抽穗揚花期相吻合。加上此時正是小麥赤霉病子囊孢子成熟的時期,大量子囊孢子經風雨傳播散落在小麥花藥上,經花絲侵染小穗發病,造成小麥赤霉病發生蔓延。
(四)思想不重視
部分農戶對適期用藥不重視,遇到連陰雨天氣,沒有抓住雨停間隙開展用藥,錯過齊穗揚花的防治適期;有些農戶對病蟲害防治認識上有偏差,見病防治,不見不防,加之施藥質量不高,用水量少,用藥不足,噴灑不勻,嚴重影響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三、防控對策
(一)做好測報工作
小麥赤霉病是典型的氣候性病害,可防不可治,一旦全面發病便無藥可治。因此,要立足于主動、加強預報,農業部門應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合作,結合天氣預報,做好病害的預測預警,及時制定小麥赤霉病的防治預案,做到病害輕發生年份少用藥、重發生年份用足藥和用好藥。
(二)掌握好防治窗口
首次施藥的時間直接決定了小麥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好壞,而揚花初期(即揚花率5%)是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最佳時期。但在實際生產中,受小麥品種、播種時間、肥水管理等因素的影響,小麥揚花時間有很大的差異,如果按統一時間防治,難以保證所有田塊都在適期內用藥,而以揚花率5%作為赤霉病防治的用藥適期,農戶也難以自行把握。因此,以麥田始見揚花作為用藥適期(即“見花打藥”),有利于掌握防治的主動權,也更容易被廣大農戶所掌握。
(三)推廣高效低殘留藥劑
小麥赤霉病自20世紀70年代在長江流域發現以來,主推防治藥劑一直以多菌靈及其復配劑為主。而據浙江大學馬忠華團隊測定,2017年,全市小麥赤霉病對多菌靈的抗性頻率高的已達 15.4%。因此,應盡量減少多菌靈單劑及相關復配劑的使用次數。刁亞梅等利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防治小麥赤霉病大田示范試驗結果表明,25%氰烯菌酯懸浮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為81.1%~98.28%。孫光忠等研究認為,25%氰烯菌酯和25%嘧菌酯對小麥赤霉病的田間防治效果在86%以上,而25%戊唑醇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也達到了82.86%。
因此,赤霉病的防治必須堅持實行“以防為主,主動出擊,見花打藥”的防治策略,抓住小麥抽穗揚花期預防的最佳防治窗口,選擇內吸性、滲透性、耐雨水沖刷性較好和持效期較長的藥劑,如氰烯菌酯、戊唑醇、甲基硫菌靈、咪鮮胺等,積極開展防治,將小麥赤霉病對產量的損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