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媛媛
摘要:學校體育是學生接受系統、完整體育教育的重要途徑。校園體育文化以校園為主要活動場所,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內、外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集競技、健身、消遣等多元功能于一體,成為師生閑暇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校園體育文化作為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潛移默化的影響師生的體育行為,促進師生形成良好的體育觀念,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有益于師生的身心健康。高校是學生在成年左右步入社會的開端,如何構建現代高校校園文化、不同運動項目對于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影響、以及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實踐等是關于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主題的重要問題。因此,關于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問題仍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
關鍵詞:高校校園;體育文化
一、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研究現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關于校園體育文化的定義,眾多學者從不同方面給出自己的意見,但主要是依據校園文化和體育文化兩方面。顧春先等人(2010)對于校園體育文化的定義為: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內所呈現出的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是現代教育與現代體育交匯的結晶,它是以學生為主體、以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體育文化。關于校園體育文化的研究主要分布在體育學科和高等教育學科,近十年相關文獻共889篇,其中核心期刊和中文實惠科學引文索引(CSSCI)共441篇。對相關文獻整理發現,我國現有的研究成果中,對校園體育文化的研究主要涉及結構、特征、功能、作用等方面。
二、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作用
(一)培養體育意識
辛娟娟(2018)指出校園體育文化對大學生體育意識的養成具有積極作用,即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創建濃厚的和內涵豐富的校園體育文化,能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體育氛圍,內化自我體育意識。
作者從校園文化的性質入手,將校園體育文化作為體育隱性教育的重要要素,與顯性課程對比分析,通過研究普通高校學生體育意識的隱形培養路徑,探索出營造濃厚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改變體育課堂教學模式,體育意識培養理念貫穿于體育課教學的始終,豐富課余體育活動、完善校園體育社團建設四條路徑,通過對于四條路徑的解析,得出結論,校園體育文化作為隱性教育內容,對于大學生體育意識的養成具有正向作用。
(二)改善校園問題
樊超(2017)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存在諸多問題,攀比現象嚴重、灰色交易叢生、投擲消費風靡、各類賭博暗涌等,體育精神可從培養拼搏進取精神、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培養美德生活情趣、培育規則意識和競爭意識等方面對于校園內存在的問題進行改善。
作者通過文獻資料法對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存在的問題展開探討,通過對于體育精神是否能夠重塑高校校園文化的探索,思考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能否改善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存在的問題。作者從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否能消除校園中存在的負面問題入手,規避“錦上添花”的思路,為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作用更添一筆。
(三)培育大學體育精神
黃曉波(2012)指出體育精神與大學生生活及未來前途發展息息相關,承載著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重要力量,將體育精神納入教育文化的藍圖之中,是大學生未來發展的必需,是堅持高校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理念的要求,更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當務之急。
該學者認為體育精神是體育鍛煉過程中形成對人的發展具有啟發意義的價值觀念,大學體育精神是高校校園文化內涵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沉淀、整合、提煉貫穿于高校校園教育文化建設整個過程,應通過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形成工作長效機制、構建體育活動價值體系,彰顯體育精神價值等有效途徑,進一步提升大學體育精神在校園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具有諸多作用,諸位學者從積極作用、消極作用兩方面、多角度的進行總結,除培養體育意識、改善校園問題、培育大學體育精神外,從心理健康角度,良好的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可以促進提升大學生的自尊水平、主觀幸福感等;從生理健康角度,良好的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可以增加大學生的鍛煉頻率,減少現代大學生靜坐少動的生活方式,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從社會適應的角度,良好的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可以擴展大學生的交友圈,完善大學生的人格,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三、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
顧春先等人(2010)對于我國普通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進行了解,從四方面進行闡述:校園體育物質文化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基礎,是可感知的物質實體,對人潛移默化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是巨大的;校園體育制度文化層面上,多數指標并不理想,應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并落實和完善;在校園體育精神文化上,具有自身的體育價值理念的較少,應確立自己的顯性價值并加以提倡;校園體育行為文化層面上,多數指標同樣并不盡如人意,值得進一步進行分析和研究。
(一)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結構與指標體系
顧春先等人(2010)在閱讀和梳理中外相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初步提出我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指標體系,編制出包括校園體育物質文化、校園體育制度文化、校園體育精神文化以及校園體育行為文化4個一級指標、14個二級指標以及50個三級指標。
(二)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路徑
不同學者從不同方面探索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潘曉波、陳媛媛(2017)提出在“三生教育”視域下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方式可分為專題式、滲透式兩種,通過重塑高校體育教學、多維度建設課外體育活動、優化體育文化環境等途徑建設高校校園體育文化。龔建林(2010)提出通過合理規劃、促進校園體育設施建設,梳理體育是文化的理念,推進體育教學改革,舉辦特色體育文化節等方式構建校園體育文化。
綜上所述,關于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方面,相關學者主要從高校校園文化的結構分類和實施路徑兩方面進行討論。多數人均認同于四部分的結構,即校園體育物質文化、校園體育制度文化、校園體育精神文化以及校園體育行為文化。部分學者給出在這四部分下的二級分類和三級標準,根據是否符合每一條目的標準,評價校園體育文化的結構是否完整。但是一般學校均在不同方面存在問題,因此相關學者對于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進行現狀調查并給出解決方案。在處理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問題時,僅有少數學者提出“因地制宜”的要求,但由于高校的特殊性,其教育水平、硬件設施、師資力量、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均影響校園體育文化的構成,因此,在進行改進過程中,要深入考慮實施條件的可行性、持續性等,才能形成積極的高校校園體育文化。
四、不同運動項目進校園對校園體育文化的影響
籃球文化(許奮奮,2008;畢仲春等,2008)、冰雪運動(龐博韜、劉俊一,2019)、啦啦操(王慧莉,2013)、民族民間(李亞南、杜銀玲,2017)、跆拳道(趙亮等,2014)等各類新興體育項目的引進,對于高校學生是巨大的吸引。學生對于多種多樣的校園體育運動產生好奇,并在逐步接觸的過程中喜愛上某一項體育運動,形成日常參與、長期堅持的運動習慣。
綜上所述,不同類型的新興項目吸引不同類型的學生群體。大學生在面對新興運動的引進時,初始保持好奇積極地態度,在接觸了解后,部分學生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這將提升學生對于參與此項運動的內部動機,從而長時間保持對于此項運動的興趣,長時間堅持參與該項目的運動,進而使校園中對于體育運動的氛圍有所改善,形成校園體育文化。但是在新興項目的引進中,應考慮學校是否適合引進該項目,該項目在學生群體中是否能夠得到可持續的發展,而非一時興趣,同時也應考慮學校的硬件與軟件是否能夠支持該項目的運行。以冰雪項目為例,政府雖支持開展冰雪運動,但在一些南方城市或是經濟發展較落后的地區,冰雪項目難以開展甚至無法滿足該運動對于場地的需求。
五、小結
關于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在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仍屬于大家研究的焦點問題。由于其隱性的教育特征,存在于校園的每個角落,是每所高校都存在的,從政府到學校,對高校校園文化高度重視,再到教師與學生,也與校園體育文化息息相關。相關學者不斷探索關于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結構,制訂其評價體系,研究其發展建設路徑;同時,一些學者也通過一些有特色、新興的體育項目的引進,對于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影響進行分析。作者認為,高校校園文化在高等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體育工作負責人應牽頭重視此項工作,部分教師應對校園體育文化的內容進行規劃,對于校內師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根據本校情況,依據評價體系,對于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進行改善。
參考文獻:
[1]畢仲春,陳麗珠,王威.中國大學生男子籃球超級聯賽對高校校園精神文化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 (4):521-523.
[2]樊超.關于用體育精神重塑高校校園文化的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17 (9).
[3]龔建林.我國校園體育文化的現狀、轉型與構建[J].甘肅社會科學,2010 (2).
[4]顧春先,何文濤,胡波.我國普通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現狀及對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 (8):19-22.
[5]顧春先,鄔紅麗,肖波,et al.中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指標體系研究[J].體育科學,2010,30 (8).
[6]李亞南,杜銀玲.高校民族民間體育發展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 (5):119-124.
[7]潘曉波,陳媛媛.“三生教育”視域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路徑探索[J].體育文化導刊,2017 (8).
[8]龐博韜,劉俊一.冰雪運動進校園的價值與實施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19 (01).
[9]龐博韜,劉俊一.冰雪運動進校園的價值與實施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19 (01).
[10]唐文玲,徐雄杰,吳東方.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亮點——啦啦隊運動功能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 (1):88-90.
[11]王慧莉.大學啦啦操體育文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 (3):96-100.
[12]趙亮,黃優強,牛小美.奧運項目對高校體育文化發展的影響——以跆拳道為例[J].甘肅社會科學,2014 (6):24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