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姬良
摘要:目的: 探究中醫針灸輔以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方法: 脊柱外科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期間收治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56例,依照隨機表法分為兩組,各28例。對照組以單純針灸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推拿治療,對比兩組頸椎功能評分、血流動力學及復發率差異。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頸椎功能評分、頸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數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TMFA、PSV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治療后PI、RI水平、疾病復發率、頸椎功能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椎動脈型頸椎病以中醫針灸輔以推拿治療患者頸椎功能恢復好,頸椎血運恢復,復發率低。
關鍵詞:中醫針灸;推拿;椎動脈型頸椎病
本文以中醫角度,就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中醫不同方式療效進行探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脊柱外科56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以隨機表法分為兩組,各28例。觀察組男19例,女9例,年齡35-61歲,平均年齡(48.7±13.1)歲;對照組男18例,女10例,年齡36-63歲,平均年齡(48.9±13.3)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1)診斷標準:依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椎動脈型頸椎病確診。(2)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非哺乳及妊娠婦女;患者積極參與治療。(3)排除標準:伴隨其他脊椎疾病;合并心肝腎及造血系統疾?。灰蛏窠浌δ?,顱腦腫瘤引發的眩暈。
1.3方法
對照組以針灸療法為主。主穴:太溪、足三里、三陰交、夾脊穴、百會、昆侖、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輔穴:天柱、大椎、印堂、太陽。主穴前三以平補平瀉法針灸,其余穴位以中等或強刺激。中等或強刺激深度以0.5-0.8寸為佳,以患者口述酸脹感向周圍擴散為佳。夾脊穴針刺0.3寸為宜,深度不可超過0.5寸。針灸需注重規避椎動脈,且30min/d,1次/d。本次兩組針灸醫師均為同一人,針灸主穴及輔穴相同。
觀察組患者行針灸+推拿治療。①放松推拿。叮囑患者放松全身肌肉,按揉頸部5min。后左右兩邊緩慢叩背30次,搖頸摩橋弓,自耳屏前推至鎖骨近端,沿胸鎖乳突肌提拉至耳后,持續3min。②頸椎推拿。以一指禪推頸椎5min,后彈撥頸項韌帶60s,雙滾肩背5min,提拿頸肩60s,搖頸扳肩,兩側各1次。③推拿注意事項:以上兩種推拿手法雖然效果明顯,但按摩要求較高,需保證肌肉放松,肌腱穩定方可起效。多普勒超聲以北京精博電子儀器研究所提供,型號為CDS-9000。探頭頻率為2.52MHz,取坐位雙臂自然下垂探測,準動脈深度為60mm。
1.4評價指標
隨訪12個月對比差異。①頸椎功能評分[3]:經自擬《椎病功能評估量表》評價。量表包括眩暈、頭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生活適應。44分滿,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②血流動力學與探測患者左側及右側椎體動脈-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TMFA)、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血管波動指數(PI)及阻力指數(RI)指標。③疾病復發以上述1.2診斷標準確定。
1.5統計學方法
數據經SPSS21.0統計分析,“ ”表示計量資料,對比結果t檢驗?!皀(%)”表示計數資料,對比結果經 檢驗。如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頸椎功能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頸椎功能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頸椎功能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頸動脈血流動力學差異
治療前觀察組TMFA為(22.71±5.53)cm/s,PSV為(51.83±12.59)cm/s,PI為(1.29±0.47),RI為(0.79±0.13);治療后觀察組TMFA為(26.87±4.39)cm/s,PSV為(60.01±14.13)cm/s,PI為(0.79±0.15),RI為(0.53±0.07)。治療前對照組TMFA為(22.69±5.51)cm/s,PSV為(51.89±12.57)cm/s,PI為(1.27±0.49),RI為(0.81±0.11);治療后對照組TMFA為(23.61±4.47)cm/s,PSV為(53.41±14.01)cm/s,PI為(0.99±0.31),RI為(0.67±0.13)。兩組患者治療前TMFA、PSV、PI、RI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TMFA、PSV水平高于對照組,PI、RI水平低于對照組,統計學差異顯著,P<0.05。
2.3疾病復發率差異
后所有患者隨訪1年,觀察組疾病復發例數為1例,復發率為3.57%;對照組疾病復發例數為6例,復發率為21.43%。兩組疾病復發率相比,統計學差異顯著,T=4.082,P=0.043,P<0.05。
3、討論
3.1中醫針灸
本次取穴太溪、足三里、三陰交、夾脊穴、百會、昆侖、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天柱、大椎、印堂、太陽。前八個穴位為主穴,后四個穴位為輔穴。太溪穴主治精力不濟,手腳無力;足三里可強壯筋骨,通經活絡;三陰交可調和氣血,安心凝神;夾脊穴可治脊椎俠背之痛,改善肢端血供;百會穴可順通五臟六腑氣血;昆侖穴可安神清熱,主治項痛;足太陽膀胱經可治項痛;輔助其他穴位針灸,可改善患者頸部血運,緩解患者頸部疼痛癥狀。故針灸治療用于頸肩痹癥的治療,效果確切。
3.2中醫推拿
推拿可活血散瘀,舒經通絡。以適當的推拿手法按揉頸部,可放松患者緊張的頸部痙攣肌肉,糾正錯亂逆位的組織和關節,順通經絡,達到理筋整復,經絡順接的效果。將其與針灸相輔相成,可促周身血運,提升穴位針灸之效果。故本次針灸聯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效用理想,好于單純針灸治療。但如若患者病情較重,也可聯合中藥治療。中藥方劑可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藥方:桂枝6g 芍藥6g 生姜9g 炙甘草6g 大棗3枚 葛根12g 。
綜上所述,中醫針灸輔以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理想,患者頸椎改善效果明顯,血流動力學指數有所恢復,疾病復發率低,臨床應用價值高。
參考文獻:
[1]王冠, WANGGuan. 中醫針灸聯合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療效觀察[J].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6, 11(2):207-210.
[2]曾令川. 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26例療效分析[J]. 人人健康, 2016, 9(12):115-116.
[3]張順. 中醫針灸聯合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 中醫臨床研究, 2016, 8(21):103-104.
(本文指導老師:王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