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青
【摘? ? 要】本文從應用的現實性出發,分析了網絡應用于英語教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依據科學的理論,如布魯納的“發現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理論,結合實際,提出了“以學為主,任務驅動”的學習模式。
【關鍵詞】網絡環境? 信息技術?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7.036
一、構建了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在傳統教學中,由于教師是憑借黑板、粉筆,書本給學生“講”知識,因而教師創造性發揮的余地很小或無從發揮。多媒體網絡教學能使教師獲得創造的自由,也可根據網上資源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在這種教學結構中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是教學過程中的絕對權威;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傳統教學以書本知識的靜態傳授為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教學方法上偏重于語法知識、詞匯的講授,忽視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這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十分不利。而在多媒體網絡英語教學中,教師借助多媒體網絡技術,備課實質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創作過程。它需要教師對知識的再加工,需要融進教師的個性、思想、理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體現教師作為一個有個性的思考者所具有的一切本領,使教師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職責,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和目標,通過語言實踐過程促進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變學生“學會知識”為“會學知識”,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構建了以學生發展為主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了解更多與本課有關的知識,擴大學生的信息量,接觸全新的多元化的英語材料,閱讀各種英語說明文字,聆聽純正的英語錄音,欣賞有英語解說的影片,使學生融入到一個多媒體的全英語的語言環境。
二、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使其集中精力、充滿信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興趣對鼓舞和鞏固他們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起決定作用,一旦激發了學習興趣,就能喚起他們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小學生比較擅長于形象思維,他們更喜歡看童話、動畫、科幻和戰爭方面的電影電視,因為這種立體與動感畫面更能吸引他們。而信息技術正好可以提供這種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較強的教育信息。在上課的前幾分鐘,學生的心還游蕩在課間那愉快的玩耍中。此時,播放英語動畫片,其動人的畫面及純正的英語吸引學生,注意力會很快轉移到課上。
課堂中的熱身活動,也可使用信息技術設置歌曲、游戲、韻律操唱一唱、跳一跳、樂一樂。這樣,不但清除了恐懼心理,而且又保持了學習興趣的持續性,使其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取知識。這是過去任何一種傳統的英語教學手段都無法達到的境界,這也是我們英語教師追求的教學效果。
三、有利于創造良好的英語交際環境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粉筆+黑板”,課堂教學顯得枯燥單調,學生接受的刺激較呆板,往往興趣不濃。而多媒體信息技術卻能創設出圖文并茂、聲色俱全、生動逼真的環境,把生活的實景直觀呈現在課堂上,充分調動了學生多種器官感知語境和語言模塊,為學生營造生動、活潑、有趣的教學情境,從而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快地進入角色。
傳統的課堂教學一般以教師的講授為主,而多媒體英語教學則能幫助教師組織更生動的教學活動,教師的講解演示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使教學更富直觀性,增加了學生的參與程度,使得教學是師生互動、人與電腦互動的過程。教師運用先進的多媒體手段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開拓多媒體教學空間,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充分利用網絡拓展課堂容量,增加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動畫、影像、圖片等素材,利用優美的樂曲、生動的畫面、仿真的場景等聲、色、圖、文多種媒體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相結合的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愉快的語言學習氛圍,創造良好的英語交際環境,讓學生從上課開始就進入一個具有魅力、引人入勝的學習境界,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四、互動的合作性得到進一步加強
從教師之間的合作來看,多媒體網絡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的個體性和封閉性,使教師利用技術建立更為便捷,有效的合作關系,而且實現經驗,科研成果的共享,獲得更廣泛,更有力的教學支持。從師生合作來看,多媒體網絡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師生之間的結構關系,也改變了師生既有的角色地位,使二者易建立同學或共學關系,因而,向學生學習,把學生視為親密的合作者,成為現代教師應具有的非常重要的觀念。從學生之間合作關系來看,多媒體網絡教學為學生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和多種可能,使個性化學習成為現實。學生可以自主、自助從事學習活動,根據自我情況安排學習,而且可以通過交流商議,集體參與等實現合作學習,并在合作中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通過貢獻智慧,分享成果,進而學會合作。例如,在學習Merry Christmas的單元時,我交給學生任務,讓他們分組上網查找有關圣誕節的資料。學生干勁十足,紛紛遨游在互聯網上的信息海洋中。有的找來了有關圣誕老人的美麗傳說,有的描繪了圣誕節快樂的場面,有的帶來各種圣誕禮物……接著,我讓學生在課堂上互相交流合作,開動腦筋設計了一個歡度圣誕節的場景,在活動中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扮演各種角色進行語言交際。這樣,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互相探討,幾乎他們都成為熟悉圣誕節文化的小專家了!新知識的掌握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參考文獻
[1]李捷.網絡環境下小學英語聽說教學模式初探[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4,(28):28-30.
[2]賈敏.網絡環境下高校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的探討[J].求知導刊,2017,0(21).
[3]邱芬.初探網絡環境下高職英語聽說教學模式[J].消費導刊,2010,(6):155.
[4]郭蕾.網絡環境下英語聽說教學模式初探[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9(2):53-55.
[5]梁偉云.網絡環境下小學英語教學模式探微[J].課程教育研究,2017,(28).