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淼
摘要:知識向來是人們創造和革新的源泉,重要性不言而喻。擁有知識是獲得智慧的必要手段。隨著互聯網音頻市場的不斷壯大,從單一的收音機來獲取消息的方式,逐漸從定向推送,變成UGC式的全民主播時代。知識服務市場的大門正在緩緩打開。
關鍵詞:知識付費;自媒體運營;融媒轉型;音頻創作
說到知識服務到知識經濟,從2010年起互聯網的便開始升級換代,帶寬提升、資費下降讓移動場景獲取信息和學習的需求被不斷的拉升。特別是城市化進程,讓人們在擁堵的汽車場景中,有了新的選擇,和傳統廣播比起來,更具潛力的定制化服務——音頻服務已露出了他的冰山一角。泡論壇的、寫博客的、發微博的專家寫手,搖身一變成了知識領域的頭部大V;那些活躍在豆瓣、知乎、小紅書上的文字大咖,都來到喜馬拉雅、蜻蜓、得到等音頻領域,有的甚至開辟視頻網站的專欄節目。
《曉說》是高曉松走出酒架陰影后的代表節目,涉獵廣泛、善于講故事的他,從音樂、文學、小說、歷史中博覽眾長,以雜家的身份自說自話,卻開創了知識服務的互聯網鼻祖。隨后吳曉波老師受到了啟發,從一名財經作家進入到了音頻服務領域,創辦了《每天聽見吳曉波》會員節目,現如今微信和APP更是有聲有色,不僅促進圖書的大賣,更是延伸了他在科技互聯網領域的信息服務者的身份。更值的一提的是樊登,崔永元的徒弟、《實話實說》的接班人、從央視辭職創業,樊登干起了講書的工作。由于其主持功底和語言表達能力突出,樊登讀書會迅速壯大,成為不分年齡、層次、興趣的讀書類第一個人品牌自媒體,擁有年會員收入過億級驕人成績,并擁有全國300余個讀書會和連鎖書店,在中華大地掀起了知識學習的浪潮。這些例子說明,知識服務市場的大門正在緩緩打開。
再說說另一位,也是前央視著名的《挑戰主持人》的制作人兼主持人馬東老師,沒有繼承父親馬季的曲藝事業,但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還是獨具慧眼的“先驅”,第一個工作就是去了剛創辦的“愛奇藝”任首席內容官,不到兩年即單飛創業成立米未傳媒,專門開發制作年輕化、有態度、有思想的節目,在輸出價值觀的同時,用辯論節目《奇葩說》開創了互聯網綜藝的吸金奇跡,一舉主導了年輕人的潮流和話題,樹立了一批批觀點犀利的新老“奇葩”。隨即在喜馬拉雅平臺,米未傳媒的音頻產品一舉拿下該平臺最熱賣的付費節目,那就是一檔教你如何溝通講話的節目《好好說話》。
其實舉了三個例子,知識服務市場的潛力不言而喻,通過互聯網傳播價值觀和人們需要的知識服務才是每一個想要創業的年輕人的機遇。音頻的門檻相對視頻而言并無難度,但如何把握音頻的制作,特別是內容服務的定位于切入的角度,則是創作者、制作人最關心的問題。
創作任何一檔節目需要保持一種初衷,就是如何滿足一類受眾的需要,如今作為一個媒體工作者,應該把戰場瞄準受眾所在的互聯網終端上,這也預示著將面對與全網的廣泛競爭。這是機會還是被淘汰?命運應掌握在自己手中。媒介的更新就是要讓每個人特別是媒體人懂得要如何去學習和適應。我們應當把每一檔節目作為一個產品,一個被市場認同的產品,一個讓廣大網民來檢驗的產品,服務一類垂直人群的功能性產品。這樣我們不會被時代所拋棄,更不會離我們的受眾而遠去。
這些問題并非只有傳統廣播人需要關注,傳統媒體中的記者、機關中的筆桿子、年輕的文學愛好者、有想法創意之士等,皆可拿起麥克風、錄音筆、手機……記錄想說的話,就是一篇語音博客、一個感人的故事、一個新的體會、一個日常的采訪,或許那也是一次孩子的早教學習、一次經典文學作品朗讀、一個小說的聯播、一個廣播劇的創作、一個知識點的主題分享……
我的一位大學好友,畢業之后去了外企工作,但心中的主持夢想從未泯滅,她一邊工作、一邊做自己喜歡的網絡節目,現在她已是喜馬拉雅百萬級流量主播,占據著親子睡前故事榜單的前列,眾多品牌客戶向她投來了橄欖枝進行深度的內容合作。如今之身創業的她已經可以靠音頻服務來支撐整個家庭的開支,并且開啟了線下口才培訓機構和自己的品牌節目、成為了電視欄目的常座嘉賓,在全國推廣她創辦的“聲教”理論。主持夢想就這樣在她身上延續著,讓人為她驕傲。
簡單的初心、簡易的話筒、非科班的專業,不能阻止一個人對分享聲音、傳遞知識的愿望,反而可成就每一個人的夢想,或許這正是互聯網帶給我們這個時代的機遇。
談到大咖、談到身邊的例子,仿佛每個人都有那么點機會,作為傳統媒體的“業內人士”,我們到底可以做點什么?這正是行業都在思考的問題。
《青音說》一檔互聯網心理情感類自媒賬號,由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主播青音創辦,找準了類別,依然下海,幾次大刀闊斧的改版成就了互聯網在情感心理陪伴類的第一自媒體,不僅有音頻還有視頻節目,從內容服務做切口,上升到心理咨詢產品服務的打造,可謂產銷一條龍。這樣的案例正是傳統媒體轉型的優良范例。
從場景出發,音頻從車內場景擴展到家庭、戶外、運動、學習等無處不在,提升了陪伴與接收的功能,讓每一個碎片的時間都被充分的利用起來。其實廣播從業人員,正應從以往的服務類、咨詢類、播報類的節目定位中走出來,變成專家類,這正是自媒體時代需要的。
創作是興趣的一種延伸,就是一次沖動后的堅持,不要有束縛的熱愛,結果自然而來。時代已然出現,勇于嘗試與挑戰,在媒體融合的浪潮中終有我們的價值體現,讓我們美好的聲音化作美妙動聽的音符,譜寫生命最美好的旋律,歌頌最美好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