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拷問著黨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一個國家要走向現代化,必須走向法治現代化。改革開放四十年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也是中國走向法治化的過程。從時間上來看,改革開放四十年實踐過程涵蓋了中國“八二憲法”及以后三十六年的發展歷程;從內容上來看,改革開放四十年實踐成果包含了中國“八二憲法”及以后5次修正案的內容。
關鍵詞:改革開放;憲法
一、中國憲法發展的總體綜述
回眸中國近現代歷史,我們會清晰發現一條關于中國憲法發展的歷史脈絡。如果以1949年為分水嶺,可以將中國憲法的發展歷程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包括清政府為挽救封建統治為目的的制憲活動,包括《欽定憲法大綱》、《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中華民國為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的憲法活動,包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和《中華民國憲法》等。
第二階段包括了建國憲法時期: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革命憲法時期:197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改革憲法時期: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8年憲法修正案、1993年憲法修正案、1999年憲法修正案 、2004憲法修正案和2018年憲法修正案。
二、改革開放與中國憲法發展的關系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也開啟了以憲法為核心的法治國家的偉大征程。1982年憲法作為體現這種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的徹底轉變后的第一部憲法,就決定了今后憲法的發展必然與改革開放具有內在的聯系,這種內在聯系主要體現在:
(一)主題一致性。改革開放和中國憲法的發展具有相同的主題。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偉大實踐,催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這些理論都沒有離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與此同時,憲法也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進行充實與完善。
(二)內容延續性。改革開放與中國憲法發展不僅主題一致,還具有內容的延續性。改革開放與中國憲法內容的延續性體現在憲法的修改是統一于國家經濟基礎的變化。
1982年現行憲法沒有從國家層面對私營經濟給出明確的法律定位和法律地位,但是在實際社會經濟發展中私營私營經濟已經出現脫離憲法、法律的現象。1988年憲法修正案明確私營經濟可以存在,賦予了私營經濟合法的法律地位。隨著私營經濟的法律地位和經濟地位的確立,私營經濟得到迅猛發展成長,但當時的經濟體制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模式。限制了私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計劃經濟體制猶如給私營經濟發展裹上了裹腳布。因此,1993年的憲法修正案扯去阻礙私營經濟發展的裹腳布,將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9年憲法修正案增加規定法律范圍內的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對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2004年憲法修正案對私營經濟的規定進行了第三次修改,從過去的引導、監督和管理轉變為現在的鼓勵,支持和引導[1]。
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呈現新特點。必須轉變經濟發展理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此,2018年憲法修正案調整充實了關于經濟發展的新理念和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強國百年奮斗目標。
(三)時間重疊性。改革開放和中國憲法的發展有時間重疊性,時間重疊性體現在改革開放1978年到2018年四十年的實踐過程涵蓋了1982年到2018年三十六年中國憲法的發展與完善。
三、改革開放對中國憲法發展的啟示
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和中國憲法的發展,證明了經濟基礎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恩格斯說:“每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構成了現實的基礎,所有歷史設施的上層建筑都包括法律設施和政治設施,以及宗教,哲學和其他觀點,歸根到底都是應由這個基礎來說明的。[2]”
(一)堅持黨的領導
中國憲法的每一項重大進步都離不開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不僅是一個政治原則,也是一個具體的政治實踐。黨領導人民將改革開放實踐發展成果調整充實到憲法中,與此同時,黨領導人民執行遵守憲法和法律。
(二)堅持人民主體
古語有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說明人民群眾才是社會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的主體,是決定中國憲法前途和命運的根本力量。
人民群眾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必須充分發揮主體性與主觀能動性。修改憲法必須把群眾利益作為憲法修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修改憲法為了人民,修改憲法依靠人民,憲法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堅持與時俱進
憲法是歷史的產物,必須遵循憲法的存在,變化和發展的客觀規律。“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憲法必須根據改革開放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的發展與完善,順應黨和人民事業發展要求,憲法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才能一直發揮對改革開放的促進作用,為改革再出發保駕護航。
總結: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憲法的實踐經歷和實踐成果證明,改革開放既產生了對社會主義法治的迫切需求,也形成了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強大動力。憲法只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緊跟時代步伐,堅持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不斷與時俱進,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才能為改革開放再出發注入新的活力,有力推動和保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有力推動和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我們將開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中國之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作者李毅,作者曹慧麗,作者許群.[J]《從憲政角度看現行非公有制經濟法律保護問題》.《企業經濟》,2005年3期,P173—P174.
[2]作者呂連鳳.[M]《第二節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社會基本矛盾理論》,2013-09-01,吉林美術出版社
作者簡介:
王李(1988—),男,籍貫:吉林.洮南,單位:中共德惠市委黨校,助理講師,研究方向:法學
(作者單位:中共德惠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