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白華
關鍵詞:太極拳;現代化;分化;發展
一、前言
原生態太極拳雖然包含很多功能和價值,但是大多動作和技術仍是技擊防衛之術,動作強度和訓練難度很大,很難充分發揮其健身養生、藝術審美等多種功能價值。因此,有必要對太極拳的現代化分化發展進行深入探究,分析不同種類的現代化太極拳類型,為其未來平衡發展奠定基礎。
二、太極拳本原定位
太極拳屬于武術拳種,而武術的本質為技擊,因此,太極拳其本原定位也屬于技擊防衛。基于此,原生態太極拳其本原定位,是結合技擊防衛需求,按照逆向思維創設的武術拳種,蘊含著高級技擊思想。因此,表明健身養生在原生態太極拳中只是屬于附屬功能[1]。太極拳很多緩慢松柔的動作,也蘊含著很多技擊內容,且大多動作是基于陳家溝太極拳所創造的新練法,這些動作不僅沒有削弱或者消除太極拳本身蘊含的技擊價值,反而使太極拳內容更加豐富。太極拳通過松柔形式練習,能夠促使整體動作更加協調、有勁。有專家指出,楊氏太極拳比較強調打法,而陳式太極拳更加強調摔拿技法,因此,在散打對抗當中,比較容易應用楊氏太極拳。太極拳在練習過程中,需要身背五弓,并側重抽絲勁和纏絲勁等,可明顯看出其技擊功能。
原生態太極拳是源于技擊防衛需求而創造出來的,和武術本質相同。所以,即便太極拳吸收了引導術,其本質和主導功能依舊是技擊防衛。隨著時代的發展,太極拳也在逐漸發展和變化,在不斷強化原生態太極拳過程中,衍生出孫、楊、吳、武等多種形式的太極拳。近年來,受到西方分化思維和現代文化影響,太極拳母體在不斷異化過程中,分化成幾種性質不同的新生太極拳,以促進著太極拳的分化發展[2]。
三、太極拳現代化分化發展
(一)健身養生類太極拳
太極拳除了技擊防衛功能以外,還要很多其他附加的功能和價值,人們不僅可以通過練習太極拳,提升自身防衛能力,還可以在太極拳不斷練習過程中,達到健生養生目的,或者進行藝術審美和藝術表演等。相比其他武術拳種,太極拳最大的外在形式特點就是包含很多慢練套路形式,這些形式在大眾運動推廣中占據很大優勢,尤其適合中來年人通過練習太極拳慢練套路形式,達到健身養生目的。普通大眾在選擇太極拳蘊含的健身養生功能過程中,促進這太極拳的普及和發展,尤其在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當中,太極拳受到廣大老年群體愛好,使其在普通民眾當中獲得膨脹式發展。
普通大眾選擇太極拳的健身養生功能,如果依舊按照原始太極拳套路進行練習,選擇太極拳技擊防衛體系當中個別中間環節進行練習,而練習者本身只是為了健身養生,在練習太極拳技擊技術過程中也一知半解,根據自己不求甚解的心理,其并不能全面感受太極拳動作真諦,而這些練習者按照自己理解并練習的動作繼續傳授,勢必會改變原始太極拳套路技術。近年來,人們按照自身健身養生需求,對太極拳技術加以改造,逐漸發展為老年拳,使太極拳逐漸從技擊術領域,轉向健身術領域。同時,還有一些研究人員,正在鉆研并設計輪椅太極拳,為失去下肢活動能力的人提供更多鍛煉方法和途徑。這些太極拳套路和原生態太極拳技擊技術已經發生很大差異,因此和原生態太極拳相分離,構建專屬的健身養生太極拳類型,和原始太極拳技擊術分屬不同領域。
(二)藝術表現類太極拳
普通大眾從藝術審美角度出發,除了陳氏太極拳套路憑借其快慢相間、剛柔相濟等特點,具備一定審美價值以外,其他太極拳套路在運動中大多只是一味的慢、松、柔,外在審美條件天生不足[3]。裁判對太極拳比賽都缺乏興趣,普通大眾更是無法欣賞和感受太極拳內在魅力,因此,太極拳天生具有審美缺陷。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國傳統文化比較強調以剛健為中心的剛柔相濟。
若從健生養生或者從提高整體勁力、提升綜合協調能力角度看,可以增加太極拳當中的松柔聯系。但是從外在藝術審美層面出發,過度的慢、柔、松也缺乏看點,觀眾也難以感受太極拳的美。為了改善太極拳競賽當中存在的不足,近年來太極拳套路競賽作出了重大調整,當前很多經濟太極拳套路都是基于陳式太極拳加以創作,同時增加了旋風腳、騰空飛腳以及外擺蓮等快速騰空動作,或者引入了八卦、形意等拳種內容,促使太極拳競賽套路逐漸演變成快慢相間、剛柔相濟的運動項目。這些內容既有人體運動藝術展現,也屬于難美表現型項目,比較符合人們現實審美需求,因此更容易得到觀眾認可和武術專家肯定。基于當代競技太極拳新套路,已經逐步形成了新的太極拳分支——藝術表現類太極拳。這類太極拳顯然已經脫離了技擊術范疇,并且后續人們也更多的結合藝術審美需求,進一步有針對性的改造著太極拳,使其技擊防衛功能已經喪失[4]。這種類型的太極拳,經過量變至質變的發展,終究要歸類于藝術范疇,進入人體運用藝術領域,與原生態太極拳相分離,成為全新太極拳類型。
(三)技擊防衛類太極拳
原生態太極拳雖然是技擊防衛之術,但是其很多套路并不符合當代習武者對太極拳提出的技擊防衛需求。原生態太極拳蘊含著以小博大、以靜制動、以老博壯、以柔克剛等眾多逆向思維,這些高級技擊思想要想全面呈現,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時間,因此有“太極十年不出功”以及“太極十年磨一劍”等說法,這些特點并不符合當地習武者實際需求[5]。另外,在如今社會高速發展的年代,人們每日為了生活承受著眾多精神壓力,并且疲于奔波,這種背景下很少有人能夠抱著“十年磨一劍”的心態去學習原生態太極拳。為了充分發揮太極拳的技擊技術功能和價值,有必要結合當地實際發展需求和多元化文化理念,對原生態太極拳技擊技術有所取舍。
太極拳技擊術練習者,雖然大多沒有太極拳套路基礎,無法將自身技法提升至更高層次,但是在舍棄了很多內容之后的精簡式技法,更符合大部分習武者實際需求,這不僅是太極拳技擊技術的現代化發展,更是其廣泛推廣的重要途徑。在太極拳現代分化過程中,雖然太極推手實現了重大分化發展,但是太極散手的分化相對較為緩慢。原生態太極拳技擊體系當中,包括很多擊打類型的進攻技法,以對付拳腿,這些技法對太極拳以柔克剛特點實現了充分體現,需要太極拳未來分化發展中,加強挖掘并提煉此類經典技法,構建符合現代人習武需求的太極拳技擊防衛技術體系,促進技擊防衛類太極拳的全方位發展[6]。
四、結束語
太極拳經過現代化分化發展,將原本統一為一體的技術體系,分解為功法、套路以及散打多種模塊,構建性質不同、功能單一的多種技術類型,即健身養生類、藝術表現類和技擊防衛類太極拳。三種現代化分化太極拳類型,與原始太極拳一同構建當地太極拳格局,促使太極拳各項內在功能與價值更加全面、有效的發揮。在太極拳未來發展和繼承過程中,還要加強重視不同種類太極拳和各個分支之間的平衡關系,以促進太極拳的長久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阮紀正.傳統太極拳的生命智慧[J].體育學刊,2016(5):9-9.
[2]張春峰.論太極拳的多元分化與因素[J].武術研究,2016(4):22-22.
[3]關國山.陳氏太極拳對全民健身運動的推進意義深度解析[J].運動,2017(6):150-150.
[4]張標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淺論傳統太極拳與現代太極拳的異同[J].中華武術,2016(5):58-58.
[5]康戈武.太極拳傳統技術與練法的儒學文化根源及其現代價值[J].武術研究,2018(2):5-5.
[6]于超.淺析太極拳的傳承[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6(18):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