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馨
摘 ?要:《公司法》是民商法范疇之內的一種法律法規,由于公司從事的是商業行為,公司的法人可以作為商業主體從事商業活動,而商業活動在民商法的范圍之內,因此《公司法》的頒布與民商法有更大關系,可以將《公司法》劃分為民商法中。《公司法》在頒布后進行了改革與修訂,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下我國司法體系不斷完善的結果,但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民商法的立法模式。以下從《公司法》的歷史發展入手,探討《公司法》與民商法立法模式間的關系。
關鍵詞:公司法;民商法;立法模式
《公司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關系的法律法規,還包括政府等行政組織的宏觀調控,但由于《公司法》不涉及行政機關的宏觀調控,所以《公司法》并不適應于經濟法要求,而是適應民商法的要求,因而歸類為民商法范圍。
一、公司法歷史發展特點
自《公司法》頒布以來,對強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完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下的實體經濟等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并且也能夠更好的對公司法人、商業行為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這都使《公司法》成為企業法人在商業市場中的重要支撐。但不可忽視的是,《公司法》的立法背景與現代企業的社會背景有所區別,某些條款隨著社會發展已經不能夠滿足當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提出的需求,在未進行修正的情況下會給公司的發展造成不必要的影響。在本質上,《公司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保證社會經濟活動中具有主體責任的一方權益,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健康、和諧的公共秩序。因此,對于《公司法》的發展而言,需要與社會發展與社會需求有效結合,從社會需求與社會變化的角度上不斷進行改革創新,起到保護商業責任主體的目的。
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的發展變化為我國的經濟架構產生了不同的影響。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存在各種公司實體,但這些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與服務活動大多都是按照“計劃”來完成的,并且公司的責任主體也是由政府代為管理的,在公司發展的過程中由政府把控,不再需要額外的法律法規約束或支持公司的實際行為與生產經營活動。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與深入發展的過程中,涉外經濟貿易活動突增,公司的業務行為也逐漸進入商業化運行模式,此時政府不再是公司的責任主體,其不僅對公司業務減少了指導的作用,還需要從行政政策上加強對于公司行為的約束。《公司法》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為了能夠對公司的商業行為進行約束,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便需要借助法律的力量完成。
二、從公司法的歷史沿革分析民商法的立法模式
法律的存在是約束或提供必要的支持作用,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需要法律的約束與支持,同樣的,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也需要適應社會的發展特點。因此,對于《公司法》而言,適應社會需求與社會變化是更為關鍵的內容。在《公司法》頒布后,曾進行了一次較大的修訂,其中將許多內容與問題進行了細化與明確,使得責任與權力更為分明。從《公司法》的修訂中可以發現,我國民商法的立法模式本身是具有一定特點的,由于民商法的本質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所以從客觀上講,《公司法》的立法與修訂實際上與民商法的立法與發展模式相似。
首先,二者都基本遵從“民法”制衡“商法”的原則。民商法的本質是平等主體間關系,在民商法為進行修訂之前,認為在所有的商業行為中,商業責任主體與當事人的行為都需要受到保護,即使某些行為的本質是趨向于利益,也需要受到法律的保護。因此在某些當事人的行為受到制衡,產生違約后,產生的損失不應由一方承擔,也無法根據造成的損失判斷雙方責任,所以選擇責任均攤的方式。這實際上是不能夠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所以對于民商法而言,必須在民法的基礎上約束商法,在不考慮合同雙方主觀意識的情況下進行責任主體與所應承擔的責任輕重的判斷。以一個例子進行說明,甲方在簽訂合同時對合同內容有誤解,使得雙方簽訂的合同無法履行時,甲方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乙方應承擔違約責任。一般而言,締約過失的責任較違約責任所需承擔的責任程度輕一些。由于合同的簽訂人對合同有誤解才簽訂的合同,使得合同無效,不應進行責任均攤。
其次,基本上遵從“填補原則”。在法學的角度上填補原則實際上不利于法理的確定,但在現實生活中,以實施填補原則的過程而言,其產生效果比追加責任產生的效果更加明顯,主要是因為意圖僅影響責任的認定,而責任的認定還分為多種類型,當意圖與產生影響的結果都具有承擔責任的依據時,不同的案件所需要考慮的側重點不同,且不同的責任類型也有不同的認定方式。因此無法對意圖與結果進行先后之分,只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別。
總的來說,《公司法》在立法與修訂的過程中所經歷的社會需求、社會變化或許與民商法不同,但他們的本質與發展模式還是相同的,《公司法》的存在是提供約束與支持,民商法的本質也是如此,并且在《公司法》的立法與沿革上,本質也與民商法相似,以“民法”制衡“商法”為原則,并遵從“填補原則”。
結語:
法律存在的本質都是保護民眾的利益,《公司法》在頒布與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做出改變,從而也見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與發展,同時也是許多法律研究者進行立法模式理論結合實踐研究的機會。《公司法》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好的約束與支持公司、責任主體等的商業行為,根據市場的需求與變化做出了修訂與改革,這是《公司法》順應時代發展的良好體現。從《公司法》的歷史沿革中可以發現,我國民商法的立法模式與《公司法》相似,可以說,《公司法》實際上是民商法的縮影,其本質上沿襲著民商法的立法模式,并不斷進行創新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求。
參考文獻:
[1]張圓圓.從《公司法》的歷史沿革探索我國民商法立法模式[J].經貿實踐,2018(13):304.
[2]余斌.《商法通則》的設計理念——營商環境與交易規則孰重?[J].湖南社會科學,2018(01):69-74.
[3]柳經緯.改革開放以來民法學的理論轉型——百年中國民法學之考察之二[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0(03):16-53+158.
(作者單位:江蘇東銀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