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玉
摘 要:《考試大綱》關于語文科的“論述類文本閱讀”,有“注重文本的說理性和邏輯性”等相關表述?!墩Z文課程標準》亦提出語文核心素養之一是“思維發展與提升”,要求學生“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造思維能力的發展”?;谙嚓P要求,作為一線教師應調整教學思路,細研題型,總結規律,精心備課,高效復習。增強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從而對高考復習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論述類閱讀;細研;高效
一、試卷分析
2018年高考語文課標1卷的總體特征是:反映考綱,凸顯變化,趨于綜合,彰顯能力。
試卷無論是總體形式還是命題類型,與此前相比,具有更大的創新性和突破性,既體現新《考試大綱》的精神,同時又盡量保持與往年的銜接照應,以體現語文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優勢功能。
二、教學現狀
對論述類文本閱讀的考查,仍采用選擇題的形式,但在設置正確選項時,往往運用“似非而是”的手法,即在語言形式上“遠離”文本原句,在變換句式時運用合理的省略、調序、增添、替換、歸納或發散,而在表達意義上與原句相符,這將大大增強選項的迷惑性。之前許多老師只注重閱讀速度的訓練,只是就題講題,忽略了文體特征,缺乏對文本邏輯性和說理性的分析,學生平時做了大量的閱讀訓練,但在考試時依然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三、我的認識
顯然這種高耗低效的教學方式,既讓學生失去了學習的熱情,更讓學生失去了主動思考的能力,教學方式必須要有調整,在詳細分析考情和學生學情的基礎上,我得到如下認識:
(一)考查角度發生了較大變化,難度上也有加大的趨勢。從2017年高考開始考查角度發生了變化:第1題變為“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第2題變化更大,改為對論點、論據、論證的考查,這對考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第3題側重對文本觀點的推斷、遷移、運用。不少設題不再是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糾纏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語詞概念內涵的細微差別辨析,更多的是著眼于文本內容的整體理解,著眼于繁雜信息的把握、篩選。采用一種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篩選整合方式,語言表達形式的轉換中常常還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斷意味,隱含了一定的能力遷移要求。這種能力遷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說法(核心概念)為依據,來判斷、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與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二)選材方面,選文的范圍擴大(如政論文、學術論文、時評、書評),這也就給閱讀和篩選有效信息增加了難度。
(三)認識不足。說起邏輯,學生更多的是停留在理科學科邏輯思維的認識上,語文學科對他們而言只是一門語言學科,和邏輯完全沾不上邊,平時的學習方法無非讀讀背背。
四、我的策略
基于以上的認識,我從教學策略上作了調整:
(一)改變就選項講選項的斷章取義式講法。平時講課時注重對文章脈絡的梳理,閱讀前可提出設問:文中論述的是什么問題,作者的基本觀點情感態度怎樣,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材料。通過設問訓練學生篩選整合文章關鍵信息的能力,把握文章主旨。
(二)注重多種類型論述類文本閱讀的訓練。既然大綱明確要了解政論文、學術論文、時評、書評等論述類文體,就應該要求學生掌握,不僅如此也應該有計劃地訓練,自然、社會、科學、考古、文化、生活等分類讓學生掌握。對此我首先精心選擇典型的高考題或模擬題,再通過認真分析、篩選,以每天一練的形式讓學生不斷訓練進而達到及時鞏固的目的。
(三)教給學生必要的方法歸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會學生常見六種設置干擾項:減,刪減句子而改變句意。最常見的是修飾成分定語、狀語的刪減,往往意味著語義的改變,有可能是內容的擴大,也有可能是對內容的曲解;加,添加文本沒有的內容無中生有,或添加定語或狀語造成對內容的曲解;調,調換詞語或句子順序,從而改變句意;改,改變說法或改用別的的詞語代替,造成似是而非。因果顛倒、主客體顛倒、整體替代局部是常見的錯誤;漏,有意漏掉了一方面,看似保留原文詞句,但結合題干來看只是強調了問題的某一方面。這類選項有很大迷惑性;湊,將意義有關或無關的幾個詞語(句子)雜糅拼湊而造成錯誤,或者將望文生義的幾個義項強加進去,干擾判斷。
(四)注意做題的規范思路:先要梳理文本,抓關鍵詞句,做好勾畫;接著審清題干:明確正確、不正確;再次比照原文,理解,關注大語境,注意聯系上下文;最后辯證優選,讀全選項,準確把握。
總之,論述類文本閱讀雖然不能在短期內看出來,但只要學生改變認識,我們調整思路,精心選文,加強訓練,就一定會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