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學習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學作品,對于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提高語文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針對目前中學文言文教學現狀,本文從文言文教學應該教什么以及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進行小組合作兩方面就中學文言文教學進行初探。
關鍵詞:中學文言文教學;小組合作
引文: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文化在當今世界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繼承和發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基礎,傳統文化教學作為重要載體,需要學生掌握較好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但是就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學生對文言文存在畏難心理,經典篇目熟讀成誦成了學生學習文言文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實際文言文學習效率低、基礎薄弱、浮于表面,而教師往往采取串講式進行填鴨教學,以致學生學不懂、學不透、不愿學,實際教學效果可想而知[1]。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要求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為了改善目前文言文教學現狀,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切實提高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有必要將小組合作高效應用于文言文教學。
一、文言文教學教什么?
(一)文言文的特點,首先體現在“文言”上,此為基礎。
文言,是以先秦漢語為基礎形成的一種古代漢語書面語。文言與現代漢語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詞匯和語法方面。文言有一套相當嚴格的詞匯、語法系統。我們要學習文言文,前提是要學習文言,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常見虛詞、特殊句式為文言文學習的基礎。這直接制約著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我們經常說要掃除語言文字障礙,如果“文言”僅僅是一個應該被掃除的障礙,那么,編寫教材時為何不編成現代文提供給學生學習?文字即文化,每一個文言字詞都是漢文化的全息碼,要讓學生從原著出發,從文言詞匯的意義,語法的意義,修辭的意義,表面的意思,深層的含義中產生基于自身生命體驗的創造性理解。從文言字形的角度來揣摩字句,也是閱讀文言文的重要路徑。
(二)學習文言文,要體會其中的言志載道,此為難點。
文言文教學不能缺失中國傳統文化。程紅兵老師在《教師的文化自覺決定了課程的成功》的報告中指出:“文化賦予一切活動以生命和意義,文化的缺失就意味著生命的貶值與枯萎[2-3]。教育就是文化的傳承,課程改革就是要更好的實現文化的傳承。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實際上就是一個文化過程。教育一旦失去文化,所生的只是知識的移位、技能的訓練和應試的準備。”
學習文言文,最終的落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傳達的中國古代仁人賢士的情感和思想,即所言志所載道。文言文經典片目中反復出現的母題有:文人登高、名士悲秋、閨婦思親、客子羈愁、親友惜別、官宦感時、時人懷古、武士戍邊、幽人歸隱、雅士聚會。比如《小石潭記》《湖心亭看雪》都傳遞出了文人名士的山水情懷。
正如朱自清所說:“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4]《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
(三)學習文言文,要研習謀篇布局的章法、體會煉字煉句的藝術,此為重點。
一篇文章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或是因為思想的新穎或深邃,或是因為行文的縝密、結構的嚴謹,或是因為筆法的整飭,語言的靈動,或是這些優點兼而有之、蔚為大觀。而文言文中的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載道的關節點、精髓處。例如《燭之武退秦師》中朱志武的外交辭令體現了《左傳》敘事散文的主要特點,即簡潔的語言描寫跌宕的情景。[5]
二、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進行小組合作
小組建構,組員分工,小組合作學習效果評估已有系統性研究,不在此贅述,此文集中于文言文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內容進行嘗試探索。
(一)資料補充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是學習的規律,小組合作可以從最基礎的資料的搜集與共享入手,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參與度,還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進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小組長可以分配組員進行資料搜集,安排時間進行集體預習和信息共享。文言文資料的搜集集中在作者生平、重大事件、時代背景、作品主旨內涵、藝術風格等等。
(二)文意疏通
在小組合作中,文意疏通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放過
學生通過工具書、課下注釋或網絡預習,自己可以理解的,淺顯易懂的,古今一致的字詞句,不需要特別處理。由小組長組織組員翻譯即可。
2.突出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常見虛詞、特殊句式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應予以突出。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先完成自學,再進行合作交流,勾畫疑難,針對學生的疑難之處、不完善之處,進行點撥、明確。多數情況,教師對重點字詞解析做出明確訂正,對有文言特殊句法的語句進行翻譯即可,不必帶領學生整段整句翻譯,更不必逐字逐句翻譯,這些基礎翻譯完全可以由學生小組自由分配翻譯任務完成通譯。
3.深入
文言文中有些字詞句,光淺顯地知道,是遠遠不夠的。這才是老師課堂上應該重點介入的地方。比如集中體現作者思想情感的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再比如需要學生調動生活經驗,具體感受的字詞句。這些地方往往是小組合作預習不容易達成的,但確實最應該深入討論挖掘的地方。
4.分離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常見虛詞、特殊句式,經過課堂師生學習的成果,或放在課前,或放在課后,或布置家庭作業,或習題學案,也可以有計劃地利用小組互查,組內互查,組組比賽的形式強化記憶。
(三)誦讀品味
在文言文教學中,“誦讀”和“背誦”是兩項有區別的學習活動。不少課堂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展示學生的誦讀成果,但是很少有老師能做到誦讀指導,甚至有的老師連示范朗讀都做不到,改用網絡資源展示,這使得學生的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成果展示成為走過場。在小組內成員練習誦讀時,教師可以走下講臺,深入學生當中,聆聽學生誦讀,進行及時的指導,也可以在小組展示的時候,進行班級內集中點撥,點撥之后再次誦讀,反復誦讀,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心、眼、口、耳并用,得其滋味的效果。
(四)內容學習
圍繞核心問題,鼓勵大膽質疑。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怎樣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對文章的深入有效學習,這就需要教師抓揭示文章主旨的關鍵處、啟發學生追根究底的細微處、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的矛盾處、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想象處進行情境創設、核心問題設計,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掌控課堂走向。同時給出學生大膽質疑、談疑難、談收獲、交流感想的時間。
(五)對比研讀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很多作品有著里程碑的價值,為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拿歷史上該作品前后的其他作家的作品來比照,利用小坐合作進行研讀體會。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可與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進行比照,比照的點是描寫“游魚”的文字,在合作探究中認識柳宗元山水散文對前朝山水游記的明顯發展。
(六)詩文整合
同一主題的、同一作者或統一風格的詩文素材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集思廣益進行作文素材整合。
比如透過蘇軾的詩文,不同的人生狀態下,不同的詩詞境界。再如范仲淹《漁家傲》、蘇軾《江城子》、辛棄疾《破陣子》,這三首都是經典的豪放詞作,可組織小組合作,多方面搜集素材進行詩文共享,在集體參與中加深理解。
(七)拓展助讀
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把教學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閱讀相關書籍,在小組內舉辦讀書交流會,使學生的課內外閱讀有機銜接,相互促進。如教材中《詠雪》《陳太丘與友期》皆出自《世說新語》,此書故事篇幅短小,語言生動活潑,人物形象富有個性,非常適合初中生閱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課外閱讀整本《世說新語》。
文言文教學從文字層面滲透到文學層面,最終落腳到文化層面,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激活文言文教學中的不同維度,感受領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藝術魅力,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綜上所述,文言文教學仍是當前語文教學中的難點,教師一定要開動智慧,積極調動學生,才能使文言文教學困境得以破除。
參考文獻
[1]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7,第7、8頁.
[2]孫春成.有效提問:語文教學的“常規武器”[J].中學語文教學,2016年第10期,第21-23頁.
[3]劉祥.文言教學中的問題情境創設[J].中學語文教學,2016年第12期,第29-32頁.
[4]張正耀.都是“中心論點”惹的禍[J].中學語文教學,2017年第5期,第47-52頁.
[5]徐海燕.古詩文教學中豐富學生文學史知識淺議[J].中學語文教學,2017年第6期,第27-29頁.
作者簡介:辛昆(1990—),女,漢族,山東淄博,碩士研究生,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