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懷剛
摘 要: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對于學生的課堂吸引力非常重要,因為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常常會遇到一些問題,他們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也會感到困難。因而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必須給學生進行問題情景的創建,吸引學生的興趣,在數學思考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更加輕松地學習數學。因此,本文將重點論述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創立問題情景的重要性,以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建問題情景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問題情景;創設
引言:
問題情景就是給學生進行一定的學習環境的塑造,對于數學教學來說就是要在數學課堂上進行給學生培養實際思考數學問題的能力。在這種數學問題的情境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快速地融入到問題情景中去解答問題。因此,將學生帶入問題情景有利于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問題的解答中,并且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究數學問題,獨立自主地解決一系列的數學問題,這對培養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具有好處。
一、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創立問題情景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的興趣,主動進行學習
一些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往往感覺比較吃力,因為這些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還沒有建立起來,讓他們學習不感興趣的內容,會使他們在學習中感到枯燥。因此,利用數學的問題情景,給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趣味化改變,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對于數學的興趣。例如,在學習“測量”的過程中,老師可以讓學生估量數學書的長、寬、厚的數值,帶著這樣的問題情景,去鼓勵學生用尺子實際地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的真實數值,對比自己的估量自己的準確程度。這樣的學習過程簡單且容易理解,能夠鼓勵學生主動學習[1]。
(二)有利于老師間接引導學生,在問題情景培養探究能力
老師在數學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屬于一種直接的教學方式,而創建問題情景,讓學生根據所提出的數學問題進行探究,就是一種間接的引導方式。在問題情景中,學生需要根據數學問題進行集中的思考和解答,在此過程中老師扮演旁觀者的角色,對于學生的思考過程,不做過多的引導和指明。這樣也是為了鼓勵學生能夠形成自主的探究意識,不要過度地依賴老師的講解,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建問題情景的有效措施
(一)將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尋求解題突破點
老師在創立有效的問題情景時,要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的生活相聯系,有助于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將數學融入到生活當中,使學生在生活中也能進行仔細的觀察,提高自己的數學敏銳度。此外,將數學與實際生活相融合也能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產生親切感,從而對數學的興趣大大提升,在日常的生活中尋找解決數學問題的突破點[2]。如在學習長度單位時,學生可以對于生活中的物品的長度進行觀察,對于物品相應的長度單位進行了解,避免在數學學習中將長度單位用錯,如“10cm的鉛筆”誤寫成“10m的鉛筆”,鬧出笑話來。
(二)要使學生在問題情景中進行實踐,合作完成探究
問題情景的使用還能夠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進行不斷地實踐,在實踐中尋找問題的答案,也能通過實踐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印象,在日常實踐中能夠很快聯想到相關的數學知識。例如,在學習“觀察物體”時,學生對于某一個物體的行政從不同的角度看都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對于一些多邊體的組合學生需要進行實踐,利用小方塊擺成題中的樣子,然后進行實際地觀察。同時,還能夠與其他同學進行合作探究,一人觀察一個角度,然后再進行集中的談論,得出正確答案。
(三)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給學生建立數學思維
老師需要在課堂上建立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進行數學思考,在具有趣味性的問題情景中理解數學的知識點,這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學習“認識鐘表”的過程中,老師可以讓學生每人帶一塊石英表到數學課堂上進行觀察和學習,在課堂上進行觀察,還可以調節不同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時間辨認,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鐘表的運行規律,對于時間概念也有初步的了解。在這種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可以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建立起完整的數學思維,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好基礎。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對于小學數學教育來說,興趣是吸引學生進行學習的首要因素,沒有興趣作為前提,學生對于數學的理解不會過于深入。基于此,數學問題情景的建立能夠給學生良好的學習情境和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對于數學的興趣。因此,老師在數學課堂上應該將數學問題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啟發和引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在解題的過程中也要動手實踐,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在這樣的數學課堂上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數學思維,在問題情景中找到答案。
參考文獻:
[1] 佚名. 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C]// 教育學教科研成果展示(2018年10月). 2018.
[2] 廖香秀. 豐富問題情境創造精彩課堂——對小學數學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實踐探討[J]. 華夏教師,2017(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