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詠
關鍵詞:地域文化;太極拳;發源地
一、前言
(一)選題目的
在中國,太極拳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與京劇、書法和圍棋一同被奉為中國“四大國粹”之一,其憑借競技、表演、健身等豐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和濃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及神奇的保健養生功能,吸引了眾多國建和人民的參與,漸漸的太極拳成為世界性喜聞樂見的一項體育運動。1995年,國家為了推動全國人民加強身體鍛煉,頒布實施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經國務院批準自2009年8月8號這天起,每年這天作為全國的“全民健身日”。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民群眾日益關注養生與身體健康,對體育消費和精神滿足的需求日益增長。中國傳統武術健身作用日益得到廣大民眾的認可和關注,據大量專家研究表明太極拳適合各年齡段和不同體質的人練習,對訓練場地要求不高,動作緩和優美,對人體的各個器官都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二)選題意義
從理論的角度來說,對太極拳的文化發源地的分析研究,擴展了太極拳文化的研究基礎性。另外,從實踐的角度來說,以地理學的視角,深入分析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太極拳發展的關系,此研究在針對太極拳的發展過程探索具有一定意義。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通過在圖書館查找太極拳以及有關于太極拳方面的書籍,對相關內容進行整理與記錄;在中國知網的期刊全文數據庫、博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等搜索引擎,以太極拳、太極拳、地域文化等關鍵詞進行檢索,查閱近幾十年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章,從中篩選和歸納相關的知識研究方法,獲得了很多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經驗。
(二)調查法
1.實地調查法
為了解太極拳發源地歷史文化,采用實地調查法。筆者計劃于2018年1、2月份赴焦作溫縣陳家溝進行調研,在太極拳發源地進行拍照收集材料。
2.專家訪談法
通過面訪的形式,在走訪太極拳發源地時,對太極拳傳承人等進行訪談,分別從太極拳的歷史文化、傳承脈絡等方面進行訪談,為本文的撰寫收集詳實的材料。
(三)邏輯分析法
通過邏輯學原理的運用,針對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分析、推理以及歸納整理。
三、太極拳產生在溫縣的因素分析
不論哪種文化的產生都不是空穴來風,其根源都來自于生活之中,并且和其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有著緊密的關系。太極拳不僅是中國文化的一塊瑰寶,也是中華武術中的一朵奇葩。百年傳承,形成陳、楊、吳、孫、武等多個流派,使太極拳異彩紛呈,碩果累累。而各個流派均出于發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溫縣趙堡鎮陳家溝的太極拳。
(一)自然地理環境因素
溫縣屬于溫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這一氣候地區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的特點。據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
陳家溝雖然騎居清風嶺,但因南臨黃河灘,北有虎頭崗,所以整個村莊地勢北高南低。由于古代沁河洪水頻發,向南流入黃河。年深日久的沖刷,橫貫縣境東西的清風嶺,便形成了無數條大大小小、深深淺淺的南北向溝壑。僅陳家溝村中便有三條長約1500米的大溝,村民習慣稱之為都東溝、西溝和中溝。村民臨溝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明朝洪武年間,山西澤州人陳卜遷徙到這里,因為村中有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隨陳氏人丁在此處繁衍生息發展壯大,便改名陳家溝。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廷,字奏庭,是陳氏第九世。
由此看來,太極拳的發源與水文化關系密切。溫縣不僅擁有肥沃的土壤,氣溫和降水也非常適宜農業的發展,這些為人們的居住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人們的生活居住條件得到了保證,才會有閑暇時間去創拳、練拳,從而為太極拳的誕生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二)人文地理環境因素
對于溫縣的人文地理環境因素的分析,主要從農業、文化、經濟三個方面進行研究論述。
首先,在農業方面,溫縣地區自古便有豐富的資源,其農業的發展也較為發達,只有在農業發達的地區,社會、文化、經濟條件才會相對比較優越,發達的農業能產生較多的剩余產物,從而能夠使人們從繁忙的生產中解脫出來去從事非生產的活動。從陳王廷遺留的著作中“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便是當時陳家溝武術家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在文化方面,離覃懷不過百里東南有“七朝古都”開封、西南有“九朝古都”洛陽、東南百里有“佛教圣地”少林寺、西北有“道教圣地”神農山,據研究表明,不同的地域環境使人類產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又展現出不同風格、不同特點的文化特征。溫縣陳家溝位于洛河出口處,河洛文化對這里有著很深的影響。太極圖是由黃河與洛水的交匯形成的,這種自然現象是中華民族自古傳承的一段佳話,并被稱之為中華文明的源頭。
在經濟方面,經實地考察了解到,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地區被稱為谷內河,風水獨特,大河環繞,匯集山陽、河陽為一體是這片區域的地理特點,此片區域的特殊性,適合聞名全國的“四大懷藥”的種植與生長。而“四大懷藥”具有相當高的藥用和養生價值,例如:懷山藥可健脾固腎,懷地黃可滋陰健體;懷菊花可清熱解毒;懷牛膝則可治療腰膝酸軟,跌打損傷?!八拇髴阉帯钡某霎a,吸引了大量的人群到此,使更多人了解到太極拳,同時也為該地區養生思想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后隨著武術流派的日益發展,太極拳的傳播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四、太極拳在發源地發展現狀
(一)縣政府對太極拳的重視
1.普及推廣太極拳
1981年《在全縣推廣普及太極拳活動的通知》文件中重點提出了在農村、機關單位、企事業單位以及學校有關太極拳的普及和推廣的相關實施意見和實施辦法。1999年在焦作市委、市政府下發的《關于在全市開展推廣太極拳活動的通知》文件中,將每年的5月定為“太極拳活動月”,并定期舉辦比賽形式的檢查普及、推廣效果。2005年,焦作市體育局組織人員創編了陳氏簡化26式太極拳,并制作光盤和圖解,發放到各單位及鄉鎮,并在焦作日報上刊登。
2.舉辦太極拳賽事活動
從1992年至1998年在溫縣連續主辦了5屆溫縣國際太極拳年會;為擴大影響力,從2000年至2011年在由焦作市人民政府的組織下,焦作市區連續舉辦了6屆國際太極拳年會及交流比賽。其中2009年第五屆和2011年第六屆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升格為國家體育總局和河南省政府主辦,受到全世界太極拳愛好者關注。年會和交流大賽期間,來自海內外的太極拳朋友歡聚一堂,進行有關太極拳學術方面的理論研討以及技術交流、拳法切磋,進一步推動了太極拳在全球的普及和推廣;2008年和2011年溫縣政府多次組織太極拳拳師參加央視“武林大會”欄目舉辦的“太極拳比賽”、“太極拳對少林拳”、“太極拳對空手道”。
3.加大對外宣傳力度
為擴大太極拳發源地的影響力,近年來,溫縣縣政府邀請國內外新聞媒體到溫縣陳家溝進行了專題采訪和宣傳報道,讓全世界共同認識太極拳、了解太極拳、印象陳家溝。在央視連續播出太極拳旅游宣傳片的同時,先后邀請中央電視臺《開心辭典》、《走遍中國》、《鄉村大世界》、《希望英語》、《黃河大觀園》等欄目組,以及北京、臺灣等新聞媒體到陳家溝進行采訪、宣傳;組織太極拳拳師赴韓國、臺灣、上海、晉城等地進行太極拳表演和文化交流;精心組織策劃了“飽覽焦作山水、體驗太極拳文化”活動、“太極文化中國行”、“第六屆中國·焦作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陳家溝研學活動”、“日本武術交流團赴陳家溝”、“中原行——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大型采風活動”等。加大了宣傳太極拳、宣傳太極拳發源地溫縣陳家溝的力度。
(二)溫縣太極拳的組織機構狀況
為加快太極拳的普及和推廣,溫縣縣委、縣政府成立了以縣領導為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太極文化產業發展領導組織。在各鄉鎮成立相應的組織,建立太極拳武術輔導站。陳家溝也先后建立了陳家溝太極拳學校、陳家溝武術院、陳家溝太極院等,以及家庭武館。除此之外,與高等院校進行合作,前后建立了洛陽師范學院和河南大學體育學院太極拳生源培訓基地,近十幾年來為高校輸送了近百余名優秀的太極拳人才。
在訪談溫縣相關負責人得知,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自1984年第一個太極拳協會成立以來,各鄉鎮先后成立了13個太極拳分會,縣直單位也成立了8個輔導站。如今全縣習練太極拳的人數早已超過10萬。
五、太極拳的發展與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
先秦時期中華土地不同區域的文化稱之為地域文化。有專家提出,中華土地特定的區域所在人群在固定歷史時期創造的有明顯特征的考古學文化稱之為地域文化。也有部分學者把地域文化按照廣義和狹義來分,從狹義角度來說,地域文化指的是處于先秦時間不同地區內產生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廣義角度來說地域文化指的是不同地區產生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通過學者們的長期深入研究和探索,并與多方學者專家探討,最終認同“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p>
不同社會結構和發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環境、資源風水、民俗風情習慣、政治經濟情況,孕育了不同特質、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首先,溫縣優異的地理環境,肥沃的土壤,氣溫和降水也非常適宜農業的發展,這些為人們的居住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人們的生活居住條件得到了保證,才會有閑暇時間去創拳、練拳,從而為太極拳的誕生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其次,溫縣陳家溝位于洛河出口處,河洛文化對這里有著很深的影響。溫縣鄰近黃河,陳家溝處于洛水入口最近之處,為太極拳的孕育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環境。
由此看來,地域文化不僅成就了太極拳的誕生,同時也促進了太極拳的發展。
六、結論
1.溫縣不僅擁有肥沃的土壤,氣溫和降水也非常適宜農業的發展,這些為人們的居住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人們的生活居住條件得到了保證,才會有閑暇時間去創拳、練拳,從而為太極拳的誕生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2.溫縣鄰近黃河,陳家溝處于洛水入口最近之處,這為太極拳的孕育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環境。
3.“四大懷藥”的出產,吸引了大量的人群到此,使更多人了解到太極拳,同時也為該地區養生思想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后隨著武術流派的日益發展,太極拳的傳播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夏玢.黃梅戲文化地理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6.
[2]柴國珍.山西戲曲劇種文化地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
[3]吳康.戲曲文化的空間擴散及其文化區演變——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淮劇為例[J].地理研究,2009,05:1427-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