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東
摘要:進入網絡時代,有關災難報道中新聞倫理缺失的問題逐漸凸顯,一些媒體為了實現價值效應最大化,披露隱私、缺乏悲憫、過度煽情,自覺不自覺中觸犯了諸多“大忌”。本文試對此進行剖析、反思,并就平衡災難報道與新聞倫理的關系、準確適當地報道災難性新聞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災難報道;新聞倫理;規范
災難性事件因其突發性、破壞性和沖擊性特點,深受媒體重視,特別是進入信息大爆炸、低門檻發布的網絡時代,許多媒體順勢而為,進一步加大了災難報道工作力度,以人為本的理念因之得到充分彰顯。但遺憾的是,一些媒體基于應對行業競爭、實現價值效應最大化等考慮,披露隱私、缺乏悲憫、過度煽情。在偏執地追求“快、全、獨”的過程中突破新聞倫理底線,最終對個人、家庭乃至社會造成嚴重傷害和不良影響。
職業責任為重還是社會責任為先?新聞價值第一還是人倫道德居首?面對巨大的情感沖突和倫理抉擇困境,媒體和從業人員必須頭腦清醒,慎思明辨,既不能把一個“沒有眼淚的災難現場”帶給受眾,也不能墮為災難“觀光客”的工具。
一、災難報道中新聞倫理缺失的主要表現及危害
對于災難報道,學界從媒體身為社會公器所需遵循的新聞倫理出發,主要強調“隱私”、“最小傷害”、“同情與憐憫”3個原則,但在具體實踐中,一些媒體過于強調“在現場”、“搶獨家”、“博眼球”,不同程度地違反或背棄了這3個原則。
(一)侵犯隱私權
保護隱私權,是新聞報道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之一,無需贅述。然而,一些媒體在災難報道中過度關注他人隱私,有的甚至將私人信息毫無保留地公之于眾。例如,2006年4月30日,云南省麗江市發生一起交通事故,22歲的北京大學女學生葉堅穎罹難。因為葉堅穎的身份,大批媒體競相報道,其中,《華夏時報》不僅以圖文的形式公開了葉堅穎的相關信息,而且還將其與男友戀愛的眾多隱私信息挖了出來。此舉無疑觸犯了人們的隱私禁忌,最終受到批評。
(二)對受訪者造成“二次傷害”
一些媒體在災難報道中忽視受訪者心理,或強行采訪,或將傷疤一揭再揭。例如,汶川地震中,面對家毀人亡、剛離開震中的災民,有的媒體記者不顧其精神狀態就連連發問:“家人都在嗎?”“你現在心情怎樣?”;一個孩子,全家八口只有他一人得以幸存,然而各路媒體記者卻反復追問他的逃生經歷與心理感受,強迫他一次次回憶起恐怖、悲痛的場景。這些采訪報道行為,看似熱心,實則冷漠,有的還帶著“媒體本身的暴力”,直接對受害人精神上造成了再次傷害。
(三)過度煽情,追求感官刺激效果
遭遇災難性事件,一些媒體喜歡從受害者身上引人注目的要素入手,貼標簽、猛煽情,或者著力呈現刺激感官的圖片和文字。例如,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發生后,一些媒體將注意力聚焦在受害者杜宜駿身上,過度挖掘,過度煽情。又如,一些媒體習慣于使用驚悚的圖片和痛苦的文字展現災區的人和事,甚至將之置于醒目的頭條位置。這些報道手段,雖然爭取到了一定的新聞關注度與點擊率,但是卻將促使人們反思災難的公共事件渲染成了悲情且不忍卒讀的新聞故事,正如網友所言:“如果‘展現悲慘壓過了‘還原現場,‘還原現場壓過了‘追問原因,那么無疑是一種喧賓奪主”。
二、災難報道中的倫理規范
陳力丹教授認為,“社會需要堅守底線倫理,還需要審美、感情、信仰及終極關懷,只有這樣,社會的‘善才是完善的,新聞傳播業才會成為道德的和受人尊敬的行業”。開展災難報道工作,我們要堅守底線倫理,按照“隱私”、“最小傷害”、“同情與憐憫”3個原則,審慎處理報“這”還是報“那”、報什么與不報什么,努力推動形成既有新聞價值又有人文關懷的新局面。
(一)找準角色定位
災難面前,媒體力量不容缺席,但是開展新聞報道,應該有均衡和節制,必須以增加受災者的幸福為準則;記者也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做有利于救災的信息傳播者。具體說來,在交通擁擠、災區負荷有限的情況下,是否還要搶時間進入災難現場,必須斟酌考慮;遇到震災,“直抵震中”不應該成為硬性的任務和目標。另外,要堅決杜絕和避免記者要求救援人員停下行動配合采訪,為了完成“跋山涉水、訪苦問寒”而干擾救災等問題的發生。
(二)堅持生命至上
災難報道要堅持生命至上,注意受眾及當事人、家屬的感受。媒體記者的一言一行、一字一句、一文一圖,要敬畏逝去的生命,避免給當事人、家屬帶來“二次傷害”。報道中如有不得不提的細節、場景和片段,可通過變化角度等方式來呈現。例如,天津濱海爆炸事故報道中,《新京報》2015年8月14日第A08版封面報道刊登的消防戰士遺體照片,選擇從醫護人員及市民敬禮送別的角度來拍攝,讓人肅然起敬。
(三)彰顯人文關懷
災難性事件帶來的悲痛、恐慌、焦慮、不安情緒,對人影響很深,很難在較短時間內退卻、消除。媒體記者在采訪報道過程中,要有博愛之心、慈善之心、惻隱之心,彰顯帶著溫度的正能量和人性美。采訪,要關注災難中生命個體尤其是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發現個體在災難中散發出來的生命之光;寫作,要客觀、真實地反映災區情況,既不夸大,也不縮小,堅決維護大眾的知情權;報道,要融入愛心和真情,及時引導社會輿論的發展方向與態勢,努力紓解災區人民的悲痛情緒,為救人、救災、恢復重建等工作貢獻新聞媒體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王易可.災難事件的新聞影像倫理探討與反思[J].新聞戰線,2018(2):40-41.
[2]姜文浩.災難性新聞報道中的新聞倫理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1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