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俊
摘要:隨著新時期發展,在高校體育教學課堂,為了有效的提高乒乓球教學水平,教師應該重視應用多球訓練方法,通過多球訓練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保證了乒乓球教學效率,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乒乓球技術。
關鍵詞:乒乓球;多球訓練;對策
為了有效的分析多球訓練在高校乒乓球教學中的應用,本文提出了幾點具體措施,希望分析能夠為高校學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一、多球訓練法應用的價值分析
在高校乒乓球訓練過程中,提升學生的乒乓球技術速度十分重要,因此,運用多球訓練法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保證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練習動作的標準性,能夠在運動過程中連續傳球,在訓練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的掌握相關基礎內容,增強自身的協調能力,這是單球訓練無法達成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多球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增強自身的乒乓球技術的組合運用能力,在乒乓球訓練過程中存在許多的單項內容,但是只有將單項內容進行合理的組合運用,才能提升學生的實際比賽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績,多球訓練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反應能力,增強學生定做的精準度,更好的面對在比賽中可能出現的情況。除此之外,多球訓練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提升自身的品性,因為通過多球云連發可以提升學生的意志力,穩定學生的心理波動,進而更好地進行訓練,因此,學生參與多球訓練法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提升。
二、多球訓練在高校乒乓球教學中的應用對策
(一)合理把握訓練的節奏、速度與強度
除了設置適當的訓練間隙之外,對于訓練的強度,節奏以及速度的把握都十分重要,每項運動訓練都具備一定的規律,這一規律與訓練內容以及學生鍛煉情況有著一定的聯系,根據這部分內容,高校乒乓球教學應當遵循乒乓球運動的相關規律,根據學生的學習內容設置相應的運動強度和運動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展開相關內容的學習,在多球訓練過程中,具備強度密度較高的特點,因此,學生在進行乒乓球學習的過程中,通常采取快節奏的方式進行相關內容的練習,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相關運動技能的學習和掌握,增強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但是這種快節奏教學也存在自身的限度,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對于快節奏教學限度的把握程度,遵循乒乓球體育項目的內在規律,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訓練節奏以及訓練強度,對于身體素質較差,剛剛接觸乒乓球學習的學生應當選擇較慢的節奏進行訓練,對于已經具備一定基礎的學生,則應當加快教學速度。
(二)集中訓練鞏固,提高學生技術能力
在集中訓練階段,教師應當在幫助學生完善自身基礎的教學過程中,應當適當的增強訓練強度,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綜合技能和專業素養,在集中訓練階段,教師可以在多球訓練的方式方面進行相應的變化,幫助學生更好地面對突發問題,通過科學有效的應對方式,幫助學生增強自身的反應能力和反應速度,進而更好地增強學生的乒乓球對戰水平,通常,在乒乓球比賽過程中,戰術十分重要,對于比賽的輸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在集中訓練教學階段,教師應當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戰術運用能力,通過展開相應的模擬比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到相關戰術并能夠對其進行相應的研究,根據自身的特色,將其運用到自身的運動當中,除此之外,在集中訓練階段,訓練的密度和強度應當有所增加,可能會導致學生產生一系列的不滿情緒,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情緒疏導,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具體的講解,幫助其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相關技巧,讓其能夠在未來的比賽中收獲更好地成績,進而更好的提升乒乓球教學效果。
(三)注重學生球感培養,提升高校乒乓球教學效果
在學習過程中,無論是哪一種球類運動,球感都十分重要,球感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但是能夠通過實際的訓練獲得相應的提升,對于剛接觸這一運動的學生而言,對于乒乓球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導致其在練習過程中容易出現不協調的情況,因此,教師應當增加學生的訓練量,讓學生建立起相應的條件反射即球感,進而幫助學生更好的提升自身的乒乓球訓練效果。乒乓球運動無論對于運動著的身體素質還是手腦協調能力都要求較高,通過多球訓練法,通過大幅度提升學生的訓練強度,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學習過程中的各種技術動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利用不同的“喂球”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技術動作,例如“追身球、反身連續彈擊”等,進而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相關內容,除此之外,通過多球訓練法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提升自身球感,進而更為方便的學習相關內容。
三、結束語
總之,結合以上有效闡述,積極總結了多球訓練在高校乒乓球教學中的應用途徑,作為高校教師,要不斷探索更加完善的乒乓球教學策略,從而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蘇濤.多球訓練方法在高校乒乓球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當代體育科技,2018,8 (32):38-39.
[2]楊磊.淺析多球訓練在高校乒乓球教學中的整合運用[J].陜西教育(高教),2018 (10):25-26.
[3]解璽,梁浩.多球訓練在高校乒乓球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 (18):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