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一線教師對科學課實驗教學的認知和實踐入手,就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面必需具備的“品質”進行論述。
關鍵詞:小實驗;小習慣;小任務;小心思等
引言
2017年版修訂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將科學課定義為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實踐性課程和綜合性課程。基礎性體現了科學課在小學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實踐性和綜合性體現了學科特點。如何切實有效的讓學生在“做中學”,力求既能像科學家那樣研究問題,又能像工程師一樣去解決問題,從而體現出課程的實踐性與創新性呢?
一、教師要重視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實驗
科學教師普遍存在的一種思維模式是:這種現象是學生應該自然而然明白的事情,不需要那么麻煩去做實驗驗證。在湖北省教師能力研修學習中,教授在演示“熱傳遞“是由溫度高的一端向溫度低的一端傳遞時,有的學員就明確提出這個實驗完全沒有必要,認為學生從生活中早就已經明白這個道理,就像餓了自己就知道要吃飯一樣,沒什么可研究的。這個例子提醒我們,老師一定要有對孩子認知規律和心理學等知識的必要掌握,才能做到客觀的看待教材上提供的那些”小實驗或小制作“,做到深鉆教材并創造性使用教材。
二、教師要親手做一做那些“胸有成竹”的小實驗
受材料、場地、時間、個人能動性等因素的限制,我們相當一部分科學老師是沒有親手體驗教材中提供的小實驗的,認為那就是小菜一碟,等上課再臨時操作演示或指導學生實驗也不遲,甚至居高臨下說學生“太笨”。原理上老師們肯定都明白,所以才有了“胸有成竹”的自信。其實有些實驗研究看似簡單,但實驗研究中的材料選擇、環境條件、學生操作中容易出現的錯誤、預設之外結果的發生與處理等等,如不親歷親為,有的細節自身都沒有吃透,對可能出現情況的預判與深度挖掘及指導效果將大打折扣。
1、案例一:《做框架》。在教學做框架時,學生都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最好,以及拱形的抗彎曲能力強,高塔上小下大、上輕下重等結構特點。課后實踐性作業是用紙作為材料做橋或房子之類的框架結構,老師可能就是一布置就等著檢閱作品了。實際結果是學生一籌莫展,絕大多數學生不會把一張紙卷成一樣粗細的紙棒,更不懂得把紙棒的一端插入另一根紙棒進行連接并用透明膠粘貼,再在需要處進行彎折,這樣的結構才會接頭少而美觀結實,否則學生只會用透明膠一段段纏個大疙瘩,難看又容易脫落,而這小小的“技巧“,就是老師自己在提前的親手實踐中摸索“發明”?的。以此為基礎,再對學生進行實踐指導,效果會好很多。
2、案例二:《做月相盒》。在要求學生做模擬月相盒時,老師一般要求學生用乒乓球(或雞蛋)來代替月球,但當手電筒的光照射到乒乓球上時,因為乒乓球接近半透明,所以白天和黑夜的界線并不清晰,于是老師在提前的親身制作過程中發現,如果把乒乓球背對手電筒的那一面涂成黑色,月相的觀察效果就大不一樣了。諸如這些都是老師勤于自己動手所獲得的新發現,可以讓學生的實驗探究少走彎路而更易成功,老師一定要做實驗的先行者。
三、學生要有勤于經歷實驗與探究過程的“小習慣”
科學課的實踐性特點決定了實踐體驗、創新是教學中的常態,否則科學課易被上成“講科學”、“背科學”。
1、課堂上學生要勇于在實驗中進行充分的?“小展示”
能做的實驗一定要創造條件做,讓學生經歷探究、觀察的學習過程。在驗證”光線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的實驗中,我們在教學時首先認定了光線同時穿過幾個孔時,幾個孔就在一條直線上,后來在實驗操作中發現這是一個“誤區”,光線同時穿過幾個孔,憑什么說它們在一條直線上呢?是因為大家已經公認了光線是沿直線行進的。這樣豈不是用“光線沿直線傳播”來證明”光線沿直線傳播“嗎?應該是在改變了一個孔的位置后,光線并沒有隨之也改變路線,由此說明光線不會拐彎兒,反過來證明光線是沿直線行進的。需要觀察和推理思考的實驗,學生不經歷實踐探究,就不能進行深度思考。所以老師一定要信任學生、鼓勵學生大膽的參與到科學課的實驗探究中來。
2、要給家長布置“小任務”,參與親子科學小實驗。
很多科學探究實驗受條件的限制,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體驗、探究就成為科學課的“小常態“。如在家觀察光的折射現象、制作月相盒、小孔成像、人造彩虹等實驗。有時還有意外的收獲,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太陽鐘》一課時,課后布置學生和家長一起做一個“日晷”,并在家用手電筒代替太陽進行體驗。學生做完后玩的很是高興,但有的學生是拿著手電繞著日晷轉一圈不停地玩,卻是錯誤的,因為太陽是東升西落運行的,日晷晷針的影子不可能是360度方向變化。學生這個錯誤真是“價值連城”。
四、課余時間老師要再花點“小心思”
1、教師要在課后對學生的觀察、實驗等活動進行指導與互動。尤其是要求學生在家完成的科學實驗,教師一定要在課后花點時間在“交流群”進行指導與互動,這樣一是可以激勵家長和孩子的學習興趣與熱情,二是進行必要的指導糾錯,避免學習了錯誤的做法造成負面影響。
2、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擴展學習的外延。在學生充分實驗探究并進行交流展示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把學生的實驗成果或過程性照片做成“相冊“、”美篇“、”小年糕“等形式的圖文集,供家長和孩子自賞,以激勵家長和學生參與科學學習的熱情,培養科學學習的成就感,形成課內與課外,學校與家庭的教育合力。
如果教師、學生、家長具備這些良好的內在教育、學習“品質”,能把上述這些“小事兒”做好了,相信學生的科學素養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培養與提高,我們也就能較好的踐行科學課作為義務教育基礎性課程的發展要求。
作者簡介:
林方軍?男??1974年8月出生??漢族??,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專業畢業,現任教于湖北省十堰市柳林小學,在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等方面有較好的研究與踐行。
(作者單位:柳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