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珍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福建漳州363000)
閩南指福建南部,從地域和文化等多方面來說,閩南主要包括廈門、漳州和泉州。閩南傳統村落在氣候環境、地理區位、建筑文化、水系利用、防洪減災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地域性,這些村落還包含許多中國傳統村落、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有較高的研究價值。當前,關于閩南傳統村落的研究集中在村落格局的演變、建筑風貌與空間形態的改造方略、村落景觀的規劃建設方面,雖然村落生態治水智慧地域化問題越來越受關注,但對閩南地區涉及甚少。
不同于北方多數傳統村落面臨干旱少雨和降雪的災害侵襲[1-3],閩南傳統村落具有較好的自然本底條件,但也遭受洪水與山崩的威脅,因此閩南傳統村落在水系利用及防洪排蓄方面的績效表現極具地域特色,形成區別于北方的具備“高度的水環境適應性、低成本低技術營造、山水田居的水生態循環”特征的生態治水智慧(表1)。因此,本文將水視為生態因子,對閩南傳統村落進行古代生態治水智慧的挖掘和歸納,以期為閩南鄉村水系空間網絡建設提供借鑒。

表1 閩南傳統村落與北方傳統村落氣候特征、災害類型及治水目標對比
閩南地區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域雨水豐沛、溪流眾多,地貌類型包括山地、丘陵、河谷、盆地,其中分布面積最大的是山地與丘陵。這些地貌的形成與地表水文過程有著密切的關聯,水文要素對村落地域性景觀特征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也影響著村落的生產生活方式、選址和空間布局。
發達的水系有利于農田灌溉,河水的漲落為土壤帶來了豐富的有機質和礦物質,同時河流對山地丘陵不斷的侵蝕形成圍合內向空間,使閩南傳統村落多選址在山與水、河谷與平原交界處,呈現出沿水擇居的特征,這種邊緣性地域由于地形地貌的差異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天然優勢,但同時伴隨著山洪與山崩的潛在威脅,這種威脅具有不確定性,因此閩南傳統村落通常選址在不易受河流水位起落影響的高地。
河道的形態也影響著閩南傳統村落的分布,河道直流區具有水面寬闊,水流順暢的特點,村落形成沿河道一側或兩側對稱的軸線帶狀的布局形態。水流經河道彎區在離心力的作用下不斷沖刷河流兩岸,造成河漫灘寬闊,村落常布局在相對開闊的平坦地帶。多條河流的交匯處沖積加劇,地形集合了直流區的寬闊和彎道區的灘涂特征,資源豐富,村落呈現出整體的組團式布局形態(圖1)。閩南傳統村落的選址和布局與河流水系的關聯性是古人經驗的積累和修正,是實踐的結果,這種對自然水環境適應的生態治水智慧還體現在村落整體空間格局、建筑內部空間、水利設施營造中,此外,在技術材料及構造中都具備明顯的地域特征。

圖1 河道形態與村落分布的關系
2.1.1 借勢利導的整體空間格局
“借勢利導”是針對閩南地區雨水豐沛、多山地丘陵的地域特點,村落整體空間格局營造時尤其注重對山洪的防御,規避山體凹側谷狀地帶因水量集聚的區域,形成山體凸側脊狀地帶順等高線分布的整體空間格局。借助較高的山勢防止雨水集中匯聚一處,促使積水迅速向地勢較低處及時疏散,并在建筑分布的山體一面大量種植固土性能較強的林木,保障區域土質堅固,防止山洪與滑坡,同時加強對山腳水系的疏導,使雨水經山頂叢林匯聚至山腳河道排出,部分雨水經山頂叢林匯入通往村落內各個方向的道路系統,結合一側的明溝發展出街巷明溝為主的道路行洪骨架,這種利用山體勢能實現雨水自重流,通過村落內縱橫交錯的道路行洪骨架將雨水疏導至山腳河道的理水實踐是真正根植于閩南地域特征實現適應性智慧的體現。
2.1.2 重防強排的建筑內部空間
重防強排的治水智慧主要體現在建筑內部空間布局營造時充分考慮水與空間的有機關系。建筑與院落是村落人居環境的基本結構單元,閩南傳統村落建筑從屋面、地面、墻體、院落空間營建均貫穿了對雨水的利用、防護和排放。以福建漳州土樓為例,當地降雨量大,為了快速排水,避免屋內漏雨,土樓屋面樣式以雙坡面屋頂最為常見,且屋頂出檐很大,這樣既能避免雨水侵蝕墻面,同時檐下空間發揮交通功能形成人們日常通行的廊道,并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土樓墻腳常用河卵石干砌而成,具有加固墻體和防水防潮的作用,如圖2(a)[4]。又如閩南紅磚古厝的天井院作為建筑內部的“室外空間”聯結了建筑的各個功能,承載了通風、采光、排水的作用,古厝屋面檐口向內朝向天井院,天井院四周一圈設有排水溝,雨水從屋面檐口流入天井院匯聚至明溝排出,形成向內排水的雨水匯集中心,素有“四水歸堂”之稱,同時正廳臨院很少設門,以半敞方式與天井院連成一體,如圖2(b)和圖2(c)[5-6],這種利用天井院落空間尺度變化排除雨水,并調節建筑、天井院與外界的溫度和濕度,達到冬暖夏涼的功效,是一組對閩南地區多雨潮濕環境適應的地域性建筑。
2.1.3 攔蓄并用的水利設施營造
攔蓄并用的治水智慧體現在通過修建水壩、水塘、水圳、水渠、水井等水利設施進行水系改造,維持村落水量平衡。古人常在河流上游設置不同規模的水壩,在雨季能有效控制河流水位,旱季能起到蓄水的作用,水壩作為水利設施發揮著截流引水、過濾水體、引水入村的功用,同時能促進村落微氣候循環,擁有很高的生態功能及景觀效益,如圖3(a)、圖3(b)。挖塘蓄水也是古人進行水系改造的生態實踐,從生態哲學角度,水塘能“聚水養氣”“引水生氣”,從實用價值角度,在水勢水量較大難以直接利用的水系附近開挖水塘,借助水塘起到減緩流速、蓄水利用、泄洪灌溉、改善村落環境的作用,閩南傳統村落常在祠堂或社屋前開挖半月形水塘,修建開闊場地,形成具有強烈風水意味及人文價值的水塘景觀,如圖3(c)。為了便于農田灌溉,在田間開溝引圳,并對水圳的結構和走向進行規劃,做到寬窄深淺恰到好處,水圳內水流保持流動,凈化水質,成為維系村落水質量的水脈基礎。水井作為村落內部微型的水利設施,是早期人們利用地下水資源進行探索實踐的體現,水井水是雨水滲透轉化的地下水,水質純凈甘甜,作為飲用水其水質好于地表水,在河網密布的閩南村落分布著大量的水井,擺脫了村落只能依水而建的束縛,拓展了人們的生存空間。

圖2 閩南傳統村落建筑內部空間布局營造
就地取材及源于農業生產生活的鄉土技術是閩南傳統村落生態治水智慧的第二特征。閩南地區水源充足,樹木繁茂,河流縱橫,建筑材料多來自山上木材、河內卵石、田中泥土等,并充分利用這些材料的通透性促進水的排放及滲透,這對面臨資源耗竭的現代城市建設有著深遠的啟示價值。例如福建漳州土樓的選材就完全來自天然,在砌筑土墻時綜合當地紅壤土、田甲泥及老墻泥等泥質特點按比例搭配成復合土作為墻體的主材,這種土墻即使長期受雨水侵蝕,也能堅固耐用,而墻裙則用干砌河卵石,避免雨水滲透毀壞墻基[7]。山區常見的杉木質輕不易變形且防潮防蛀,土樓內部門窗、回廊、樓梯多采用杉木,以適應閩南多雨潮濕的氣候,如圖3(d)。

圖3 閩南傳統村落水利設施及鄉土材料營造
閩南傳統村落在塑造空間的同時,也充分利用卵石泥沙的高滲透性促進雨水下滲,天井院鋪設青石條,雨水從石板縫隙滲入地下,巷道的鋪設采用石板并廣泛結合使用建筑邊角料碎石、碎磚、碎瓦,利用材料的通透性促進雨水滲透、回補地下水,對于地面鋪裝下層采用土壤直接滲透,使雨水下滲的同時通過土壤的吸附、過濾、分解得以凈化,夏季地下濕氣通過空隙蒸發,帶走地表熱量,對村落環境具有調節作用,這是低成本低技術下自然營造經驗的積累,是樸素生態觀的具體表現,如圖3(e)、圖3(f)。
水作為脈絡貫穿在村落與山水田之間,激發了山水田居的各個生態因子,形成了主脈和支脈兩個層級的整體水生態循環是閩南傳統村落生態治水智慧的第三特征。從村落與自然環境的整體關系上,水作為主脈串聯了人的農田生產活動與山水田自然空間,水是農田形成的首要因素,閩南傳統村落具有山水環抱的地理優勢,特殊的磚紅性紅壤土構造伴隨著充沛的降雨,適宜結合地形引水灌溉,精耕細作,同時人類的農業生產活動帶動了水生命過程的有機循環,其傳統農田全生產鏈建立在水的引用、灌溉、儲存、分流、凈化、節約、保護各個環節上,農民結合閩南村落的生態規律和水文分布,發展出充滿智慧的“稻田養魚”和諧共生的典型原始生態農業模式,在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維系水生態環境的同時促使水的生命過程處于周而復始的有機循環狀態。從村落內部人居場所布局關系上,水猶如主脈下的支脈貫穿了建筑與院落、室內與室外。建筑與院落作為最基本的人居場所單體,從建筑屋面及墻體到院落空間、地面的營造均考慮水與空間的關系,雨水流經坡屋頂后,順房檐匯聚至天井院落,通過石板鋪地自然下滲或經天井院落四邊一圈的排水溝排入街巷明溝暗渠直至村落水口,最后匯入河流,也有少量的雨水匯聚至天井院落中間的滲井便于日后再利用,水在排放與下滲過程中得到凈化與利用,也促進了村落整體水生態循環(圖4)。

圖4 兩層級的水生態循環
閩南傳統村落多山地丘陵,河網密集,從選址布局、特殊的建筑格局和建筑營造、水利設施的修建均表現出對水環境的適應與約束,形成以“借勢利導、重防強排、攔蓄并用”的生態治水意識。借助地形地勢營建行洪通道,修建水壩、開溝引圳疏通村落周邊或內部河流水系將雨水引至外部河流。開挖水塘承擔蓄水與行洪功能,用塘泥肥田凈化污水,在地勢和蓄水無明顯優勢情況下,利用村落內部道路體系與明溝方式進行排水[8]。當前鄉村水系建設常采用硬化渠化的手段改造河流水系,易造成水源的污染與枯竭[9]。因此,在閩南鄉村水系空間建設中,河流應作為首要排水要素加以規劃利用,建設場地的選址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臨近山間溪流的緩坡或山腳有河的山腰處是最優選擇,為了提高防洪減災能力,應優先考慮水塘蓄水并結合地區河流及時排水,因土地面積受限而不能開挖水塘,可考慮沿街巷設計明溝暗渠向外聯通至臨近溪流,如果水塘面積較小,可以通過溝渠連接各個水塘,再聯通外部溪流,有效串聯鄉村空間范圍內的水域,減少開發建設對水文的影響。
閩南傳統村落常采用當地的木材、河卵石、建筑邊角料構筑建筑天井、巷道鋪裝、水塘水岸等,凸顯濃厚的閩南地域特色。因此,在閩南鄉村水系空間建設中應注重回歸傳統材料做法,如閩南傳統的夯土建筑營建工藝等是古人在不斷追求改善生存環境的實踐中摸索出的一套最經濟適用且最具生態潛力的智慧措施,這種低成本、低技術的結構模式與建造體系既能形成風貌迥異的村落特征,也能體現生態環保的理念。另外,在大力提倡采用鄉土材料及營建工藝來傳承閩南村落地域風貌的同時,應重新認識傳統營建工藝的生態智慧,改良和革新鄉土材料的各種建筑性能,關注材料的再生利用,避免資源耗竭,以適應現代鄉村水系空間建造的時空能效[10-11]。
水作為閩南村落農田體系的命脈,與山體、農田形成的山水田格局成為各個村落間景觀基質的聯系通道,維護山水田自然格局,促進水生態循環對村落水系空間生態可持續性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12-14]。反觀當前鄉村建造中對耕地的侵占,廢水污水生活垃圾未經處理直接排放至河道,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嚴重、農田縮減、農作物和淡水生物種類減少,呈現出農田斑塊破碎化,邊界與形狀趨于簡單化,生態系統單調化。因此,閩南鄉村水系空間建設應回歸古人農田有機循環生產的生態意識,疏通河道,促進水體的流動和自凈,使農田生產景觀空間從割裂、無序的現狀轉向集約、融合的和諧共生循環。村落山水田居和諧共生系統是維系村落發展重要的本底條件,閩南鄉村水系空間建設應格外重視對整體系統的保護,強化山水田居水生態循環的連續性,只有在不破壞“血脈”的前提下,村落水系空間網絡系統才能整體連貫、有機循環。
閩南傳統村落是我國古代水系利用與防洪排蓄水文規劃體系的鮮活載體,保留了人與自然和諧的圖式,濃縮了“高度的水環境適應性、低成本低技術、山水田居水生態循環”特征的生態治水智慧,在閩南鄉村水系空間網絡建設中,應不斷探索傳統水文規劃與現代水系建造、傳統材料技術與現代功能需求、山水田居水生態循環與現代規劃建設之間的契合點,促進閩南鄉村水環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