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美慧
摘要:本文以中國電影敘事倫理傳播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中國過度強調敘事倫理帶來的局限性是:容易主體先行、政治性過強、過分追求名利和容易產生過度批判的現象。
關鍵詞:中國電影;敘事倫理;局限性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中國當代敘事電影的敘事倫理傳播”這個研究對象中,有四個概念需要理清楚,才能夠更加清晰的說明敘事倫理的傳播,因為不同文化、時代背景之下,電影對于倫理的表達也不盡相同。
(一)中國當代電影
“中國當代電影”的定義是這樣的:從1949年開始至今的中國大陸電影(不包括記錄電影)。在該定義中,強調中國大陸電影,不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因為本文內容涉及敘事倫理,港澳臺地區有著不同的歷史經歷,電影敘事倫理的發展和大陸有一定的區別,再者,大陸電影也是中國電影的主體,所以,在定義中做出了這樣的限制。
(二)敘事
電影敘事學來源于敘事學,是其一個分支。基本上沿用了小說敘事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電影相比小說,能夠更加強調故事的講述,是一個講故事的最佳載體,在敘事時間、空間、節奏等方面的處理方法更加多元。本文對敘事的界定為:敘事是以故事文本為媒介,以講述故事為基礎,包括敘述和故事兩個部分的一種交流活動。
(三)倫理
倫理是為了維護人類關系、行為、秩序的一種規則,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倫理被賦予了不同的,更為具體的意義,所以,對于倫理的研究,一定要建立在了解其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的基礎之上。倫理也會隨著時代、地域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倫理是建立在對十五產生認知的基礎之上。
(四)敘事倫理
影視的敘事倫理可以分為兩個層面:故事倫理和敘述倫理。前者指影視敘事的故事層面或倫理內容。后者指在敘事過程中,各種形式安排所導致的倫理選擇、判斷和矛盾。“既可研究敘事內容中的倫理,也可研究敘事形式中的倫理。”(1)
二、過分強調敘事倫理帶來的局限性
在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中,產生了很多講述倫理的優秀電影,從電影《白毛女》,《早春二月》,《老井》,再到《唐山大地震》,對于倫理內涵的表達都集中在:關懷人性;在表達上,通俗易懂。但是,并不意味著國產電影對倫理表達都能達到比較高的水平,有很多電影被敘事倫理所束縛,導致這些電影并沒有產生好的倫理表達效果。
(一)主題先行
主題先行就是在沒有任何調查,體驗的基礎上,事先設定一個主題,設定人物和情節。這種創作方法違背了藝術創作的基本理念,也是被文藝界所詬病的行為。
既定的倫理被確定以后,電影創作者會走上主題先行的道路,為了強調倫理在電影中的表達,人物和情節常常會缺少藝術性,更加不能根據日常生活中的常態來表達主題和應該具有的倫理,更無法實現對電影中倫理表達復雜性和真實性的探究。從而,很容易造成電影中的倫理失實,人物對倫理觀的表達脫離正軌。電影作為一種媒介,理應傳播正確的倫理觀,但是,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也應該注意電影的藝術質量。
主題先行的案例并不少見,尤其在一些特殊時期,將電影作為宣傳的工具,勢必會出現主題先行的情況,比如宣傳婚姻法、土改政策、抗美援朝之類的電影就不在少數。八十年代的電影《翡翠麻將》所表達的倫理是:“金錢是萬惡之源”,要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和金錢觀念,但是,因為這部電影主題先行的做法,讓影片中的人物做了很多不符合人物思想個性,也不符合時代特征的事。
中國電影對于倫理表達本身并無問題,但是,如果過分強調電影中的倫理,就會造成主題先行的情況,所以,電影制作更應該首先遵循電影藝術本體的特點,不要過分強調電影的功能性。
(二)政治導向性過強
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大眾文化產品,兼具商品性和文化性。從文化性角度來看,需要肩負傳播倫理觀念的任務。政治倫理是中國電影中經常表達的倫理觀念,政治過多的參與到電影主題和敘事中,是中國電影特定時期的問題。
特殊時期,電影被當作了政治的傳聲筒,政治倫理占領了文藝創作的主題表達。陳荒煤和羅藝軍指出:“二十七年來中國電影的悲劇,歸根結底在于未能正確處理政治與藝術的關系。”(2)
這一時期,政治倫理被完全當作電影的敘事倫理,出現了敘事倫理的內容固態化、敘事倫理的人物極端化,敘事倫理的形式單一化的狀況。
當代中國電影最為擅長的就是表達集體倫理,個體倫理也會出現,但是卻會有嚴格的限定。而且,很多電影在表達個體倫理的時候,實際上也在和集體倫理發生關系,個人倫理也只是在表達個人情感的時候被提出。
政治性過強,一方面影響電影創作的質量,另一方面,也會降低受眾的喜愛程度,影響電影產業的經濟效應。電影過分強調政治倫理,制作者在處理視聽語言的時候,考慮的不再是藝術美感,而是必須表達的無奈。例如,為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獻禮的電影《五朵金花》,看似以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為主線,表達的卻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少數民族群眾在黨的帶領下生活、勞動的社會主義倫理。
過分強調電影政治倫理的表達,對于電影市場的良性發展也有阻礙作用。電影作為商品,創造出了可觀的經濟效應,受眾觀看電影更加關注的是電影的娛樂功能,當電影將重點放在政治倫理表達上,就會變成宣教,損害了娛樂功能的體現。長此以往,就會降低受眾的觀影興趣。
(三)過分追求名利
除了特殊時期,出于政治目的以外,中國在其他時期業呈現出樂于表達倫理的情況,只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不再是單純的政治目的。更多的是電影制作者主觀上對于電影票房和獎項的追求。
很多電影為了獲得國家的幫扶,在國內各項評獎中獲得獎項,大力宣傳集體倫理,過分太高了倫理表達的地位。獲得國內獎項的電影,絕大多數在倫理表達上更加貼近于對主旋律的宣揚。電影的敘事倫理放在集體主義、個人犧牲主義、國家至上的表達上。
中國電影中,一直不發戰爭題材的電影,從《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再到《黃河絕戀》《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無不把敘事倫理放在了對國家、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進行歌頌和致敬。過分的強調倫理表達,使得一些主旋律影片并沒有好的票房和口碑,但是,國內電影評獎卻很看重主題,所以,對于電影制作者來說,無需觀眾支持,只要贏得政策的扶持也就有了經費,也有了獲得榮譽的橄欖枝。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電影創作者將敘事倫理作為了一種獲得名利的工具,而電影獨立的倫理表達也就徹底被失去了,電影的美學、電影制作者對電影的思考也不再純粹,電影敘事倫理的表達也不再正常。
(四)容易產生過度批判的現象
除了對于集體倫理的表達,中國“第五代導演”將敘事倫理放在了批判上,主要批判束縛人的舊倫理。電影主要通過展示人物在封建倫理中的悲慘命運來批判封建倫理。比如《黃土地》和《孩子王》是對沉滯的、愚昧的倫理舊態的反思。在舊倫理束縛下的人們看不到外面的世界,重復著千年來一陳不變的生活軌跡,機械地度完自己的生命。
雖然,“第五代導演”的電影突破了長久了電影敘事倫理的表達,但是,一旦將倫理表達作為重點,那么,就很容易忽視電影藝術本體的表達。電影為了完成對倫理批判的目的,將故事的重點放在對人物在舊倫理壓制下的悲慘狀態上,要求演員將人物的心理活動最大限度的表現出來,但是,這種表達究竟是否符合那個時代,是否是人物應該有的狀態就不得而知了。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生活在偌大的大院中的人物并不像受眾所想的那樣自在,反而猶如精神病人一般,與受眾的習慣性認知相悖。而導演就是為了強調對舊倫理的批判,塑造了這樣的人物形象,創造了這樣的故事情節。
三、結語
本文對于中國當代電影的敘事倫理傳播研究集中在集體主義倫理的表達,中國電影圍繞著這一倫理理念,在不同程度和側面實現敘事倫理傳播。電影中的集體主義倫理著重強調國家、個體犧牲以及正義和道德的地位與表現,其中,也不乏國家對于個體的關注和關愛。當代中國電影在不同階段對該倫理有著不同的表現力度,也蘊含著不同時代的精神內核。
注釋:
唐偉勝編.敘事(中國版)(第二輯)[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
陳荒煤;羅藝軍.對二十七年中國電影的一個回顧[J].小說界,1997(6).
參考文獻:
[1]倪震.中國電影倫理片的世紀傳承[J].當代電影,2006(1).
[2]何春耕.中國倫理情節劇電影的文化意義[J].社會科學家,2002,17(2).
[3]何春耕.當代中國倫理情節劇電影的儒家文化情結[J].電影藝術,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