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忠玲 高立峰
摘 ?要: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標志,是長久歷史積淀形成的,我們國家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歷史,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享譽世界。陜北民間歌舞是我國民間文化中的重要一支,其獨特的精神內涵與精神品質決定了她獨特的藝術價值。文章以探討陜北民間歌舞文化精神為主題進行了論述,希望對促進地方文化繼承與發揚做出貢獻。
關鍵詞:陜北民歌;陜北歌舞;文化精神
1引言
陜北地區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地區,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不論是其地形地貌還是地域文化的形成都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時期。陜北民間歌舞文化是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出來的,為此研究陜北民間歌舞還是應該追溯到中國的文化之根,即儒釋道三足鼎立的文化當中。陜北民間歌舞中的文化特點正式陜北地區人民群眾在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后結合當地實際特色所創作出來的,領悟其文化精神對于理解陜北文化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2天人合一的和諧文化
陜北民間歌舞中蘊含著濃濃的宗教情懷,如果研究陜北地區的歷史演變可知,這種情懷是可以理解的,是符合當地歷史演變規律的。宗教是全世界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對文化、文明和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縱觀全世界各個地方,不同國家與民族都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存在著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法律政治政策,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也是陜北民間歌舞藝術展現的普遍現象。
以陜北歌舞中的陜北秧歌、祈雨舞、三山刀、梆子斗為例,其彰顯出濃濃的宗教色彩,且一直延續至今。以秧歌為例,其誕生之初本身就是為神靈表演,表演過程中先進廟拜神,在排門子,傘頭挨家挨戶唱的都是祈求平安的詞,就連走大場子圖案也充滿了宗教化的色彩。還有就是轉九曲,作為一種對老子祭祀的活動,現如今成了民間娛樂活動,在每一根桿頂上綁上一個挖空的蘿卜或是小油燈,用清油住滿再加棉花捻子點燃小燈。
另外,陜北民間歌舞很多都是小農經濟時期的產物,農耕文化特點較重,深深的印刻著農耕文化烙印。因為民間歌舞和民間祭祀形式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民間舞蹈和祭祀相輔相成的關系,廣大平民百姓抱著祈求神靈保佑自己免于災難的想法踴躍參加,使得民間舞蹈擁有比較深厚的群眾基礎。
3彰顯生命的樂觀精神
陜北民間歌舞中蘊含著陜北人民自強不息、積極樂觀的生活精神,是生命活力的展現。
領會藝術形式,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受眾閱歷和知識水平不同,對于藝術的感受和解釋程度也不一樣。拿陜北民歌來說,政治家覺得其存在是一種宣傳鼓動而創造的;歷史學家覺得它更像一部歷史;而商人則將其看作是一種商品。陜北民間歌舞散落在民間,是當地勞動人民在生活和勞動中即興創作出的一種情感表達方式,深受黃土高原地理情況和當地生活方式、文化風俗的影響。尤其是在歌唱表現方面,更是生動展現了陜北地區溝壑縱橫的地理特點,時而高亢悠揚、時而低沉婉轉。充分展示了雖然陜北人民的生活條件相對來說比較艱苦,但是他們依然能夠笑對生活,從精神層面彌補物質層面的缺失,所以,我們可以將陜北民間歌舞當做陜北老一輩人民留下來的樂觀的精神文化生活符號。
還有,陜北民歌是黃土高原上的精靈,它驅趕孤獨和饑餓,幫助牧羊人、攬工漢堅定活下去的信心。在陜北民間舞蹈隊列中,每逢正月那些經歷了四季風雨依然還在溫飽線上作斗爭的人,拋開生活壓力,扭出自己的秧歌舞步,從鑼鼓點中釋放自己的激情,看不出貧富差距和身份貴賤,此刻,他們都是一樣的沒有煩惱的人。
4大情大愛的情歌文化
想必《走西口》這首陜北民歌很多人都聽過,其描述了哥哥走西口,妹妹在送別時候的內心起伏。很多演唱者演唱這首歌都將其當做一首女人看著自己男人離家而哭哭啼啼的不舍離歌。著名學者余秋雨在對《走西口》點評時說到:或許我們以前對這首陜北民歌的理解都過于膚淺了,我覺得我們今天沒有理由去可憐或者同情的心情去看待那一對對年輕夫妻的離別。細看這些歌詞,也許出走的男人并不孤單,目送離開的女人也并不可憐,不管在哪里他們都抱著一份強烈的感情,因為他們堅信不管在哪總有一個生死相依的人能夠牽掛著自己。總之陜北民歌中隱藏的愛情文化不僅值得贊揚,更值得現代每個年輕人去感悟和學習。
5?革命精神中的時代文化
陜北民歌對于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所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尤其是在中央紅軍到達陜北根據地以后,陜北民歌為毛澤東在陜北治理政治生態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比如耳熟能詳的《東方紅》《南泥灣》等紅色歌曲,在團結人民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也可以說,陜北民歌是新中國成立之后政治感召力的最強音。陜北民間歌舞是與中國革命戰爭一起成長發展起來的,目睹了共產黨的勝利,也目睹過失敗,其歌詞和動作中蘊含的革命精神通過嘹亮的聲音響遍大江南北!
6結語
陜北民間歌舞文化是中華文化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擁有相當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情風俗,其風格獨特、雅俗共賞,是陜北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盡管其具有地域特點,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區域文化,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精神使其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成為世界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星。
參考文獻:
[1]任力. 陜北民間舞蹈的歷史文化內涵[J]. 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34(6):113-115.
[2]李娟. 陜北民間舞蹈的時代精神解讀——以安塞腰鼓為例[J]. 大舞臺, 2015(4):185-186.
[3]楊婷. 陜北民間歌舞的文化精神[J]. 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 2013, 32(3):59-62.
(作者單位:陜西省靖邊縣文工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