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若章
摘 要:在大數據時代,各行各業都在悄然發生著深刻變化。本文試從大數據環境下新聞傳播的特點切入,分析梳理新興媒體侵犯個人隱私的現狀,研究探索行使新聞自由權利與保護個人隱私協同發展的條件。
關鍵詞:大數據;新聞;自由;隱私;博弈
從2012年,大數據一詞開始被越來越多地提及。短短6年時間,已經從枯燥的概念逐漸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全世界都在迎接著大數據時代帶來的變革,新聞行業也不例外。隨著“三微一端”的出現,新興媒體百花齊放,輿論生態千變萬化,熱點事件層出不窮,反轉新聞比比皆是。新興媒體在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促進公平正義、推動民主法治進程的同時,由于傳播方式的多元化、碎片化、快速化、匿名化,也給公民個人帶來泄露隱私的風險,近年來新聞侵權糾紛不斷攀升。如何解決新聞自由與侵犯個人隱私間的矛盾,使二者始終保持一種平衡關系,是當前急需研究的課題。
一、大數據環境下新聞侵權的特點
大數據催生新媒體,新媒體帶來新變化,新聞侵犯個人隱私也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是媒體多樣,侵權機率增加。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移動電視、網絡、數字電視等應運而生,一張照片、一個短信、一個視頻、一組數據,隨時都可以構成侵權行為。二是傳播快。高新技術的應用使新聞存儲和處理變得更加容易,大大提高了新聞采編和傳播效率。指尖一動,傳播全球。一條負面新聞,很快就會世人皆知。三是信息海量,選擇難度加大。大數據涉及的信息資料浩若煙海,要想在短時間內準確篩選有效新聞資訊,非常困難。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發生侵權行為。四是發布匿名,使追訴成本提高。發布的新聞具有不可控性,這種特征極易造成新聞的龐雜和混亂。特別是一些刻意侵犯他人隱私的信息,多數都是匿名發布,追訴時間漫長,成本很高。
二、新媒體侵犯個人隱私狀況及原因分析
自由與隱私存在天然的矛盾。雖然一定條件下的新聞自由和個人隱私都受法律保護,但新聞傳播的公開性和個人隱私的私密性,必然導致二者之間存在相互沖突。
(一)侵權狀況
當前,由于平臺繁多和用戶的自主性,新聞侵權行為幾乎每天都在發生。主要類型:
1.吸引眼球型。當下,一種風靡世界的“真人秀”電視節目,正被國內越來越多的電視臺熱追。為了吸引觀眾,通過偷拍、偷錄,將真實的人物、真實的事件搬上熒屏,任人評說。
2.拼湊剪接型。這些新聞信息的基本組件都是真實的,但脫離了歷史背景和場景被使用,就會構成侵權。比如一些領導、名人在特定場合下講的故事、開的玩笑,很容易被媒體改頭換面利用。
3.夸大其詞型。這種情況一般都有基本事實,但是故意往大處宣傳,向嚴重處引導,形成疊加效應。比如,有些人在網上被“人肉搜索”、惡意攻擊,多數都是媒體過度夸大了當事人的錯誤行為,給民眾造成錯覺、誤解引起的。
4.商業謀利型。有些媒體為了賺取點擊量、流量,獲得高額廣告費等商業利潤,通過不法渠道,如黑客攻擊等手段,刺探公民隱私以盜竊個人資料,強行采訪、監控和追蹤等行為屢見不鮮。
5.覆水難收型。不是主觀故意,而是不小心通過微信等平臺將他人隱私泄露,被其他媒體大量轉載,給當事人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比如所謂的“艷照門”事件。
(二)原因分析
之所以經常出現媒體侵犯個人隱私的事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價值取向的影響。主要是一些媒體為了吸引受眾、制造轟動效應,只求時效和沖突效果,不求準確和理性。有的為了滿足公眾的獵奇心理,選材粗糙、語言媚俗,使得新聞內容和形式娛樂化、消遣化。
2.經濟利益的驅動。網絡直播能讓普通人一夜爆紅,通過在網上聚集人氣迅速發家致富;抖音視頻可以通過接廣告、引導電商和為其他平臺導粉獲取高額報酬。為了經濟利益,許多媒體和個人不惜冒著違法犯罪的代價,肆意侵犯別人的隱私權。
3.監督缺位的表現。一是新聞媒體監督方面的法律法規仍不夠健全;二是個別行政主管部門擔當精神不強,存在不敢管、不愿管、不想管的思想;三是公民缺乏相關業務知識,不清楚如何監督,沒有形成良好的社會監督氛圍。
三、新聞自由與隱私保護平衡建議
(一)完善行業立法,強化監督管理
目前,在立法上,隱私權和新聞自由的相關法律規定仍顯不足。針對大數據時代下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構建相關法律,進一步完善《憲法》及《侵權責任法》中有關隱私權保護范圍的具體內容,細化懲罰舉措,健全監督管理機制,促進新聞自由和隱私權保護協調平衡、良性發展。
(二)加強宣傳培訓,提高全民素養
強化新聞傳播、個人隱私權保護等法律法規和專業知識的宣傳培訓,全面提高涉及主體的專業素質和道德素養。主管部門要加強管理,主動作為,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新聞媒體要嚴格遵循職業操守,自覺抵制各種誘惑,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公民個人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不要輕易泄露個人信息,也不要侵犯別人隱私。各方都要共同維護社會公序良俗。
(三)重視技術研究,增強防護能力
針對網絡開放性等特點,建議政府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科研,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勞動報酬;企業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并增強社會責任感;對于非法利用大數據損害公民利益的人,依法查處嚴懲,盡量降低個人隱私被侵犯的風險。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交際手段。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人們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意識不強,導致出現的大量隱私被侵犯的狀況出現。因此,一方面,我們國家需要出臺嚴格、全面的法律政策,進而從法律的層面上加強監管。另一方面每一位公民都要加強法律道德意識,要敢于使用各種方法手段來保護個人的合法權益,不要讓不法者的企圖得逞。
參考文獻:
[1]李榮.變!當治理嵌入“互聯網+”基因[J].半月談,2017,(23):45-46.
[2]大數據戰略重點實驗室編;連玉明主編.大數據[M].2017.
[3]徐峰.直擊網絡短視頻直播平臺軍營熱現象[J].軍營文化天地,2018,(5):31-32.
[4]瞿琦.新聞自由與隱私權保護沖突及平衡對策[J].中國報業,2017,(3):60-61.
[5]孫琪.論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沖突與平衡[D].沈陽工業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