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大百科全書》詮釋指出:“道教為追求長生成仙,繼承和汲取傳統醫學的成果,在內外修養的過程中,積累的醫學知識和技術。”武當道教在其興起之后,一直非常重視養生健生之術和治病解厄之方,在以醫傳道的過程中在草木丹藥、內丹術、疾病防治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作出了卓越的貢品,創造了有一定地域特征,帶有一定宗教色彩的武當道教醫藥。
關鍵詞:武當;道教醫藥;史料;養生觀
一、關于武當道教醫藥
《太上老君內觀經》說:“奉道者以道為事,即要修長生久視之真。”武當道醫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尊重人體自身的自治機制,注重調整機體以預防疾病。從檔案史料分析,歷代武當道士中多有潛心研究醫學理論,并通過行醫和施藥治病救人者,創造出了具有一定地域特征,帶有一定宗教色彩的武當道教醫藥。
二、文獻中有關武當醫藥的記載
武當山自然地理條件優越多樣,氣候溫和濕潤,山中所生藥用植物品種繁多、各類型兼有。《本草綱目》載:“九仙子出均州太和山”、“千年艾出武當太和山中”、“朱砂根,生深山中,今惟太和山人采之”、“葛花菜,惟太和山采取,云乃葛之精華也”、“榔梅出均州太和山”;史料記載:“唐高宗顯慶中(659年),右監門長史蘇恭奉皇命重加訂注《英公唐本草》,曾到過武當山。”在他詳訂的《唐新本草》(又稱為《唐本草》、《新修本草》)中載:“長石,今均州遼坂山有之”、“白礜石,武當西遼坂礜石谷,即是真出處”、“蒼礜石,今房陵、漢川、均州、荊州與白礜石同處,有色青者是也”;宋仁宗時期(1023年—1040年),太常博士蘇頌奉皇命撰述本草,他所撰《圖經本草》載:“王瓜,均房間人呼為老鴉瓜”、“玉竹,漢中、均州皆有之”、“藜蘆,遼州、均州、解州者尤佳,均州土俗亦呼為鹿蔥”、“金星石、銀星石,武當山亦有之”;洪武初,周憲王所著《救荒本草》載:“翻白草,出均州山野”;明朝宣德年間任自垣編著的《太和山誌》記載:“永樂20年,欽差禮部左侍郎胡濙常駐武當山廣泛收集民間單方驗方見清微新宮落成,境界非凡,幽雅殊勝,故在此將平昔所集醫書,類集成帙,名曰《衛生易簡方》,上表進奏”;1952年漸始至1986年完成的《丹江口市中藥名錄》載:“武當山有植物藥723種,動、礦物及其他類藥材97種”。
三、武當道教醫學養生觀
(一)順乎自然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最初的狀態最接近自然,天人合一、自然康泰,因此順應自然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人生要與世推移、與道合一,順乎自然,其修煉就應“趨陽避陰”。[1]欲明養生之道,實需懂治身之道。唯有不悖于自然法則、因應時序變化而調整,將人與天地變化整合一致,生命系統與外在環境互融,生命的延長與強化才有可能。武當道家養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絕一切外來因素對生命活動的干擾,求得身心的解脫。當人的心神(精神)處于清醒而無欲念產生的安定寧靜狀態的時候,身體內真氣自然出現,并循經絡運行,把體內的“炁道”修通。[2]因此,崇尚自然成了武當道家養生的基本原則。
(二)清靜虛無
古丹訣云:“人心常清凈,天地悉皆歸”。故歸根曰靜,靜則復歸于無物,而有以還造化矣。故靜曰復命,復命則真常之道也。[3]《常清凈經》亦說:“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清凈是攝生修養,調適精、氣、神的有效途徑。[4]心靜似愚,即道也。靜之極,欲不能生。心清則無災,此乃人生大福也。大道至虛至靜,因此人心應當清虛寧靜,以合大道。武當山歷代道醫們根據《內經》中:“清凈則肉腠拒閉,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及“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理論,要求道醫們“清心寡欲”以充實體內正氣。[5]
(三)養神修德
養神之道,名“守神”、“守一”、“思道”,皆為心契虛無之意。守虛無,乃長久。武當道教認為精神有不可思議的潛能,比身體要奇妙的多,修煉當從養神入手。采天地之靈氣,納日月之精華,武當道教內丹修煉中就有嗽正陽、含朝露的“餐霞飲露”、“鼻吸日精”等內丹修煉法。[6]人的精神和臟腑是統一的,情志舒暢,則氣機暢通,氣血調合,臟腑功能協調,正氣旺盛。若情志不暢,則氣機逆亂,氣血失調,臟腑功能失常,正氣減弱。天地之道,以德為主。長生之本,唯善為基。武當道教認為要想長生成仙,除了修煉內丹之外,還要多做好事、善事,積功累德。如果德行不備,縱然服食玉液金丹,也不能達到延年益壽。[7]武當道教許多清規戒律強調正己化人,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武當道教經書無不宣揚凡奉神行善、待人仁義者登入仙籍,長享福壽。
(四)四季養生
天地陰陽之氣在一年中有規律地升降浮沉運動,便形成春夏秋冬的“四時有序”。[8]《淮南子·天文訓》稱“天有四時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節,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節。故舉事而不順天者,逆其生者也”。[9]武當道教醫藥承中醫之說,十分注意隨四季十二月之陰陽消長、氣運變化,在生活起居、飲食、藥物等方面調養攝護,并以相應的導引、吐納、存思等方法鍛煉補益。養生的要求和目的,就是要把人的精神與四時的性質相符合而隨時應變。[10]武當道教追求天人相應的養生思想,將人視作一個小宇宙,追求小宇宙與身外的大宇宙的配合一致,并將大小宇宙的統一作為“返歸自然”的目標,講究“因時制宜”地進行養生保健。主張順天之則,根據四個季節的遞嬗變化,吃相匹配的保健藥物或者食物。
(五)未病先防
《黃帝內經》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漢代張仲景著作《金匱要略》主張“上工治未病”,其意思就是注重預防,懂攝養,強調未病早防,奉勸煉身祛病者,常當無時思有時,堅持煉身,持之以恒。人體就像一部完整的機器,要使這部有血有肉的精密機器運轉自如,一是要了解和熟悉它的生理結構,知曉不同部位對疾病的反映;二是要學會日常的觀察與養護。如此,養生猶如保養、維修機器一樣。武當道教繼承和弘揚了“治未病”思想,對生命寄予無限的關懷,認為“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主張尊重生命,以生身為道場,尋求健身長生的途徑,使自身的小宇宙積極地配合天地大宇宙。武當道教重在“養生”而不在“治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道,也是武當道教養生的宗旨和目的。
[基金項目]湖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武當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開放基金資助項目“武當道醫與養生文化研究”(項目編號:17wdjd009)研究成果;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湖北醫藥學院衛生管理與衛生事業發展研究中心”開放基金資助項目“武當道教與醫學養生觀”(項目編號:2015PY006)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泰科:武當道家修煉養生的五項基本原則,http//wudang.org,2006-10-416:04:00.
[2]太極道人:《行大道‘老子’養生秘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1頁。
[3]董沛文:《修道明指——道家內丹養生智慧》,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第123頁。
[4]曹劍波:《道教心理健康指要》,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93頁。
[5]尚儒彪:《武當道教醫藥》,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6年,第2頁。
[6]王光德等:《武當道教史略》,北京:華文出版社,1993年,第20頁。
[7]李宇林:《醫道通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第3頁。
[8]賈躍勝等:《醫易養生保健學》,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第307頁。
[9]胡道靜等:《道藏要籍選刊》(第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頁。
[10]凌召:《四季養生雜談》,載《武當》,2014(12),第58頁。
作者簡介:
邵文濤,男,湖北十堰人,湖北醫藥學院圖書館,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地方文獻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