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軍
關鍵詞:“省綱要”;密度練習;分組練習;練習密度
《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省綱要”)提出了“技術、體能、運用”的教學理念,是對傳統體育教學法的新的突破,其教學理念提倡的教學法反對孤立地學習體育技術動作,也不存在最佳的動作技術,完全因環境而在不斷地變化,所以它是一改往常的由老師指定的,標準動作重復練習,通過刻意練習以達到掌握體育技術動作的目的。因此,在體育課堂教學設計時為了既能學到體育技術又能增加體育課堂的練習密度,根據“省綱要”的教學理念,可以按照以下的教學原則對體育課堂進行教學設計。
一、強調目標統領內容
在體育活動過程中要達成一個目標,必須通過體育動作技術來完成。反過來,適應性體育技術動作的掌握,也需要目標來統領。當一個目標實現后,應適時地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標,以便于進入一個新的目標導向過程,從而使動機強度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使人保持一種積極的狀態。因此,堅持目標統領內容,有利于學生激發學習的動機。在非線性教學法中的目標并不是我們傳統的體育課上的學習目標,比如說技能目標,情感目標等,而是在實際體育活動過程中要達成的目標。比如,如何把球投進籃筐,如何把球踢進球門等。通過合作與競爭大家一起完成任務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每個學生和各個小組在活動過程中都應該具有自己的學習目標。
二、教學要情景化學習
教學要情景化學習是指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要符合體育比賽的某些特征,應該充分貼近真實的體育比賽場景,以至于當學生面對變化的環境時,他們能夠學習調整以適應動態的環境要求并能夠快而合理地做出決策。只有這樣,學生所學的體育技能才能夠遷移到真實的比賽場景。根據體育項目比賽的性質,通過簡化的方式,抽取部分內容作為課堂教學內容,小組內學生一起解決體育活動過程中相關問題。學生能夠容易達到成功并且使他們的內驅力與任務動力不經意間獲得更好的適應,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例如,在足球運動中,一個球員如何在一個孤立的跑步訓練中沖刺,以及該球員如何在執行足球動作時沖刺是不一樣的。孤立的戰術演練也是不可取的,因為缺少必要的個體間的信息交流。例如,隊友和對手的動作提供的信息,驅動我們自己的動作,但球員也要求他們溝通和分享信息彼此口頭或手勢。由于情境化教學,教學內容接近真實的比賽場景,尤其是對于同場競爭類項目,互有攻防,不管是在運動密度方面,還是運動強度方面都能夠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三、進行學生分組練習
分組練習是我們常用的體育教學方法,分組方法很多。對于一個班級有40位左右的學生來說,要想提高學生的練習密度就必須對學生隊伍進行分組教學。這樣可以使學生更頻繁地參與體育活動進行小組練習。不像傳統的體育教學,學生要按順序,依次進行練習,有時候排的隊伍很長,下一次輪到自己,可能已過很長時間,這樣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練習密度。因為技能的獲得是通過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的結果,只有多參與體育活動,學生才能多接觸到體育技術在實際比賽中的運用。但是分組教學,并不是簡單的分組,也不是自由分組。在分組教學中要以每個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為依據,設計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當他們取得不同水平的進步時,教師必須準備調整任務的難易程度,以使學生面臨更大挑戰 以達成功。進行分組教學時應該注意以下要點:(1)體育教師應該考慮把相似需求和相似的體育能力的學生安排為同伴或安排在同一組。這樣,可以避免不公平情況出現,如果雙方實力懸殊,學生就不愿意參與教學活動。體育教師可以適宜地操控教學條件不斷地為相似體育能力或特點的不同組學生提供挑戰以克服因為教學條件的改變而產生的特殊的運動問題。(2)小組人數盡量少些,進行小場地練習。分組越多,學生單個練習機會越大,練習時間加長,練習密度相應也會提高。對大額班級分組是提高學生練習密度的一個行之有效方法。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在條件允許和不影響練習效果的前提下,能多分組就多分組,增加學生練習時間。(3)根據學生在體育課中的學習與表現,如果學生實際需要,無論在體育課什么時候,學生都可以重新分組或他們自己分組。
很多情況下,我們只是如何變通教學花樣,從表面上來提高學生的練習密度,然而卻忽略了學生對體育項目內涵的理解以及對學生的內心需求的滿足。只有學生理解體育項目的意義以及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生才能主動參與體育活動。只有學生主動參與了體育活動,學生的運動密度和運動強度才能提高。根據自我決定理論,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要滿足三個條件:自主、能力、歸屬感,缺一不可。非線性教學法是能夠滿足學生間個體差異的教學方法,能夠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們可以以此為基礎,設計我們的體育課堂,讓學生真正意義上喜歡體育課,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毛振明.體育教學科學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楊文軒,季瀏.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