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明
2017年冬季,南樂縣受晚霜凍害的影響,小麥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凍害,其中鄭麥366、豐德存5號、華培6號等品種凍害程度尤為嚴重。經南樂縣農業畜牧局不完全統計,鄭麥366、豐德存5號、華培6號等小麥品種的種植面積約為
2 213.33 hm2,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凍害,其中1 549.33 hm2受凍嚴重,減產在30%以上,個別嚴重凍害地塊減產70%以上。
一、田間癥狀
通過對田間小麥受凍情況的調查,最初受凍小麥葉尖變干,未抽出的小穗個別表現失水現象。隨時間推移,小穗抽出后,表現出明顯的枯黃干枯,形成“白穗”,麥芒炸開或變形彎曲,有的幼穗出現籽粒缺失,上部或下部出現缺籽現象,穗粒數減少,對產量形成一定影響。
二、分布情況
從田間調查情況來看,受凍地塊均有葉尖變干現象。幼穗出現干枯“白穗”的地塊多出現在鄭麥366、豐德存5、華培6號品種,其中鄭麥366凍害級別較高,損失程度較大。
三、凍害發生的原因
(一)天氣影響
低溫是造成小麥凍害癥狀的主要因素,也是誘因。2018年小麥返青后,氣溫猶如過山車,經歷三起三落,對一些小麥地塊造成了不利影響,尤其是4月5—7日,南樂縣遭受強降溫天氣,降溫幅度達15 ℃。據氣象部門記載,4月5—7日最低氣溫分別為1 ℃、0 ℃、-1 ℃,地面最低溫度-4.5 ℃,4月7日出現霜凍天氣。此時小麥生長處于拔節后期至孕穗期,大幅降溫會造成麥田的幼穗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和花粉粒減少,形成“光稈”和“禿尖”,最終造成穗粒數大量減少而減產。
(二)品種抗性
從2018年出現的小麥凍害情況來看,小麥品種抗倒春寒能力有差別,一些品種對倒春寒抗性不強,在正常年份未出現異常,如遇極端氣溫,就有可能出現逆生長。
(三)管理水平
在生產上一些地塊管理粗放,播種質量較差,苗情素質較差,出現最初的凍害干尖;有些地塊澆水施肥不科學,造成小麥群體與個體生長矛盾,沒有形成健壯個體,在凍害級別上也有差別。
四、補救措施
在發生晚霜凍害后,南樂縣農業畜牧局于4月8日組織農技人員會同氣象局工作人員進行調查,并印發《南樂縣2018年小麥中后期管理技術意見》(樂農牧[2018]46號)和公告,通過各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張貼到各行政村,還通過縣電視臺宣傳了補救措施。
(一)對小麥凍害較輕的麥田,加強小麥生長后期管理。結合病蟲害防治葉面噴施生長調節劑、磷酸二氫鉀、中微量元素等葉面肥,提高小麥抗逆性,增加千粒質量彌補缺粒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對于絕產的地塊,建議改種花生、紅薯、大豆等春作物,做到最大限度地彌補因凍害造成的損失。
(三)各鄉鎮政府積極與承保方中原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溝通對接,承保方應在麥收前組織力量為受災農戶開展災情評估,達到理賠標準的盡快進行賠付,保障農民權益。
(四)各鄉鎮政府做好受災群眾的解釋、安撫工作,確保農村大局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