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妮
摘要:電影字幕翻譯作為文學翻譯的一種,因電影的受歡迎程度而越來越得到重視。恰當的翻譯方法可以更好,更快地將外國電影作品帶給本國觀眾。德國功能學派所提出的“翻譯目的論”強調譯文文本的功能,譯文接受者的接受動機,交際情景等等因素,對于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選擇提供了很好的指導意義。在此基礎上,細化了恰當的翻譯方法,用以達到最佳的翻譯目的,即減少文化差距,促進文化交流。
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字幕翻譯;跨文化;翻譯方法
一、研究背景
電影,是一個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載體,在多媒體大環境,網絡普及的今天,電影作為集聲音,圖像,光影,高科技放映手段,大容量容納空間等元素融為一體的文化傳播手段,正越來越受到中國觀眾的喜愛與重視。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的統計,根據中國國家電影局數據,春節檔(除夕至初六)電影總票房達到58.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2%,創同期歷史新高。大年初一電影票房達到14.43億元,同比增長近13%,再次刷新了單日票房紀錄。其中,由著名科幻小說家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吳京、李光潔等主演的《流浪地球》獲得票房冠軍,該片于2月5日上映,截至2月10日晚,票房突破20億元。[1]
一系列的數字表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于文化欣賞與思想層面的享受提出了更高要求。無論是電影文學還是電影文化,都應該在各自的學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二、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
20世紀70年代,翻譯功能學派在德國建立,代表人物是賴斯和她的學生費米爾。賴斯將“功能”這一概念引入了翻譯理論當中,她認為不同的篇章類型具備不同的功能,根據這些功能所采用的相應的翻譯方法會達到翻譯的目的,以保證譯文的功能。費米爾則直接提出了“目的論”理論,他認為所有的翻譯都是為達到某種目的的行為,譯者的任務就是在不同文化的國家和民族間架起橋梁。
費米爾的“目的論”對翻譯有著特別重要的指導意義,譯者可以根據翻譯的目的在翻譯過程中選擇恰當的方法。目的論的三大法則是:目的原則、語內連貫、語際連貫。目的原則強調要按照目的語受眾的習慣與接受能力來完成翻譯作品,語內連貫是要求翻譯要具備語言與語義的連貫性,讓目的語受眾可以接受,語際連貫則是強調原語文本與目的語文本的關系,即目的語文本要“忠實于”原語文本。而“語內連貫”和“語際連貫”都是要服務于“目的原則”這一最高法則。
三、電影字幕翻譯策略
翻譯學界對于翻譯方法曾經大體劃分出兩類:歸化翻譯與異化翻譯。歸化翻譯方法即是將原語文本翻譯成易于目的語觀眾接受的,與目的語受眾語言習慣,文化特點與表達方式相適應的文本形式,就是將翻譯過來的文本與目的語國家的語言表達歸于一類;而異化翻譯則是將原語文本適用于原語國家語言的習慣,文化特點與表達方式來翻譯出來,帶有異國色彩的語言表達,就是將翻譯過來的文本異于目的語國家的語言表達。[2]以下的幾種翻譯策略是翻譯影視作品字幕的時候,經常使用的翻譯方法:
(一)歸化翻譯
1.濃縮翻譯方法
這種翻譯方法是將比較繁瑣的外語,轉換成言簡意賅的本國語言,既符合目的語受眾的語言表達習慣,又很好的傳遞了原語的語言內容。在德語電影《在七月》中,有一段美麗的詩歌,其中很多地方都運用了濃縮翻譯法。
例:
Meine Herzallerliebste,
ich bin Tausende von Meilen gegangen.
Ich habe Flüsse überquert.
Berge versetzt.
Ich habe gelitten und ich habe Qualen über mich ergehen lassen.
我的摯愛,
我不遠萬里趕來,
跋山涉水。
經受了重重磨難。
這首德語原文的愛情詩作,有著每行結尾en和t的對等押韻,這是一首形式對等的愛情詩歌翻譯作品,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譯者都做到了很好的對等,可以說是一種形式對等的翻譯。其中Ich habe Flüsse überquert.Berge versetzt.意思是:我跨越了河流,翻越了山峰,而中文中恰好有四字成語“跋山涉水”與之意義相同。如果按照德語逐字翻譯,雖然保證了意義與句子長度的對應,但是文采與修辭上卻是減分不少,因此按照中文的成語表達的使用,更能體現出翻譯文本的深意,符合中文觀眾的表達習慣。
2.增減法
顧名思義,譯者在翻譯的時候,覺得原語文字過于簡練,或者原語文字因為語法規則的原因而過于冗長,那么為讓目的語觀眾可以更好的理解電影中人物的表達,可以適當地在語言上進行補充或縮減。
例:
—Wird gut gedüngt sein.
—Mit unserem Blut.
—這土地肯定很肥。
—用咱們的血上的肥。
上面的對話,來自德語電影《我們的父輩》,德語原文的直譯為:這土地很肥,用了咱們的血。在翻譯中,增譯上“上的肥”,顯得與上一句話表達形式對等,并且在語義上進行了很好的補充,加上了這三個字,也使得語氣加重,更增添了表述者想要表達的深意。
3.改寫法
有些詞匯或者語言表達,因為國家,民族的不同,文化習俗的不一樣,就會有不一樣的表達,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照顧目的語國家人們的語言習慣,用改寫的方法,將這種跨文化的表達進行恰當的翻譯。
例:
(1)長夜漫漫,無心睡眠!
Es ist eine lange Nacht,keine Lust zu schlafen jetzt!——《大話西游》
(2)Werden Sie nun Zeuge!
現在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屌絲女士》
第一句是一句漢譯德,將漢語中的“無心睡眠”用德語的不定式“沒有興趣去做某事”來表達,顯得很貼切。第二句的德語本意是“您就是見證人”,直接運用了大眾所熟知的,知名魔術師劉謙的口頭語“現在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來進行改寫翻譯,增添了趣味性,達到了逗笑的目的。[3]
(二)異化翻譯
異化翻譯的方式會盡可能的按照原語語言的表達來翻譯,是一種帶有原語國家語言特點的表達,如在漢譯德中,中文的很多詞匯無法在德語中找到一一對應的表達,在這種情況下,直接的音譯就是很適合的方法,中文的“豆腐”在德語中是“Tofu”,“香菇”就是
“Xianggu”,“包子”就是“Baozi”等等。異化翻譯策略可以讓人直觀的體會以及感受到來自于異國他鄉的文化特色與語言特征,可以很好地促進兩種文化間的跨文化交流。有很多華語電影的德語譯名都采用了異化翻譯的技巧,《無極》被翻譯成《Wu Ji》,《大紅燈籠高高掛》翻譯成《Rote Laterne》,就是中文“紅燈籠”的意思,《臥虎藏龍》被譯為《Tiger&Dragon》,即“虎與龍”,這些可能對于德國觀眾來說,都是比較費解的電影名字,恰恰是因為德語與漢語之間存在著語言的差異,中文的四字成語無法找到恰當的德語短語來替代,那么就直接在片名中將可以翻譯的部分直接的翻譯過來,以達到縮小文化差異的目的。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好的電影作品涌現出來。外國作品想要傳入我國,而我國作品也要走向全世界。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方式。那么字幕翻譯在這一過程中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目的論”理論的指導下,譯者根據翻譯的目的可以選擇某一種或者某多種翻譯方法,以將優秀的電影語言翻譯成觀眾們樂于接受的語言內容,通過翻譯這一行為,更好地介紹文化,讓觀眾更好地了解這個國家。這也是電影字幕翻譯者最大的期望。
參考文獻:
[1]林維.2019年春節電影票房突破58億元 科幻電影崛起顯示電影工業愈發成熟
[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5161082207537518&wfr=spider&for=pc,2019-02-11.
[2]付仙梅,付瑩喆.交際理論對德國功能學派翻譯理論的影響[J].外國語文,2013(4).
[3]樸哲浩.影視翻譯研究[M].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