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 要: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給人們帶來諸多新的理念,豐富了人們的大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使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新的文明風貌,獲得了飛速發展。與此同時,人們對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部分資源出現了緊缺的狀態,急需人們的重視,并為資源的后續發展貢獻力量。水資源就是其中之一。因為水資源不僅是人們的生活用水,對于我國這樣的農業大國來說,水資源對農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足夠的意識和技術來支撐農業用水。在此基礎上,節約水資源這一理念有效地覆蓋到了廣闊的“農業”天地里。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農業節水技術的研究中,以期為農業的長遠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農藝;節水技術;應用;農業發展;推動性
單就農藝節水技術來講,是我國近年來研究較為頻繁的一個方向,促使相關技術人員進行了緊密的研究,在農藝節水技術方面獲得了一定的經驗,擁有了一定的節水基礎,對于我國農藝領域的進步和發展起著推動的作用。但是,目前的農藝節水技術仍存在短板,不能滿足農業日益激烈的發展需求,無法為農民的增產創收提供有力的保障,限制了農業的進步。因此,開展農藝節水技術的應用探索是促進農業技術進步的重點。接下來,本文就圍繞農藝節水技術應用對農藝發展的推動性展開研究實踐,以便為提高我國農藝節水技術的水平提供一些可靠的經驗。
一、農藝節水技術概述
農藝節水技術簡單來看是節水,但是背后蘊含著復雜的現實情況,需要人們依據種植區的氣候、地理位置、技術發展水平等外在、內在因素,因地制宜地選用合適的節水品種,采取適宜的措施,諸如保墑保水、合理水肥、科學布局等,在滿足植物生長需要的基本水量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水資源的資源,盡量做到不浪費一滴水。農藝節水是通過充分發揮不同形式的水資源,利用不同的手段來促使植物吸收,抑制土壤蒸發和植物蒸騰,增強植物對水分的轉化和生產率,借此來達到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提升農藝節水的效率。
農藝節水技術雖包含多種多樣的形式,但是從整體上來說,主要是保墑保水和減少無效用水。保墑保水,指的是通過覆蓋、耕作、增施有機肥、優化作物布局、選用適宜的節水品種等來滿足不同作物在不同成長階段對水的需求,做到“按需供水”,減少水的浪費;減少作物無效用水,更多的說的是減少作物的無效蒸發,借助抑制作物水分蒸發來減少水的浪費,使作物維持正常成長所需的水量即可,同時對作物的水量進行控制,提高光合效率,增加植物干物質的積累,以此來提高產量,增強水分的利用效能。
雖然人們對農藝節水技術進行了應用,獲得了一定的應用資料,但是由于我國國土面積廣大,土地情況復雜,很多節水技術的應用不能滿足多樣的土地需求,使得農業節水技術缺乏廣譜適用性。還需要相關人員結合具體的情況,不斷進行新的探索,跟隨節水技術的發展尋求新的應用策略。
二、農藝節水技術的現實應用
1.覆蓋保墑
覆蓋保墑技術有著豐富的類型,是通過覆蓋來達到保墑保水的目的。覆蓋保墑能夠調節作物種植地的地溫,為作物創設適宜的溫度環境,增強作物種植地的土壤肥力,抑制土壤下無效水分的流失,提升水分的利用率。在現有的種植條件下,覆蓋保墑主要是利用地膜、秸稈等材料對農作物勿讓進行覆蓋,使土壤結構得到保護,水分消耗降低。同時,人們采用覆蓋保墑技術,不止能對水分的流失起到緩解作用,還能為作物的生長創設有利的環境,讓作物在節水措施的影響下感受不到水分的減少,保障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2.增施有機肥
水、肥對農作物的培育來說是較為重要的兩方面,很多時候,水、肥是相互關聯的,人們要想節約農業用水,使用農業節水技術提升水分的利用率,就要保障作物肥料的有效應用,通過施用適宜的肥料來完善土壤結構,促使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增高,突出土壤微生物對土壤的調節作用。另外,秸稈中含有作物成長所需要的養料,通過秸稈還田可以改善土壤的環境,增強土壤涵養水的能力。
3.多種節水技術協同合作
農藝節水技術發展到今天,已擁有了豐富的類型,適用于不同的田間地頭。諸如地面灌水、噴灌、管灌等,給農藝節水增添了光彩。地面灌水是通過控制田間灌水量,優化田間布局來達到節水的目的;管灌是通過管道將水輸送至田間,能夠節省不少的時間,提升用水的效率;噴灌應用也較廣泛,是將水以噴灑的形式灌溉作物,對于大田作物的種植十分適宜。人們在應用上述節水技術時,可以依據實際的情況,多種灌溉方式協同合作,提升灌溉的質量。
總之,本文圍繞農藝節水技術應用對農藝發展的推動性展開了研究實踐,為提高我國農藝節水技術的水平提供一些了可靠的經驗,能夠轉變人們對農藝節水技術應用的態度,形成水資源有效利用的局面,使農業獲得量的發展的同時還能得到質的飛躍,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優化。
參考文獻:
[1]康紹忠. 我國現代農業節水高新技術發展戰略的思考[A]. .建設節水型社會與現代節水技術論文及有關材料選編集[C].: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2004:6.
[2]金立華. 發展節水高效農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A]. .山東水利學會第八屆優秀學術論文匯編[C].: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