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珠珠 侯姣姣
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常常將教師或教參的觀點作為對文本解讀的最佳答案。筆者通過分析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結合新課標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要求,提出了教師要留給學生充分的閱讀空間、教師要有正確的角色定位以及教師要有開放的態度三點建議,使得學生與文本展開充分的交流。
關鍵詞:閱讀空間;角色定位;態度開放
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常常出現這樣一個問題:學生在閱讀時,總是將教學參考書或教師的總結作為唯一正確的答案,缺乏自己的見解與思考。我們常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人生閱歷、思考方式各不相同,面對同一文本,其思考角度也各有不同。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組織他們去直接地感受文本的魅力。
一、問題出現原因
學生不能真正體驗到文本的生動,有眾多原因。
首先是網絡的影響。用閱讀軟件或通過公共交流平臺進行“快餐式”、“碎片化”的閱讀,使得我們難以靜下心來去思考文本。同時,直接吸收他人的評價與看法,易使讀者們產生懶于獨立思考的壞習慣。
其次是教師的直接灌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習慣于直接概括段落大意、總結中心思想,將自己的觀點灌輸給學生,學生沒有思考的空間,因而很難與文本產生直接對話。
最后是多媒體的廣泛運用。多媒體為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便利,但另一方面,直觀的展現出文本中的意境與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想象,學生不能夠品味到作品語言的魅力。
二、閱讀教學建議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
(一)留給學生閱讀空間
教師應該留給學生充分的閱讀空間,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思考。語文教課書中的選文都是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凝聚了中華民族智慧、并用凝煉、簡潔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的經典作品。閱讀作品時,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進行閱讀,如果有所感悟,學生可以及時寫下批注,標明自己的見解。文本具有自身的生成價值,面對同一個作品,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針對學生的理解,教師不能武斷地給予否定。教師應當理解結合了學生個人體驗的觀點,不要強求學生一步達到老師及教科書編寫者對作品的理解程度。
想要學生更好的根據自己的閱歷去理解文本,我們還要鼓勵學生有積累意識。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要留意觀察生活,記錄對生活的觀察和感受,養成學日記的習慣。同時,也要注意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學生要有主動積累語言材料的意識,可以清晰準確地運用這些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觀點。
(二)教師要有正確的角色定位。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是參與者,學生不能將老師當做真理的化身,認為老師的答案是唯一的答案。在閱讀過程中,教師給自己的角色定位應該是促進者、引導者、激發者,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人。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該教給學生具體的閱讀方法,比如精讀、略讀及瀏覽的方法。教師還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能夠從不同角度與層面對文本進行分析判斷、可以隨時做閱讀筆記。此外,學生還要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的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引領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及閱讀方法將他們的生活體驗融入到對作品的理解之中,組織學生進行思想的碰撞。
(三)教師要有一個開放的態度。
教師的開放態度,首先體現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學習,取長補短,不斷補充完善自己的觀點,一起提高閱讀的效率與質量。針對參與者的發言,其他成員應該認真聽取,珍視他人獨到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每個人的發言都值得被尊重。同時,在聽取過程中,還要有敏銳的判斷力,學生可以指出發言者的不足,給出合理的建議或補充。還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用集體的討論結果去取代個人的觀點,小組要將所有合理的觀點匯總出來。交流彼此的觀點,不僅僅是為了判斷對方觀點的合理與正確性,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將各個觀點總結起來,通過集體討論去不斷完善這些觀點,并將觀點內化為自身的。
待學生有了穩定的閱讀經驗后,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如新課標所說,要“鼓勵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能力和特長,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學會自我監控和學習管理,探索個性化學習方法”。除了指定讀物,學生應該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讀物,在這里教師要做的不是一味的放手或全盤禁止,而是要提高學生的閱讀品味,引導學生選好書、讀好書。
應該指出的是,教師對學生的觀點要保持開放的態度,但這并不意味著鼓勵肯定所有的觀點,教師要防止學生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教師在這時候應該引導學生聯系當時的社會規則和文本去思考問題,使學生明白作者的用意。
新課標強調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讓學生和文本進行無間隔的深度交流。作為高中生,學生已經有了自己豐厚的人生閱歷與生活感悟,同時也掌握了一定的閱讀經驗。教師不是唯一的真理,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文本,將學生自己的人生體驗與文本結合,形成自己的觀點,鼓勵學生勇于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要做的,就是和校方、社會、學生家庭一起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保護好學生和文本對話時的想象力,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1―13、35―44.
[2]鄭國民.閱讀經典,誦讀詩文――一個需要充分認識的教育和社會話題[N].人民日報,2003―7―20.
[3]徐鵬.整本書閱讀:內涵、價值與挑戰[J].中學語文教學,2017(1):4―7.
[4]吳欣歆.語文課程視野下的整本書閱讀[J].課程.教材.教法,2017(5):22―26.
作者簡介:
梁珠珠,女,漢族,山西晉城人,碩士研究生,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侯姣姣,女,漢族,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生,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