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宗
摘要:平衡報道是新聞報道的重要原則和方法,為大部分媒體所接受。但是平衡報道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本文以部分都市報的報道為例,介紹平衡報道的概念和原則,著重分析現在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方法。
關鍵詞:平衡報道;媒介審判;新聞真實;主觀傾向
平衡報道,在客觀報道已經被奉為圭臬的時代,是繞不過的報道技巧,是新聞人孜孜追求的目標。平衡報道,作為一種實踐性較強的原則,很難規范出通達的定義,但大體可以如下表述:新聞記者在面對包含兩個或者多個矛盾對立方的復雜事件時,為了報道的客觀公正,必須兼顧矛盾對立方,從不同的信源獲取信息,報道時需將對立的事實和觀點同時擺出來。平衡報道是為了減少記者在報道過程中的主觀性和隨意性,獨立、中立、無偏見地進行報道,爭取更為全面真實的還原事實真相。
但是在實際操作層面,平衡報道原則卻存在著記者個體風格喪失、媒體審判和媒體失衡等問題出現,值得新聞從業者警惕。
一、個體風格的喪失
新聞的專業主義,包括平衡報道原則在內,最大的問題就是個人風格的喪失。記者完全淪為信息搬運工。上世紀90年代,美國有記者曾經這樣回憶道:“事實,事實,除了事實沒有別的……這是嚴格的制度,并被嚴格地執行。”“記者要按新聞發生的樣子報道,像機器一樣,沒有偏見、沒有色彩、沒有(個人)風格,全都一樣。報道中的幽默或任何個人的跡象都被抓住,受到斥責,長此以往,就被壓抑了。”(Hackett and Zhao,1998,P.37)
國內的媒體也有著同樣的現象。以前受“新華體”模式的影響,國內新聞報道形式單一,個人特點不明顯;近些年來,在接受西方專業主義新聞理念之后,大家加速逃離“新華體”的同時,又形成了另一種風格模式,這種模式雖然以專業為名,但是,抹殺了記者的能動性,將記者綁架,幾乎沒有余地可言。
2010年10月11日,網易新聞資訊類頻道改版,標榜做有態度的新聞,引起來一片爭議之聲。
其實,有態度并不表示歪曲事實。在并不違背新聞事實的前提下,一定的態度傾向,可以體現出新聞的責任。態度能夠體現出一種邏輯判斷,剔除蕪雜信息,還原一個清晰整潔的新聞現場。有學者旗幟鮮明地指出:“像網易一樣表明新聞態度并非不客觀、傾向性強的表現,也不會導致大眾害怕的失去中立報道的立場,反而是站在更大范圍和公眾利益的角度去做好新聞。”
有態度也不等于不專業。時任網易副總編輯唐巖表示“首次以新聞理念來詮釋和定義我們的門戶新聞業務,提出做‘有態度的門戶,只是對網易長期以來堅持‘有態度新聞理念的更清晰總結。網易的新聞業務在踐行新聞專業主義的道路上,一直走得很堅定”。有態度,就是有責任。這是傳統價值觀的回歸。
二、媒介審判現象的出現
近年來,先后出現的鄧玉嬌案、李啟銘案、藥家鑫案、李天一案,均由媒體打著平衡報道的旗號,導致媒體審判現象的出現。
鄧玉嬌案中,在新華網對于鄧玉嬌案判決結果的投票中,有90%的網友支持鄧玉嬌無罪的判定結果。網上對于鄧玉嬌一片支持的聲音,新聞報道的事實也是傾向于鄧一方,鮮有理性分析的。整體平衡遭到嚴重破壞。
藥家鑫案報道中,各大網絡媒體過早的下了“罪大惡極,非死不可”的定義,又加劇了這一聲潮。藥家鑫父親藥慶衛的聲音幾乎被埋沒。
李啟銘案、李天一案和藥家鑫案民意方向和報道動向類似,只是犯罪情節沒有藥家鑫嚴重。相同的是在民眾那邊也是一片聲討重罰之聲。
上世紀80年代起,從晚報出現開始的商業報刊風潮,已經將資本帶進到媒體中,媒體至少有一半的功能,已經是盈利了。一個報紙在考慮盈利的時候,也不會那么公正客觀。在藥家鑫案處理期間,與該判死刑相左的言論都會受到大部分民眾的攻擊,媒體在報道的時候,也很少涉及這種爭論。相反,很多媒體會以煽動性的標題、感情色彩極濃的圖片、富有挑逗性的關鍵詞來吸引受眾。媒體在當中扮演這一種“偽理性”的角色,建立起自己的公信力,但是最終的指向確實盈利,與平衡原則大相徑庭。
三、公共議程時代媒體失衡
當媒體過多考慮受眾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陷入公共議程當中。媒介議程反過來又會影響公眾的議程。二者相互拉動著,離平衡點越走越遠。
網絡交流平臺的出現,使得大眾議程有了新的特點。門檻低、效率高、互動性強是現今公眾議程的典型特點。公眾議程在網絡上形成了強效果,改變了之前的信息流向,微博等網絡平臺上形成的民意,很容易影響到媒體的新聞報道。當媒體為民意所裹挾,整體平衡就被打破。
就鄧玉嬌案和藥家鑫案來說,即使沒有媒體的大肆報道,除去一切外因的干擾,完全按照法理公平審判,鄧玉嬌不會被判刑、藥家鑫也難免一死。只是民意的聲潮蓋過了嚴格的法理討論,鄧玉嬌“正當防衛”還是“防衛過當”?藥家鑫是不是“激情殺人”,死罪是不是應該廢除,這是一些很專業的問題。除了死刑應不應當廢除,需要參考民眾的意見外,前二者在法律上都有嚴格規定,不應該是民意所左右的。
新聞記者有新聞自由,有知情權,但是司法獨立也是不可以被干預的。新聞被民意挾持,司法被媒介綁架,是一個社會不成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