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玉玲
摘要:在融媒體這一行業生態下新聞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也需要與時俱進,積極進行培養模式的轉型。本研究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結合部分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以期能夠在此基礎上分析新聞專業教育面臨的困境,尤其是對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起到一定的借鑒意義和改善意見。
關鍵詞:融媒體;人才培養模式
一、研究緣起與現狀
“媒介融合又叫做媒體融合,是指在以數字技術、電子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的推助下,組成大媒體業的各產業組織在社會需求和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通過并購、合作及整合等手段,實現不同媒介形態的傳播渠道內容融合和媒體終端融合的過程”。在這一行業生態下,怎么樣避免新聞專業教育與人才需求的脫節,是新聞業界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新聞學界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困擾新聞學學者的一大問題。因此,本研究通過線上數據收集與線下與傳媒行業部分企業的實地溝通探訪,以期能夠在此基礎上分析新聞專業教育面臨的困境,尤其是對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起到一定的借鑒意義和改善意見。
二、融媒體時代對傳媒人才的要求
在這個融媒體時代,傳媒行業對傳媒人才的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通過本次調研,發現傳媒行業對人才的偏好具體如下:
(一)復合型人才需求量增大
傳媒行業的“復合型”人才指的是不止于精通單一技能,而是在新聞采寫和視頻拍攝剪輯以及新聞策劃、新聞出境方面都能夠應對自如,也就是能夠采編播一人化。
在融媒體大趨勢下,這一人才需求標準似乎有國際化的態勢,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在2005年就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了“媒介融合”專業方向。國內的高校也陸陸續續開設了類似的專業,比如中國傳媒大學開設就開設了融媒體傳播研究生專業。
(二)視頻制作人才需求大
復合型技能是一種潮流,在人才招聘的時候除了復合型人才是一種偏好,對人才單一技能的要求方面很多傳媒行業用人單位對從業者的技能要求是要有一定的軟件操作技能,其中首先是對視頻的拍攝剪輯技術的要求,其次對圖片處理軟件(PS)的要求也較為普遍,其次要求具有APP運營能力,辦公軟件作為基本辦公技能也是媒體在招聘人才時的主要考察技能。
本次調研發現,融媒體異軍突起,導致與之匹配的融媒體人才供給不足,視頻拍攝剪輯類人才暫時在傳媒行業缺口較大。但不能因此說高校在人才培養中用該更加注重視頻拍攝剪輯技術,在當下的傳媒行業,“內容依然是王”,文字寫作功底與視頻制作技術都是傳媒類人才的基礎功底,二者是不相矛盾的。而且傳媒行業的工作本身具有多樣化的特點,不同的崗位對人才技能的偏向也不同,只不過大多數剛進入行業的傳媒專業的畢業生因為缺乏工作經驗,所從事的工作大多數是文字與視頻編輯,而不是專業的采寫工作,所以會給在校學生造成一種重技術輕寫作的錯覺,這是應該在教學當中規避的。
(三)國際化人才變得更搶手
全球化進程加快,新聞業作為最先與國際接軌的行業之一,掌握國際語言的人才自然就成為用人單位倍加青睞的“香餑餑”。
通過調研發現在傳媒行業英語的需求是83%,其次是日語,差不多占比是9%,阿拉伯語占比是5%,法語、德語、俄語類的傳媒人才也有一定的需求量。
三、高校融媒體人才培養策略
(一)重視傳媒技術的培養
媒介融合是大勢所趨,作為新聞傳播行業的教師,應及時關注媒融體背景下的業界變化和發展狀況,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做到與時俱進。尤其是對學生的視頻拍攝剪輯等基本技能的培養。
除此之外,引導學生關注前言的新聞制作理念,比如數據新聞的介紹,部分高校已經開設了數據新聞課程,甚至有的高校建立了相關的實訓平臺,“截至 2015 年 4月,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雖然尚未開展數據新聞課程,但已將目光聚集在數據新聞訓練這一方向上。2015 年 5 月 14 日該學院舉辦了華北地區一線傳媒從業人士為期三年半的數據敘事與可視化應用媒體訓練營”?!獢祿⑹屡c可視化應用媒體訓練營北京站。同年,清華大學在 2015 年成立了大數據碩士項目教育指導委員會。清華大學也將大數據應用到其他的學科之中。除了清華北大外,在今年國內其他的知名院校也開展了數據新聞的教學。
(二)積極轉變教學模式
融媒體時代的新聞課堂如果只是局限于教室,教學模式也只是傳統的老師在講臺上“眉飛色舞”,所培養的學生也可能是眼高手低沒有動手能力的人才。因此,融媒體時代的新聞課堂應該從教室里面走出去,引導學生積極發現身邊的新聞并將之制作成融媒體新聞。
同時,積極向學生介紹新媒體的發展情況和運營方法,讓學生接觸到最新理念;此外,在學科作業和考查方式上,可以將任務從傳統的論文+試卷中跳出來,采取運營公眾號、新聞視頻制作、新媒體數據調查等方法,培養學生成為符合時代和市場需要的前沿人才。
(三)重視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的建設
雖然融媒體技術在這個時代在新聞人才的培養中非常重要,但是傳統的專業基礎課的地位依然重要,《新聞學概論》、《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編輯學》、《傳播學》、《新聞史》等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專業功底有重要作用,在重視技術的同時也不放松基本專業技能的培養,重視學生的新聞的敏感性和新聞職業倫理的培養,同時也不放松對其它人文社科類知識的浸潤,這樣培養出來的傳媒人才才是可以擔負起時代責任的人才,而不是冷冰冰的新聞機器人。
參考文獻:
[1]辛欣,雷躍捷.中外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研究[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2]趙文欣.國內高校融合媒體人才培養特色分析[D].黑龍江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