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燁 王瑩 李篁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問題;措施
本文研究主要分析高校現有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措施,為豐富和創新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理論及現代體育教學提供理論依據。
一、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國家與社會不斷號召要加強大學生身體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學體育課的重要性,但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實質性問題仍舊尚未得到有效解決。
(一)高校體育教學目標定位不明確
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指揮棒,要提高高校的教學水平應設立符合教學實際的全面的教學目標。當前高校的教學目標的制定只是結合國家相關文件對高校體育教學的要求機械的設定并走向形式化。而學生是發展的人并具有個體差異性,當前高校體育教學目標沒有面向學生的需要,考慮學生的需要,充分滿足學生身心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需求。而現在的高校以此指導思想設定教學目標仍然有待明確。
(二)高校體育教學方法單一
高校體育教學方式的單一化現象存在了很長時間。例如,在準備部分中,體育教師大都采用熱身活動,如慢跑、徑走、熱身操等。這種單一性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消磨了學生體育運動的主動性,同時也降低了最終的教學效果。究其原因,體育教師自身由于缺乏體育教學的專業化培訓,因此在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措施的選擇和使用上缺乏經驗、資源以及能力;從另一方面而言,由于高校體育課程有限,學校監督力度不強,因此教學隨意性和主動性較大,教學方式缺乏創新和發展,為考慮學生通過體育鍛煉獲得情感體驗和愉悅身心的需要。
二、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措施
針對以上提出的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不足,高校體育教學應積極的進行改革,構建動態目標體系,優化體育教學方法以及完善體育評價機制。
(一)構建動態目標體系
大學階段是學生身體形態發育和運動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是學生走向社會,成為社會人的過渡階段。因此這一階段高校教師要合理的制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積極鍛煉,培養學生終身鍛煉的意識,讓學生在大學期間掌握一種或多種鍛煉技能和方法,進而達到保持學生身心健康的最終目標。從微觀上來看,教師要和學生積極的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時,針對學生的身心狀況調整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并非固定,要不斷地根據具體的實際的情況進行改進和完善,保證制定的教學目標的適應性和引導性。
(二)優化體育教學方法
高校體育教學方法應由枯燥型向快樂型轉變,為了達到以上目的,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進行學習,拓寬教學思路更新自己的知識。同時,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采用啟發式、發現式、互動式、探討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多元化教學方式的積極嘗試,發揮各種方法的優勢,使學生更好地參與體育學習,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跑步運動、球類運動教學中比較適合使用對抗訓練法、團隊競賽法等具有競賽性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但是在健美操、柔力球等健美性、舒緩性的體育教學中,使用對抗和競爭的方式并不合適。此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表演的形式幫助學生搭建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在表演過程中提升對體育學習的興趣,提升自身的體育技能。同時,教師也要應該關注學生的差異化特點和教學需求。對此教師需要通過觀察、調查等方式對學生的身體狀況以及心理狀況做出基本的評估,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差異化的教學工作。例如,針對體能不足、運動基礎較差的女生,高校體育教師應該幫助學生規劃基礎性的體育運動,降低高強度體育運動帶來的身體負擔。
(三)完善體育評價機制
目前看來,高校體育教學應該建立起一個全方位的綜合評價體系,以此來充分發揮體育教學評價的反饋督促和激勵的功能。體育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學評價也應同時評價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對教師的“教”要評價教師教學的內容方法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等方面。并可采用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方法,對自己教學的各個方面進行總結,也可以通過觀摩與評議、評優及教研活動等方式進行同行互評,以實現對教師的全面評價。對于學生的“學”,高校體育教學對學生的考核不僅要在課上進行成績以及體能測試上的評定,還應對學生體育態度,參與度,掌握的技能,以及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素質和體育能力進行綜合考評,做到更合理、更科學地評價學生。
三、結語
積極地實施高效體育教學的改革是實現高效體育教學目標,完成高效體育根本教學任務,達到優良的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高校要培養出有終身運動意識和習慣的學生,高校體育教師就應該不僅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幫助學生向體育學習的生活化、終身化方向發展。各類高校的體育教學要堅持改革,大膽創新,爭取為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評價體系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改革提出更多深層次、前沿性的策略。
參考文獻:
[1]國務院.2016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R].2016-04-10.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Z].www.gov.vn.201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