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序娟
摘 要:為改善農村小學學生營養缺乏的現實問題,我國在很多地區農村小學實施了“營養餐工程”,幫助小學生調整飲食結構,增加小學生早餐的營養含量,促進小學生的身體健康發展。然而,在“營養餐工程”中筆者也發現一部分學生存在浪費、插隊等不良行為,如何改善這一情況,在“營養餐工程”中滲透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值得我們工作者深入思考。
關鍵詞:營養餐工程;農村;小學生;德育
一、農村小學“營養餐工程”實施的意義
中小學生“營養餐工程”的開展,是我國政府為了改善農村等貧困地區學生飲食結構不科學、身體健康素質差而施行的一項計劃。營養餐在參考了營養專家們的建議,在一日三餐中為小學生成長搭配了應攝入的營養素,并且注意菜品的開發和味道的改善,通過三餐飲食來增強小學生的體質,促進他們的良好的發育。
營養素除了是機體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外,還與學生的智力發展、心理健康有緊密的關系。為了培養新世紀具有良好身體素質的人才,營養健康教育就要從小學階段抓起,在學生生長發育高峰的關鍵時期實施“營養餐工程”,為貧困地區的學生們建立科學、衛生、營養平衡的膳食結構,不僅僅可以為學生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還能夠提高我們的國民素質。
另外,食用學生營養餐的過程,也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的過程,在集體進餐中有利于糾正部分學生偏食、挑食的毛病,還能夠讓他們了解到不同食物的營養知識,切身體會合理營養的重要意義,讓他們感受到國家和社會對他們的關愛,教會他們去感恩和努力奮斗以回報社會。
二、農村小學營養餐中學生不良行為及其教育對策
1.針對浪費、挑食行為進行教育,引導他們樹立節約觀念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睆男∥覀兙徒逃龑W生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勞動果實,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習慣的關鍵階段,如果學生們從小就不知道糧食的珍貴,隨意浪費糧食,那么長大自然不會勤儉節約。農村地區學校自實施“營養餐工程”后,學生們擁有了可口、豐富、健康的食物,可喜的同時我也發現了一部分的學生存在浪費、挑食、剩餐的現狀,為此我們必須對他們進行教育,引導他們樹立節約觀念。
首先,在每日開餐前對學生們進行教育,告訴他們要做到適量定餐,避免剩餐,珍惜我們的糧食。針對其中的挑食或者攀比行為,告訴他們吃飯只是一個補充能量的過程,而不是一場看誰吃得多、吃得好的比賽。對待那些只是為了彰顯自己有錢對食物肆意浪費的個別現象,及時制止和教育,避免成為其他人的模仿對象。另外,除了引導學生自覺遵守,規范自身行為外,學校要想減少校園食物浪費現象,還有假期對食堂的管理工作,例如在校園環境方面,貼上一些提醒學生們珍惜糧食、節約糧食的標語,起到對學生行為督促的作用;再如還要努力提高食堂飯菜的質量,在保證營養的同時提高菜品的觀感、口感,讓學生們更愛吃,那么自然會降低食物浪費的現象。
2.針對插隊、擁擠行為進行教育,教會遵守秩序、團結友愛
在每次開餐前,由于學生們眾多有時候還會發生插隊、擁擠的現象,甚至引發一些矛盾和沖突,對身邊的學生們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因此,要想改變學生插隊、擁擠等不良行為的發生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秩序教育,讓他們學會謙讓、友愛,形成一個溫馨、健康的就餐環境,也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就餐質量。
秩序教育是一把雙刃劍,教育小學生需要從認知、方法和心理上綜合入手,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嚴格與自由相結合。小學生由家庭進入學校這個大集體中,教師要給予他們時間去適應環境,帶領他們慢慢熟知集體的生活規則,如在就餐時,要考慮到身邊的學生,不能大吵大鬧,能夠使用餐具衛生就餐,歸置自己的餐具等,教師首先可以給他們示范,然后讓他們自覺履行,當成為一種習慣后,學生們自然能夠自覺遵守集體的規則,在集體之中獲得獨立人格和責任感。
3.早餐中滲透感恩教育,鼓勵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回報社會
做一個合格的學生,不光體現在學習上,更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德行兼備。為了在營養餐中滲透對學生的感恩教育,教師要讓學生將學校看做是他們的第二個家,像愛護家人一樣愛學校。這樣他們才能學會珍惜學校食堂工作者的勞動成果,感受到政府、社會、教師對他們的關懷,激發他們的奮斗激情,讓他們愿意努力回報社會。
“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剩菜?!边@是在家長父母經常在學生耳邊說的話,一旦學生們對學校產生歸屬感,自然也會將其繼續踐行到學校之中。不僅僅是要求自覺不浪費食物,而且看到其他學生的浪費行為時,也能夠勇敢地站起來制止,為減少浪費、建設校園、回報社會進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在生活中他們也會積極監督身邊的同學,傳播珍惜食物、勤儉節約的理念,讓校園形成一股正能量、好風尚。
總之,抓好農村小學營養餐管理工作,不僅增強學生身體素質,也提升他們精神內涵!
參考文獻:
[1]楊春子.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小學美育與德育的融合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18(18):105.
[2]尉家松.農村小學在營養餐工作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方法與策略[J].學周刊,2018(0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