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夢蘇
摘 要:相較與職業口譯質量評估標準,教學口譯質量評估相對不足。本文從原則、標準與制定過程三方面對教學口譯質量評估體系制定進行探索性討論。
關鍵詞:口譯;教學;質量評估
口譯是一項語言轉換活動,也是一種認知活動。系統性的口譯質量評估始于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口譯質量評估側重于建立對職業譯員和口譯的行業標準,但隨著各高校對口譯人才的培養層次更加多樣化、學生人數不斷擴大,對于教學口譯質量評估體系的需求更加迫切。不符合學生發展的質量評估體系,只會帶來學生在學習階段的挫敗感和畢業之后譯員流失率的增加。因此,一套客觀科學的、并能夠幫助學生不斷提高、改善技能、更符合教育的宗旨的口譯教學評估體系亟待建立。
一、口譯質量評估原則
要建立一套適合教學的口譯質量評估體系,需要了解制定原則。教學口譯的質量評原則首先要符合口譯活動的特點,這一點,可以借鑒職業口譯評估標準。以Seleskovitch為代表的釋意學派強調“去語言外殼(deverbalization)”認為口譯活動應該注重語言的“意義”而不是“字詞和語言結構的對譯”。Gile認為,口譯質量評估應該融入口譯交際性的特點;他認為口譯活動多方參與者對口譯的多樣化要求會產生不同的評價標準。因此,從語言上將,口譯的質量是對“意義”準確性的考察;從功能上,要符合交際的需求;從精細程度上,一套口譯質量評估標準不能適用于所有場合,應該建立具有針對性的評估體系。
二、口譯質量評估標準
進一步需要確定的問題是口譯質量評估的具體標準。Bühler在他的實證研究中,列舉了排名前九位的評估標準,為質量評估量化標準的重要借鑒。這九項包括原語意思的轉譯、譯語前后一致、翻譯完整、譯語的語法正確、譯語與原語風格一致、術語正確、語音語調正確、翻譯流暢以及譯員聲音悅耳。中國一些學者側重于質量評價參數的設定。高亮、林郁如將口譯評分標準劃分為“信息轉換/完整性、準確程度、語言表達、流利程度/速度、清晰程度、應變能力”等。劉和平把現場口譯質量評估的評分標準劃講話信息或內容轉達準確、翻譯表達的準確和流暢程度、滿足聽眾的期待三項,第一項權重為80%、后兩項各為10%。陳菁編制了一張“口譯量化評估表”,把評估項分為“知識能力”、“技能”、“心理能力”三大部分,分別占35%、50%、15%,每個大的項目下面又細分為若干子項。
可見,專家和學者在語言層面和交際效果上,不斷細化質量評估要素,使得評價標準更接近于真實需求,為不同目的的質量評估提供有力的借鑒。對于教學口譯質量評估,一是要加以借鑒,尤其是對語言質量評估的標準;另一方面,需要符合口譯教學的要求。
三、教學口譯質量評估的制定過程
口譯不同于語言學習的維度在于口譯不僅是一項語言活動,更是一項認知活動。因此,口譯的培訓更應傾向于認知的提高,口譯的結果是一項認知活動的成果,所以理論上,口譯的質量評價標準也可以按照認知程度加以設計,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認知上的問題,提高口譯能力。而相對與以語言為中心的口譯評價標準,這種與認知加以關聯的口譯評級標準少見。本文擬提出以下設想,嘗試搭建更傾向于認知衡量的評估體系,希望教學雙方都能受益,以階梯式提高口譯相關的認知。
在吉爾“認知負荷模型”假說下,“口譯任務所需要的注意力總量必須小于譯員大腦能夠提供的注意力總量。口譯過程中每一步驟所需要的注意力也必須小于大腦所能提供的注意力。”基于此,教學口譯的各項指標應該設置在學生可以實現的標準之內。但由于認知是一個相對內化的概念,要想完成對質量評估體系的構建,需要通過多次實證、將結果歸納、總結才能能適用于當下群體的教學中。首先,對目標學生進行口譯測試,評價記憶力、數字口譯的準確率、英漢表達的語速、停頓次數、表達中的不必要添加詞、面對壓力時信息處理準確率進行記錄、統計。其次,按照類別將與認知相關的項的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值整理出來,按照最高標準設定課堂專項能力培訓,并作為該階段口譯質量評估的最高標準。第三,再次測試,統計結果,如有提高項,修改、更新此前該項最高標準;經一段時間練習,再次測試,取結果、再次更新標準直至接近或達到職業譯員標準;如果無法達到,以課程結束時的表現作為最終結果。最后,制定出在一定時段內階段性評估指標,對比職業標準,以便在課程、認證考試或競賽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
本文嘗試提出教學口譯質量評估的制定,尚需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調試、修正和完善。但總體上講,教學口譯質量評估標準需要推動教學,具有針對性、可行性和激勵性,只有這樣,口譯練習中的難題才能得以解決,學生才能真正受益。
參考文獻:
[1]BühlerH.Linguistic(semantic)andextra-linguistic(pragmatic)criteriafortheevaluationofconferenceinterpretationandinterpreters[J].Multilingua,1986(5):231-235.
[2]CarrollJ.LinguisticAbilitiesinTranslatorsandInterpreters[A].InGerverDavid&H.WallaceSinaiko,1978,119-130.
[3]陳菁.從Bachman交際法語言測試理論模式看口譯測試中的重要因素[J].中國翻譯,2002(1):51-53.
[4]劉和平.科技口譯與質量評估[J].上海翻譯,2002(1):33-37.
[5]肖曉燕.西方口譯研究:歷史與現狀[J].上海外國語大學報,2002(4):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